其他

[四月,我们读一本书](上)分享11位作者读书心得

2017-04-17 (原创)永善文艺 小地方写作者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适时离开电脑,离开电视,放下手机,捧起一本墨香四溢的书,走进一个宁静而幽远的书香世界!永善文艺四月主题(接龙)来袭,邀你共同参与。请把你的读书心得在此分享,把你的阅读感受在此跟帖。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小地方写作者”适时集中展示你的文章。《永善文学》双月刊将适时择优刊发。截稿时间,2017年4月30日晚8点。本期选发先收到的11位作者文章,下期继续编发后续文章。请大家积极参与,作品请发:615580844@qq.com。

{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所有稿件文责作者自负,本活动策划人、主持人、编辑和本公众号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他们是令人尊重的强者

——从报告文学《麻风村》看人性的本能

▓→陈永明 

三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叫《麻风村》的作品。那本由作家刘秀品创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麻风村》,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川东地区华蓥山东麓,某地区一个远离尘世的村庄——平安寨的浮世掠影。

“与其说他们是令人同情的弱者,不如说他们是令人尊重的强者。”每每回味这句话时,都会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共鸣,总想在这个弱者和强者的群体之中,探究一点人性本能的东西。也许是题材的敏感,或是考虑某些因素过多,迟迟不敢下笔。

 三十多年后,也就是2016年4月,参加一个市级作家文化采风活动,到乌蒙山深处一个县采访时,慕名去了一趟那个叫“大锅圈”的地方。走进那片昔日神奇神秘的天地,在那个风景秀丽的“世界”里,融入那一群同样享受着“挂包帮”、“精准扶贫”阳光雨露的乡亲,透过那一双双渴望而有些呆滞的眼神,我仿佛又走进了当年刘秀品笔下的“人和事”,走进了重情重义的“高胖儿”,走进了那位漂亮柔弱、谦卑而又刚烈的少妇赵春秀…… 

  当我第三次阅读作家刘秀品的这部作品时,我再次被书中那段特殊岁月里、早已尘封的往事所震撼。

  麻风,曾经是令人谈“癞”色变的话题,唯恐避之而不及。尽管,麻风村的恐怖曾经让世人感到过恐惧,那里曾被视为“人间地狱”。正应为如此,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村”更是有故事的、值得探究的。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曾经演绎过许多有趣的、饱含人情味的、乃至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人间冷暖、人性的善恶,都可以通过这个特殊的群体窥见。作者说,“步入麻风村,就有一种步入历史的感觉,有一种步入蛮荒之地的恐慌。”是啊,那些曾经被“病菌”摧残了矫健肢体的俊男,被毁坏了姝丽面容的秀女,他们仍然渴望获得人的尊严,获得人的幸福感和存在感,他们的锐气不灭,始终昂着受伤的头颅,在世人异样的眼光中顽强地生存。作者还说,“麻风村,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麻风病人也有五光十色的人生。”

    在那个叫平安寨的“麻风院”里,发生着许许多多或惊魂的、或感人的故事。在那里,寨门一关,527级的通天梯一堵,平安寨悍然就是一个苍蝇都飞不出的“人间地狱”。在那里,癞病和精神病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那里,死亡就是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终极,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结局。

那个身板结实而又苗条,有着垂腰的浓黑大辫子、雪白的颈项,仪态端庄、举止大方的春秀,18岁便依了“父母之命”、忍痛丢下对门山梁上青梅竹马、胖墩墩的“高胖儿”,又哭又闹,嫁给了隔壁李家沟、比她大14岁的“李木匠”。后来,因为得了“癞病”,原本挂满笑靥的脸布满了哀愁,原本神韵勾人的眼睛失去妩媚的光泽。春秀在吃了乡卫生院蒋白毛医生开的几十副药,烧烂两个药罐罐之后,治病心切的春秀,被自己的丈夫李木匠,从外地买来的一副可以断根的“特效药”,炖着老母鸡吃下后,美美的一觉醒来,不是睡在那张散发着柏油香味的大床上,而是躺在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中。此刻的春秀明白:自己被“本是同林鸟”的丈夫丢山洞里了,自己被亲人被遗弃了、被世俗遗弃了。

  在那个谈“癞”色变的年月,得了“癞病”,丈夫、子女都不认,连父母都不认,恩断了,义绝了。春秀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

春秀拒婚李木匠去跳岩,是被父母拉了回去;被丈夫遗弃、准确说应该是被世俗遗弃的春秀,站在专为“癞病”患者抛尸烂骨的飞鹰岩时,是被自己曾经抛弃的情感拉回头的。是春秀昔日的心上人高胖儿响彻山谷的猎枪,唤醒了春秀绝望的心。

