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是幻想轻松取胜,稍遇挫折就想投降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9-05

总感觉太多人对“人类有史以来”的概念缺乏理解,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制造国,二是美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

搞不清楚第一点,就很容易陷入恐慌。
动不动就担心中国产业要大规模外移,担心外资撤出中国就完蛋了,看到俄乌战场民用级别的无人机就开始恐慌,担心中国打不赢。这都是搞不清楚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制造国的力量,以中国的制造能力,如果真的被逼下场参战,衡量无人机的数量单位绝不是十万、百万这种没有想象力的,而是千万、亿,就算100架无人机换一个敌人,那也是赚的。
这几年中国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中美科技战的标志“半导体”开始释放好消息,比如中微创始人尹志尧宣布“今年夏天国产刻蚀机实现100%自主可控”“3nm刻蚀机已量产”,还表示“未来5到10年,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半导体方面一直只做不说,现在能够公开表态,这绝不是中微自己的决定,可以推测光刻机距离突破也不远了。注意芯片制造有刻蚀、薄膜沉积、光刻、清洗四大环节,对应刻蚀机、薄膜机、光刻机三大核心设备,想要制造高端芯片,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刻蚀机与光刻机并列。

再加上诸如新能源汽车、造船造舰以及中美几次博弈的阶段性胜利,令国人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是经过沉淀的,今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首次在国外与美国并驾齐驱,更证明了国力显著提升,中国与美国,已经是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的独一档。

但是,必须要说但是了。

虽然从2018年至今颇为艰难,经过了很多挑战,但是过去几十年下来,还是习惯了轻松取胜,在形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说的很严峻,但是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又往往把问题看的很简单、很容易解决。
对外,严重低估了美国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实力,稍有风吹草动就说美国要崩溃了,却忽略了美国仍然比中国强大的基本事实。如果说中国有足够的底蕴、绝非轻易能够打倒的,那美国也是一样,要看到美国负面问题的存在,但决不能因为这些负面问题就认为美国不堪一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根本、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国要承受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打压。而且不同于历史上第一、第二大国之间的直接竞争,现在的中美两国在方方面面完全拧在一起,根本就分不开,经济、科技、政治、金融、贸易等等就不说了,就连军事领域,中美之间的联系也极为紧密,美国军工大量原材料要从中国进口。

可以说,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没有任何过往经验可供参考,过去十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整体上是失败的,但反过来,大多数人对于美国能够施加的压力和采取的手段认知也非常不足,这需要站在非常高的视野,需要拥有大格局、掌握最全面的信息,纵观全球,也只有站在最高层的寥寥几人能够看得清楚。

所以,就出现了市场、社会、公众对于决策的期待与最高层的最终决策之间的背离。比如当前前者更关注短期经济表现,不理解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国家还不急于拯救经济?

小镇在跟一些朋友沟通时,最常听到的质疑就是认为当前宏观层面出现的问题,如果早期干预都可以解决,但是高层视而不见或者不认真应对,结果小问题变大,补救就更难了。

这种怀疑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如果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已经普遍看到了,甚至讨论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了,但是决策者就是不为所动,有没有可能并不是信息传递不畅、决策者不了解真实情况,也不是因为决策者判断失误又或者好面子不愿意改,而是因为决策者更在意的是比短期经济刺激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决策者站得更高,所以更能充分理解美国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份量,更深刻的理解与美国的博弈是长期而又艰难的。我们看起来强大了,但是力量仍然不足,容不得滥用、浪费,必须把力量集中到刀刃上,想办法继续缩小与美国的力量差距,必须把力量集中在能够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和先进制造上,为此可以承受短期的损失。
而且,在短期问题上,也是存在一种极为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把短期问题形容的特别严重,好像再不管就要完了;但另一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又过于简单,跟问题的严重程度绝不相称。
无论什么问题,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发钱、放水,似乎只要国家一放水、一发钱,亦或者干脆下令物价不许涨,立刻就解决了。

小镇猜测,把问题说得这么简单,也有可能是只有把问题说得简单,才能更容易取得大众的支持,有利于倒逼国家采取大刺激大放水的政策,否则如果提出建议的专家学者等把问题说的特别复杂、特别难解决,那还怎么提出自己简单化的主张?