“没法活也要活,人没咽气就是一条命。”这对心仪的人,紧握求生的欲望,用微弱的力量迸发出人性对世俗的呐喊。是啊,当“无情汉遗妻飞鹰岩”时,当“落难女幸逢有情郎”时,那些“男东女西楚河汉界”的故事,那些“约法五章阴阳有别”的无奈,无不体现出他们残缺的身体与原始的本能的争斗和较量,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平安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段五光十色的人生”内涵。

对外界而言,平安寨的每一只苍蝇都像女人身上的香水充斥着来苏儿敏感的味道,可以无孔不入;对内而言,平安寨也是大千世界任何风吹都可能草动的、无可幸免的净地。平安寨外,人死后一切“帐”都了结了;平安寨内,命没了,“帐”还得继续还。人的本性和弱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时过境迁,虽然我国早已消除了这一困扰无数麻风病人的疾患,让这个饱受摧残的群体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让他们走出了那个“人间地狱”,融入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如今,他们正和我们一起同享一缕阳光,与我们一起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这一点看,他们是幸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依旧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弱者。

  苦难虽然过去了,阴霾依然犹在。纵观早已远离“癞病”的那个苦难的群体,身体的健全何以抚慰灵魂的残缺,心灵的损伤何日方能痊愈?那些人性的弱点,在本能与抗争的挣扎中,在道德与舆论的博弈中,谁胜?谁负?答案,在每个人心中。

                                         



〓〓和逝者的对话

——读孙世祥《神史》有感

▓→周  菊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得到孙世祥的《神史》,拿书的人告诉我,此书作者已经不在人世间了,这是他的遗作之一。

怀着对逝者的敬畏之情,我翻开作品,作者简介里赫然写着:孙世祥,汉族,1969年11月生于云南巧家。昭通师专毕业后,任过中学教师、校长助理、报社编辑、记者……其主要作品有:《神史》、《乡长》、《中国的世界战略》、《百年马楠》等多部。知晓作者原来曾是永善县马楠乡的副乡长,于是对他的《百年马楠》产生了兴趣,希望找到一睹为快,看到其作品《百年马楠》登载在巧家县的县委政府门户网站上的白鹤滩之窗上,在题目下有(1999年7月1日、7月14日马楠苗族彝族乡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四套班子审稿会议两次通过),让我想到这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字,会需要四套班子审稿通过?细读之后,原来这就是一部马楠的发展纪实,可以想象当年作者为了写成这篇文字,可是做足了功课的,该文从本世纪初写起,直到现在,资料之详细令人咋舌。作者孙世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再次回到初始得到的《神史》一书,翻开尹杰撰写的《写在前面》,他说这是一部沉重的书……。之后我进入正式的阅读,《神史》通过第三人李老师的任教引入,讲述了以孙家为主线,所在地为法喇的故事,作者在第11页通过刚从教育系统调县委宣传部的周文明之口,引出了如下:“法喇那地方,故事神奇,写不完。单说那大红山梁子,是全县的制高点和中心地带,谁要控制米粮坝县,就必须控制它。所以上百年来,山南北攻,山北南侵;山东西讨,山西东征。都在大红山拉锯,没完没了了,只好谈判。先是人血染红整座山,后是杀了用于盟誓的牲畜的血染红了山,盟誓双方都为吉利,共称其名大红山。几百年来的攻防厮杀……”于是后边的故事都有了展开的借口。

通过对《神史》的阅读,我读到有以下几点:一是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方言,这恐怕只有当地人才能弄懂的方言成为本书的一大特点,比如说“几爷崽的口封”、“到憨不奸”等等;二是有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描写,比如在第13页的“杀黑猪”,这是我们在幼年时代曾经经历过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现在的80后、90后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时代,但是这毕竟是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读起来感觉好真实;三是时间跨度大,通过主人公孙天俦的成长历程,将一个大红山梁子附近几个家族之间的争斗、变迁描写得细致入微;四是通过米粮坝县所处的这个孙氏家族的描写,各种人物纷纷登场,其中不乏很多很懂为人很会处事的人物刻画,让我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活的“官场现形记”,比如路父为了自己可以得到县委书记的举荐做县委副书记,就将本来和孙天俦恋爱的路昭晨嫁给了县委书记的儿子,留下孙天俦独自惆怅。 

故事还在继续中,我读得很慢,也很吃力,编者在封底总结到:“一个荒凉村,四千可怜人;廿年悲辛事,万古不了情;悲天地众生,悲宇宙万物。”正是作者深沉的爱着这片土地,才能充满悲悯的情怀去描写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一个社会的变迁,那么大的场景,作者的心思那么缜密,不得不佩服。感谢作者的辛勤描写,才让我在他逝世十多年后,有机会读到他这不大气磅礴的作品。让我有机会体会作者抒写的意图,让我在多年后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和作者进行一种非常的“对话”,感谢孙世祥,感谢他的亲友将《神史》出版,才能让我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挚爱

——读吕翼长篇小说《村庄的喊叫》

▓→刘仁普

 

任何时代,作为农民,村庄和土地都是他们的生命之根,生存之本。然而,在很多时候,在各种困境的挤压下,他们又不得不逃离,当然这种离开是短暂的,最终通过拼命挣扎和努力,村庄和土地依然属于他们。青年作家吕翼2014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村庄的喊叫》正好表明了这一点。

一个人要离开自己的村庄和土地,总有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时代变迁或社会阴暗,内心挣扎或无以谋生,均会使人离开。小说《村庄的喊叫》中主人公纳加也是因为这些诸多因素逃离的,但他的离开是短暂的,在具体叙述生计上,作家一一克服了各种困境,最终以胜利的姿态归来。对本书而言,书中叙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为村庄和土地作了映衬和铺垫。小说以村庄的喊叫和土地的挣扎作为主线,引出杨树村在上世纪40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社会面貌和农民思想意识变化的各种不同事件,以纳姓一家三代为中心线索引领整个故事的始终,使其故事跌宕起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当下,消费主义成了时尚,普世价值在人类群体中产生了微妙变化,为了迎合这种时代,许多年轻的作家,特别是许多女作家开始渐渐远离了厚重的乡土和严肃文学,开始了自己的私人化语、闺房经验、身体写作,以抚摸自己的玉体来进行文字的呻吟,达到走进文学圈子和市场成功的目的。他们很少关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对曾经活过和正在活着的底层劳动人民视而不见,他们迷恋自己的个人玩味并将其包装出售。他们很前卫,但跟真正的文学主题无关,跟一直以村庄、土地为主题创作的青年作家吕翼无关。

从长篇小说《土脉》、中篇小说集《割不完的苦藤》、中短篇小说集《灵魂游荡在村庄》到最近这本新作长篇小说《村庄的喊叫》,没有一处是离开村庄和土地的。这说明了作家对村庄和土地的情感根深蒂固,对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爱得真挚。

在小说《村庄的喊叫》一书中,青年作家吕翼写作的笔调低沉但内容丰满,跨越年度达40年之久,特别是文字中所透露的时代变迁、乡土民族风俗描绘得如此惟妙惟肖,实在令人钦佩。小说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杨树村出现全村只生女不生男这样一个离奇故事为引子,以本村陈巫婆的一句话导致村里外来户纳家和美娜家遭殃的悲惨故事作为铺垫,层层深入,叙述了纳加与美娜的爱情纠葛、美娜失踪、纳加同师父赶尸,因主人公纳加经历很多,最终回到村庄和土地相依为命的神秘、离奇、惨烈故事。

这个有着村庄和土地传统、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没有一处是脱离村庄和土地的,即使在他多部作品中也是如此。《村庄的喊叫》涉及太多让人滴血和流泪的相关村庄和土地事件,但他笔下的基调没有一如既往的低沉,喊叫和挣扎中让人们看到的是希望。

在他的众多“乡土化”小说创作中,之所以有其坚强的生命力,有其独特的创作质感,是因为这些作品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他对村庄和土地的强烈体察,而不是一种玩味。由于他和村庄和土地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使得他的乡土小说写得如此贴切。

在《村庄的喊叫》中,人们总会感到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风俗性。这应该与作家的生活和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吕翼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乌蒙山一个彝族家庭,从成长、学习到工作都一直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所以现实故乡和精神故乡成了他有着强烈地域性和民族性创作的根源。

《村庄的喊叫》揭露了小人物悲惨的命运,社会的不公,底层劳动人民艰辛的生活。看似作家平静书写,实则文字中到处透露出血与泪的哭泣。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曾说过:“人,生乃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村庄的喊叫》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生下来,活下去

——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黄  娟

 

无论是“幸福”或“不幸”,都不是对生活最中肯的评价。我们一生都在自我和现实的矛盾中拉扯挣扎,总是在痛苦不堪时怀疑人生,在春风得意时却又常常忘乎所以。在我们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幸和不幸都充满了变数,故而难以用简短的一个词语来评价。我曾无数次寻求生活的意义,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没有什么比活着更有意义。

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谁比自己更有发言权。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娓娓道来,不论是喜还是悲,都没有过度修饰,让人既不能大哭也不能大笑,却偏偏让人体会到那深刻的情感。主角福贵的一生只有苦难,因好赌输掉了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父,从一个地主儿子沦为了佃户,还被抓了壮丁。这并不算完,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甚至同他一起在战壕中幸存下来的两个生死之交都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他亲手将他们埋入坟地,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在小说的最后,仅有一头老牛陪他耕耘着田地,这孤独的生活情境竟没有寂寞的气息。福贵是缓和生活与自我矛盾的专家,他所遭受的灾难并没有磨灭他活下去的意志。福贵的灾难是那些年代里中国人民的灾难,他对灾难的忍耐力也是中国人民对灾难的忍耐力。从旁观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甚至是难以忍受的,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从福贵的讲述中,我读出这黄莲般人生中的些许甜味。苦和甜相互交织,调制出生活万般的滋味。