但这种心思可能只是少数人,更多的是真的不觉得问题有多复杂。

比如房地产问题,这是当前最严重最需要解决的大难题,如果说股市问题难度是1,房地产难度起码是10以上。

但目前专家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措施,都太简单化了。比如黄奇帆去年底提出,只要房价跌破了30%,政府就可以大规模收购房子,还能借此建立保障房体系,顺带稳定房价、化解房地产老大难问题。

但是房地产存量高达300万亿元,就算跌了30%,就算国家只收购一小部分,那也需要几十万亿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呢?如果国家收购量只有区区1%甚至更少,又或者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那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稳定作用极为有限。

所以这个主张从一开始就根本不可行,看起来解决房地产问题特别简单,一句话“政府下场收房”,但没钱就是最大的问题。

类似的主张接连不断,而且每当国家推出房地产相关政策,就会出现狂热,觉得国家队终于来了,要下场购房了,房地产有救了等等。
比如5月17日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提出相关地方政府酌情以收回、收购的方式妥善处置已出让的限制存量住宅用地;当天国新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央行副行长陶玲披露央行设立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说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但是3000亿的规模其实远低于之前的小作文。在17日会议召开前,小作文专业户彭博社造谣称国务院正在向某些省征求意见,准备收购数百万套住房,准备投入上万亿资金,所以当时都在流传“新四万亿”。

所以,17日政策吹风会上,彭博社记者提的问题就是“分析人士预计住房去库存所需资金在1万亿至5万亿元之间,请问资金来源是什么?

这是自己编小作文把自己都给骗了。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解决存量住房去库存问题,哪里是5万亿能解决的,再加个零还差不多,但是小作文顶了天吹到5万亿,如果是50万亿那显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那就不是引导舆论的小作文,而是笑话了。

这就是典型的把困难和问题看得太轻、太容易解决,以此施压决策层在短期问题上投入更大力量,如果决策层真的投入1万亿甚至更多,极大可能短期问题解决不了,还影响了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长期战略。

说白了,3000亿都太多了,压根就用不出去。但是极少看到专家去提这个基本事实,毕竟如果讨论这个问题,那就不可能再简单说发钱,而需要解决为什么还不出去的问题,那难度就太大了。
5月17日提到的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还有一个前身,那就是2023年2月开始的“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的额度是1000亿元,但是到2024年3月底,过了一年多了,余额仅仅才20亿元,考虑到才一年时间,还款的额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近似认为,一年多了,1000亿贷款额度,还有980亿根本没用上。

要知道“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只在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这8个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试点,这些城市的房子要比全国多数城市更保值,租房市场也比较活跃,但就算这样也几乎贷不出去。

或许因为太难看了,所以这个计划就直接并入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合并之后也就有了3000亿,这次范围要大得多,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获得了计划支持,所以当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1亿元,但效果其实也一般。

其实还有两个扶持计划。

一个是2022年11月开始的“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总额度是2000亿元,这个计划央行利率是0%,即使考虑到贷款银行的经营成本,预计房企拿到的贷款利率估计也就是1%到2%,然而到今年6月,这个计划贷款余额仅仅只有141亿元。

另一个是2023年1月开始的“房企纾困专项”,额度是800亿,这一个好一点,到今年6月底余额是209亿元。

但是把上面这四个计划合并,目前总额度是5800亿元,贷款余额仅仅只有471亿元,考虑到发放最早的也只是2022年11月保交楼,这个计划延期到今年5月底才结束,因此还贷的肯定很少。

可见,货币政策、放水,根本就解决不了当前房地产的问题,除非真的动用几十万亿级别的天量资金,直接把房企手里的房子给收了,但是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只能通过开动印钞机,一旦这么干,先不说居民财富大规模缩水问题,人民币立刻就要崩盘,而且全国房价一定会再次暴涨,过几年想拆雷就更难了。
因此,天量放水绝无可能,而小批量给支持,效果也很差。

5800亿才只用掉了一成而已,还说啥1万亿、5万亿?还不如把这些资金额度用在真正需要攻坚的领域,于是就有了上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政府融资担保从过去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向科技创新倾斜。

小结一下:

很多专家提建议,往往是定性而不是定量,总是高喊放水、发钱,再不然就是要对美妥协,就这三板斧。表面看起来似乎说得通,但是根本经不起最基本的定量分析。

一旦定量,这些论调一戳就破。看穿了以后,才能更好的把握国家决策,需知,在国家决策上,除非声音能够传到决策者耳朵里,否则重点从来不是自己觉得如何,而是要搞清楚决策到底是什么。


其他文章推荐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想败光家产,没有专业人士操盘其实挺难的

■  不是女法官太多,是男法官越来越干不下去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树乡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