毋庸置疑的,这是一部悲剧,读完《活着》后,我并没有觉得心里像堵着一块浸满海水的海绵,因此也挤不出苦涩的眼泪来。内心在不知不觉间有了极大的改变,就像在春夜中偶遇了满天繁星,充满了平和宁静,对自身和生活更加宽容忍耐,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冲突似也得到缓和。我并不是一个轻易受文字影响观念的人,可我庆幸被这部书影响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观点。对生活的忍耐,实则是对自己的宽容。

这部小说已被拍成电影,但遗憾的是因为涉及一些社会敏感话题,并没有在国内上映。一帧一帧的镜头或许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作者原本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每一个对自己生活感到不满的人最好都读一读这本书,它没有教条式的批判或说法,却能让你从福贵的讲述中改变自己的内心,与现实和平相处,体会到活着的伟大。




〓〓入错行的宋徽宗

——读袁腾飞《两宋风云》杂感

▓→刘金富

 

北宋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我们今天看到的刚劲有力的瘦金体字就是这位老兄创造的,如果在今天,拿一个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徽宗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绘画等方面也颇有成就,其天生的文人性格浪荡不羁,风流倜傥注定他不是当领导的材料,如果是在北宋大学里当校长或者是教授,他在书法等艺术上肯定会有更高的造诣。他的领导班子,很多都是文人,有些还很有成就,比如蔡京,书法就不得了。这样一个多半由文人组建的领导班子,其实更像是文联,多半是开展的文艺工作,导致了治国失败。徽宗不是昏庸,而是聪明人,只是他的聪明发挥在他的艺术天分上,用文人的浪漫和感性去治理国家,更多的时候是沉迷于艺术的追求和享受,但是治国安邦不是一帮文人写写字、弹弹琴、开个笔会、采个风、搞个研讨就行的。上任领导交给徽宗的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据史载,当时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应该离小康社会的标准不远了。徽宗的领导班子成员,历史认为很多是奸臣,其实,在那个集权制的封建年代,如果老大心里睿智明白,恐怕你想做奸臣也难,因为老大可以一巴掌拍了就算数,敢耍小动作的就一刀宰了,久而久之,谁还敢作奸犯科,就大家都成忠臣了。老大喜欢琴棋书画,下属必定会跟着喜欢,有的不喜欢的也要装模作样,以示对老大的尊崇。在封建年代,职工讨领导欢心,也是为领导分忧,也是尽忠,毕竟自己的命运就在领导手里攥着。所以,徽宗喜欢奇石,下属就想办法从全国各地运来,喜欢根雕,也从四面八方搜罗,喜欢超女李师师,就从办公楼下挖一条地道通到师师的住的标间,夜夜到那里去缠绵,晚上折腾到深更半夜,白天哪还有精神上班、开会、下乡调研,不耽误工作才怪。

徽宗就这样和职工们写着书法、玩着奇石、赏着根雕、泡着美女,打打闹闹的就把北宋的一百多年的江山给弄丢了,后被金国所俘,靠自己耕种度过残生,惨死异国他乡。后来南宋与金国达成和平共处的外交协议时,徽宗的棺椁被运回,启开时里面竟然没有尸骨,不知道被埋在那里了。从一代帝王到俘虏,再到死无葬生之地,徽宗人生路的落差就相当于从天堂跌入地狱,是何等的凄惨和悲凉。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徽宗要是不当皇帝,做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肯定会更加辉煌!只可惜入错了行,不但葬送了北宋江山,也害了自己。




〓〓读于娟《此生未完成》有感

▓→董   莉

 

记得第一次读于娟的文字还是大学,一次偶然在微博上读到,她写第一次去他的老公家的情景,一个阳光,不拘小节的爽朗女子,可爱至极。等再次接触到于娟的时候,她已经去世了,那时候我才知道,我印象中那个积极乐观、阳光可爱的女子,是一个乳腺癌晚期的患者,而就是这个乳腺癌晚期的患者,虽然知道她是一位乳腺癌晚期的患者,但是她病中的乐观一样能让你笑出声:也因为是她病中的文字,很多时候也让我一度垂泪。但是不得不说,于娟用她的乐观和阳光,为后人留下警醒的文字。

于娟,女,32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2009年12月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进一步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并转移到全身躯干骨,2011年4月19日辞世,从于娟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到他辞世,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于娟回忆并记录她癌症治疗的点点滴滴,在她的文字里,展现了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她用生命书写的文字编写的《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或许就像于娟对自己人生的诠释,此生有太多的事没有完成,没有办法去完成,流露出无尽遗憾和不舍。

周国平说:“像于娟这样的悲剧亦属寻常,不寻常的是在病痛和治疗的摧残下,她仍能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在面对步步紧逼的死神依然能够谈笑自若。”于娟确实不同寻常。不同寻常到明知她在确诊为乳腺癌晚期的时候还能和医生讨论她还能活两年还是一年半。这样豁达的于娟是让人佩服的。在癌症晚期了还惦记着自己没有为国家做贡献,还想着在家乡的能源林项目没有完成,还想着用自己的悲剧警醒后人。于娟说,做不了财施、法施、那就做无谓施(佛家三施,无畏施就是帮助众生解除烦恼、痛苦,传授他们佛法,令他们远离六道,永离生死),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尚能如此豁达。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浪费时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想想着实惭愧。

读于娟的文字,能让你瞬间笑出声,她的文字,也能让你泪流满面。她说为什么得癌症的人是她。她也说,她吃过太多不应该吃的东西,太要强的性格而人又不聪明,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用一个晚期癌症病人角度劝解人们注意养生,不要去想太多,用买房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人在一起,蜗居也是温暖的。这些平实而真切的文字,没有浮夸,没有修饰,但是却在述说着我们这代人最缺失的东西。我们会和朋友们深夜狂欢,但是却很少陪父母聊聊天,说说话。我们会在网上逗留很久的时间,却很少陪爱人一起散散步,陪孩子玩玩游戏。正是因为这些,于娟的文字,真正让我开始反思。

于娟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甚至在想,哪怕让我那般痛,痛到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于娟的儿子)的手蹦蹦跳跳去上幼儿园,我也是愿意的。”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刚好哄睡身边的儿子,眼泪不自觉的就流出来了,我和她一样,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太能理解她的心情,年迈的父母,怎么忍心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相濡以沫的爱人,说好牵手一生,怎么忍心抛下,还有那会奶声奶气叫妈妈的胖滚滚的娃娃,怎么割舍?于娟却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改变她的命运,但是,于娟却下午她的文字能改变其他人的命运,那她在病中写下的文字,无疑不是在惊醒后人。她不希望像她那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但是,上天却没有因为于娟的善良而放过她。

于娟有太多的放不下,但是,放不下父母,放不下爱人,放不下孩子,但是于娟还是走了,她留下的文字,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然后,珍惜生活。




〓〓做一个安然的女子

——读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张安玲

 

有时候恋上一本书如同邂逅一段爱情,本是无心追寻,却因某一个名字,某一段话而心动不已、沉醉其中。


读《杨绛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这本书,纯属偶然。那天我刚好看完《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正准备找书看,而一位读者刚好还了这书,扫了条形码后我习惯性的往桌上一放,便没在意。下班前准备把归还的图书上架,查看书的种次号时不经意间瞄到封面上的这段话:“无论生命给予了什么,她都以最好的心境接纳着,塑造者。她用沉静的心,在生命里温柔地刻下隽永的痕迹”。对于总是毛毛躁躁,沉不下来,静不下去的我来说,这段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知道在这个浮华的尘世里,杨绛先生是怎样磨练出如此不凡的气质和气度的。

杨绛先生出生在一个充满着爱与温暖的书香世家,父亲才华横溢,母亲温婉贤惠。父母举案齐眉,互敬互爱。舒适的生活环境,家里的空气中似乎都飘逸着灵动的书香。这样的家庭氛围孕育了杨绛先生温润宁静,如水般温柔,利万物而不争的性格。多年后长成了钱钟书喜欢的温婉模样,成了他心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身处繁华的喧嚣尘世,生活难免波澜起伏,学会沉淀,像杨绛一样,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拥一颗淡泊之心,做一个安然的女子,静看人世浮华,淡品云卷云舒,浅喜深爱;做一个安然的女子,寻一份悠然于心,一路向前,懂得在静好的时光里,始终把温暖留在心间。

晨起,倚窗而立,揽一缕微风入怀,鞠一捧花香入口,赏十里春光,嗅满室馨香。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将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捧一杯清茶,揣一帘心事,择一处宁静,在繁华褪尽的夜晚,与满天星辰为伴,在书中细看春风舞蹈的身姿,聆听花儿绽放的声音,写一帘轻轻浅浅的往事。

生活的本质是真诚,心若简单,世界就简单。三毛说:“人生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人生,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可见,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内心的富足与诗意。

做一个爱书的女子,即使相貌平平,也要优雅脱俗。做一个温柔的女子,坚定而柔和。做一个纯静的女子,踏实而温暖。做一个安然的女子,平和而淡定。




 

〓〓走进罗兰

▓→龙定权

 

日落时分,端一杯清茶,远离喧嚣的世俗,寻一处孤寂的墙角,随意翻开某一部文本,尤其是那些恬淡的文学作品,总能挥去白日的倦意。

曾几何时,台湾女作家罗兰闯入了我的视野,淡淡的笔触,浅浅的愁情,常令我不肯释意;精致典雅,云卷云舒,静静地讲述说着一个属于我们的故事。

罗兰原名靳佩芬,罗兰是其笔名,著有《罗兰小语》、《罗兰散文》等含蓄隽永的文集。品味其书,需要读者收拾心情。夜深人静,一杯淡茶,一盏孤灯,书香沁扉,尽情享受着作者的惬意与愉悦,深品其心,人身奥妙和终极情怀诚然心底。细细品味,有如甘泉绕口,更是清凉寂静。

同许多文人一样,罗兰有她独特的个人视野,她有着穿越时空的气质和魅力,充溢着从容睿智,朴实无华而又典雅清丽。她是一位聪慧的女子,更是一位哲学大师,她笔端情感真挚,意境温馨甜美。她有职场干练的一面,也有母性祥和温柔的一面,家庭、事业两不误,闲暇时则默默地耕耘,写一些生活感受,书一些人生点滴。正是如此,我总怀着一种敬仰之情品读她的文字,更以此希望能走进她的世界,也算是在听她讲述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一路山水,满城风声,好不惬意。当你读到她的文字,你就能体会到哪种人是真正的智者。她的文字平静舒缓,和蔼亲切,细读其文,静静深思,再看看远山白云、听听雨滴风声,人生航程便也有了指向灯,在从容中淡定,在淡定中充实、在充实中快乐。

快乐会让人幸福,一个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他就比别人幸福,深入其文,细细倾听,罗兰就是如此。她拥有平和的心情,恬淡的思绪,笔触间就走进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她就像一位典雅的歌者,透过她那特有的话语倾诉,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柔恬淡的女子身居斗室之中,在灯光下吟咏文字,是那么超脱,那么雅致。宁静致远,空旷洒脱,生命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并非俗尘外物这等衡量标准,而在罗兰身上,我们便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读罗兰的作品,不仅能品出一份脱离俗世的逸趣,更能看到她坐在阳光下的藤椅上,在逐字逐句轻轻的慢慢的讲她的过去,她的工作,她的家庭,她的亲人。的确,品读她的文字,我们能融入一体。她的点点滴滴荡漾着我们心中的小舟。有人说,她是那种极度矫情的女子,其实我不这样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罗兰也不例外,她有温度,有生活,其实她的文章并不缺少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辛酸苦辣。

微雨中的小巷,清晨的长笛,也透露出罗兰的寂寞之意,无人的空街,萧瑟的落叶,是寂寞,是凄凉,更是她独有的美丽。诚然,那些苦难渡过了,内心也就安稳了。几许安稳,就像罗兰的文字,寻一处宁静,求一道致远,溢满心头。正如罗兰所说:“我只希望我的书如同人生的一味清凉剂,读者看完之后感觉好凉快,能够轻松一下就好。”

品读罗兰的美文,倾听她的故事,沉思细想,又何尝不是随行的你我,不求事事完备,唯愿空旷洒脱,宁静致远!




 

〓〓做幸福的读书人
▓→刘路遥

    我小时在一个古镇上长大,童年,是我至今为止最美好也最感激的一段记忆。
    那时父亲常去城里出差,偶尔会给我带回来一些带插画的童话书和彩色的拼图。就这样,我像安徒生笔下那只刚跳出水井准备环游世界的小蛤蟆,开始了阅读之旅。后来稍大了一些,我会坐在老榆钱树下读更多的故事:小美人鱼化作泡沫却拥有了灵魂,虚荣的小姑娘踩在面包上却沉入了泥潭,树莓林国王是个丑陋的老爷爷却无比心善,还有那朦朦胧胧的柳树下仿若浮生的梦……可惜,对这些还没来得及懂个尽然,小学毕业的我,便离开了古镇,搬到了

城中。

“小升初”的假期长达三个月,初到陌生城市,没有小伙伴陪伴的我却并不寂寞。每天清晨,父亲骑着单车去上班时,便将我捎到离家不远的新华书店,留我在那看书,下班了再来接我。下午上班又将我送去,下午5点我便自己回家熬粥……那个假期里,我总是早上站在书店外啃着肉包子等书店开门,踏着第一缕照进书店的阳光蹦蹦跳跳地进去,中午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上晃着一双小皮鞋跟他讲爱丽丝的镜中奇遇和魔法师哈维尔的魔幻城堡,在夕阳西下时,在旁的面包店买一个1元5毛的奶油面包,摇着我的小裙子、舔着面包上的奶油慢悠悠踱回家。书店这三个月的时光,为我推开了一个五彩缤纷、极尽想象的世界的大门。后来整个初中三年,除了上学,所有的假期我都像是住在了书店里,那印刷墨水的味道就是记忆中最好闻的味道,怎么闻都闻不够。而这三年里,那书架上的一排排书也渐渐地在搭建我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第一次树立了我的婚姻观,《简•爱》与罗切斯特关于灵魂平等的表白让我战栗,德伯家苔丝的哀伤与不幸让我在书店抱膝痛哭,而郝思嘉的“Tomorrowisanotherday”出现在了我中学的每一本日记里……
    初中三年,在我在学会思考的阶段,书成为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高中时,我家搬到了市图书馆的对面,那里对我而言,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课业繁重,可我还是会悄悄溜过去,做题做累了,就寻一本《古都》,或觅一本《山音》,细细地咀嚼。川端康成先生的文字啊,自有一股气韵凝于书段字间,如上好的芽叶刚冲出的那缕芳华,淡到极致,美到深刻。高中是邂逅武侠世界的一个阶段,也是沉迷科幻世界的一个时期。即使备考压力大,大家也会在下课或晚自习间悄悄传递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和每月一本的《科幻世界》。晚自习后,在回寝室的路上兴奋不已地讨论《三体》游戏世界和《失落的秘符》。高中虽然有紧张的学习和枯燥的备考,但我们并没有放弃的阅读仍然让我们思想灵动,对未来充满想象。
    后来,我幸运地进入了川大。第一天去学校报到时,在长桥上远远地看到明远湖边的江安图书馆,看到湖边公共座椅上读书的人,一瞬间我便不可抑制地对那里心生喜欢。大学是一个可以尽情阅读的时期,我喜欢江安图书馆四楼靠湖那落地窗边的位置,晴时会有暖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书上指尖,雨时会有带青草泥土的水汽飘进来,染凉眉头鼻尖,乏了可以望望窗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明远,累了可以轻轻合上书,伏在桌上小憩片刻。在那里,我认识了龙应台的清新,感受了迟子建的温暖,明白了萧红的深厚,爱上了三毛的真实……每晚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安妮的仙境》响起时,就和馆内的大部队踏着旋转楼梯出馆,在混着金桂暖香的夜风中,穿过镶嵌着叶芝诗作《当你老了》的长桥,开心地回宿舍。慢慢地,秋天时我也会坐在A座二楼空无一人的自习室,在窗边安静地写一些自己的小感悟。手机上无数次编辑又删掉的短信,琴房里叮叮咚咚却不太流利的琴音,窗外那悠然飘落的金色银杏,天空中那轮如水的银色圆月,这些珍贵的成长和美丽的时光,我都想记录下来。
    时光如逝,转眼间我来到了溪洛渡。一开始是有些不知所措的,但山里的日子安稳平静,慢慢地,捧书拿笔之间,我找回了那份心灵的安稳闲适。我觉得我是无比幸运的,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有时也会迷失在城市里的浮躁和茫然,但工作在溪洛渡,一部分时间会在大山里。山里的日子,生活变得简单而本质,吃、穿、睡都回到基础质朴的状态,没有太多的打扰,没有更多的诱惑,感觉人也回到一种童年时期简单轻松的状态。没有将时间和关注消磨在并不必要的物质和表面上,就更能捕捉到思想的精灵和灵魂的跳跃了。如今,在溪洛渡静悄悄的夜里,只要捧上一本书,我就仿佛变回了那只蹦蹦跳跳穿过青石巷的兔子,那条跟随小溪流过古镇的鱼,那朵在满天星光下悄悄绽放的花,但更多时候,我是梦中那个气泡中的小木棉种子,一边打瞌睡,一边发芽。因为,做一个读书人,何其幸福。




〓〓读书乐

▓→颜光华

    我喜欢读书。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受了诸如“积钱积粮,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观念的影响,读书多少是怀着拓宽视野甚至“升官发财”的目的的。再后来,就读出了一些乐趣,甚至着迷上瘾了,只是一味的读,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因为有这个嗜好,多年来我住处的床上、沙发边、厕所里经常都可以看得到书。
    我读书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大家都睡觉的时候,捧着书,头靠着床头的墙壁细细的读,时间久了脖子很疼,然后往下梭一梭,躺下继续看,时间一久又会感到肩膀和腰部酸痛,再坐起来头靠着看,一晚上就这样不停的折腾,现在都已经形成习惯,晚上不看看书就无法入睡。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常常是点着煤油灯,头歪靠在冰冷的墙壁上读到天亮。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厕所里蹲着的时候,有时候看着书就忘了时间,忘了气味。在莲峰时,即使数九寒天上厕所都要拿本书,直到手冷的几乎拿不住书为止。本来百无聊赖的时间因为看书而变得富有趣味了,真是不亦乐乎。当然那都还是在乡下工作的时候。现在就不行了,要是蹲的时间过长,老婆就会在外面喊,喊不答应就敲门:“出来得啦!”于是只好赶紧收拾起身。有个同事说,要攻击我的最好的时候就是我上厕所看书的时候。我说:“对”。可我上厕所时,还有练习快速拔枪上膛击发的习惯。这是玩笑,也是实话。
    读书,原本是风流才子们引以自豪的雅事,却似乎被我搞得有点粗俗了。现在,有时又会电脑上网读书,还可以手机上读书,而且在床上或者厕所里也很方便。一度时期,我嗜书如命,读一本喜欢的书常常有饿极了的时候捧着一块喷香的腊肉排骨啃的感觉。欣赏喜欢的书,读几页就要停一停,舍不得早早的读完了。其实读书有苦,也有乐。有时会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有时又会随孙大圣上天入地,感佩于鲁智深的快意恩仇,震撼于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善良而忠诚的心灵,会因诸葛亮舌战群儒、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荡气回肠,看关云长走麦城时又禁不住为英雄末路而怆然涕下……不管是在床上的通宵达旦,或是在茅房里的短暂时光,时而欢欣鼓舞,时而又黯然神伤。
    读的书不算少,但是杂而无序。一直以来,我喜欢的书就像我喜欢的人,侧重于有趣、简单。初一开始我就阅读很多课外书籍,内容大多是和升学关系不大的。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家庭买煤油和盐的钱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能通夜点着煤油灯看书,主要还是因为都是文盲的父母以为我是在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刻苦学习。现在想起来,真的十分惭愧,但我不后悔。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开始接触尼采、孔子等人的东西,没有了小时候看《水浒》《三国》或者《芦荡小英雄》《敌后武工队》那样的激动和欢欣,享受的是另外的一份恬淡和成熟了。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在校读书时数理化等科目全面落后。写的作文倒是受到过老师的几次表扬,得到过包括铅笔和作文本在内的奖励。不过正是这些鼓励,让我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自己以及贫困的家庭状况的希望。虽然我没能通过读书飞黄腾达,但我非常的感激曾经鼓励我读书的老师,感激我曾经看过的那些书籍。
    正是那些书籍,使我充实地度过了许多艰苦的岁月;正是那些像春天里的朝阳一样光芒四射的书籍,照亮了我成长的路,使我本来很平庸的人生,平添了许多精彩。




 


〓〓读《青年文摘》有感

▓→何金艳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它却包含以上所有的内容。
    喜欢历史文学的皇朝百家,金戈铁马;喜欢艺术文学的高雅细腻,春风拂面;喜欢政治文学的侃侃而谈,政场的风云变幻;喜欢经济文学的跌荡起伏,让人喜怒相连;喜欢地理文学的宽广浩瀚,让人环球遐想;所有的这些都被《青年文摘》包罗,这就是我钟情于它的原因。

    它,读完一篇文章就可明白一个道理;它,没有繁琐的辞藻让我绞尽脑汁推敲;它,让我领悟不同领域的道理,亦或职场,亦或生活,亦或情感;它,涉及面广,不像长篇小说里面是单一的包含一个人或一群人,一件事或一堆事的世事纠葛;喜欢它的可停顿性,名著或者小说必须整本通读方可真正领悟其间道理,明白其间故事情节,而它读完书中一篇文章便可知晓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与正能量,如遇事不便便可将它闲置,不用担心有没有连续性,等你想起来时,在闲暇之余可悠闲的倒一杯茶,侧身窝在沙发里慵懒的续看那些篇章,读完整本之后便可以拼凑出人生的不同视野、不同领域的哲理,读里面的文字,人生似乎都那么美丽,痛苦已不称其为痛苦,只是对人生的误解罢了;不幸已不称之为不幸,只是生活对自己开的玩笑而已;话说幸福来之不易,这在它看来只是对幸福的忽视罢了,人生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能力,读它才明白幸福曾经来过,是自己没有关注而已,它,简直就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其间的道理帮你打开心结,指点迷津。

它小故事,大哲理;它,小篇章,大回味。有些道理浅显,却容易被人忽略,容易明白的道理更容易让人忽略,它正精通于此把浅显道理实实在在的写在纸上,看了那些话语,似乎才明白我把痛苦扩大了,我正在失去幸福,我正在从事平凡岗位的伟大事业,我正在越过艰难时期经营美丽人生,拾掇支言片言,人生的困惑豁然解开,眉上的愁云随风飘散。
    读它让我积极快乐,读它让我善思、善记,善悟,读它让我人生更加丰盈,它时刻提醒我生活不过如此,都是轻松的节奏,读它让我更加专注于经营自己,把向上和向下看的眼睛收回脚踏实地的雕琢自己,特别喜欢某期里一首散诗:
    若没有我
    若没有我,
    我的自我将变成一纸空文。
    若没有我,
    我的生命将戛然而止。
    若没有我,
    我的世界将变成一片废墟。
    尽管在整个宇宙中我不过是沧海一栗,
    但对于我自己,

我是我的全部。
    有时间就倒一杯茶,面朝落地窗,捧一本《青年文摘》,让身体和灵魂都出来晒晒太阳吧!目光触及它的午后,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活动策划:陈永明

本期主持:杜福全

编    务:刘金富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小地方写作者公众号:xdf  xzz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