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袖口上的民族风|马蹄袖

石墨 皇史宬 2019-11-15

在众多清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场景:群臣在行叩拜大礼时,会先将两个袖子放下来,然后再进行跪拜。据清末太监张兰德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书中回忆:“大清上室的官服是马蹄袖,马蹄袖平时可以卷起一层,遇见师父或者比自己高一级的太监,无论是路过或传呼,要迅速将马蹄袖拨下来,左腿上前跨一步,弯曲呈90度角,右腿跪下,左手扶膝,右手自然垂直。”如果“请安时没放马蹄袖”,“轻则挨骂,重则被师父打耳光”。无论群臣还是太监,在叩首请安时之前放袖子的动作,是清代极具有满族特色的一个礼仪动作,而马蹄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影视剧中清代官员行礼

马蹄袖的样式是在普通平袖前接续一块半圆形袖头,盖手背处长,对着手掌处短。《清稗类抄》中对其叙述为:“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因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

▼ 马蹄袖

最初,马蹄袖的设计是为了满足骑射活动的需要,入关前多以狩猎、骑射活动为生的满族先民将袍袖制作成马蹄袖,以对手背进行保护,使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人得以在寒冷的天气中顺利进行骑射活动。清朝建立后,随着满族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骑射活动日渐淡出,马蹄袖逐渐演变为服饰上的一项装饰。

▼ 太祖率兵克清河图

马蹄袖在清代礼服上多有采用,如在宫中举行盛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朝服,袖子便为马蹄袖。

▼ 黄缎织八团金龙绵袍

《万树园赐宴图》轴(部分)

清制,在重大吉庆节日或是筵宴场合皇帝、大臣、妃嫔等要着吉服袍。皇帝、皇太后、皇后及其他妃嫔的吉服袍用龙袍,而皇子以下及百官、妃嫔以下福晋夫人等则穿蟒袍。无论是龙袍还是蟒袍,袖型皆为马蹄袖。

《亲藩围猎图卷》(部分)

马蹄袖在清代戏服中也有体现。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逐步形成,在京剧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时服”,即清代服饰来补充戏服的样式,其中箭衣便是一个重要代表。箭衣分为龙箭、花箭和素箭,扮演皇帝到公差都可穿扮,其形制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衩。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升平署中总管便为添补绣做“石青缎绣五彩圆金四季花卉押金线边结袖挖杭酱色寿字箭袖”、“青缎绣五彩圆金花卉边挖杭绿缎女箭袖”等戏服领取银两。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戏服

档案中提到的“挖杭”即马蹄袖的满语借词,也可写作穵杭、斡罕。《佳梦轩丛著》中记载:“袍服之穵杭,清语也,汉语即马蹄袖。”《日下旧闻考》中也有提及:“斡罕,满洲语袖头也。”马蹄袖的满文为wahan,该词除了有马蹄袖之意外,还有蹄子的意思。

▼ 衣库为绣做香色靠箭袖等项所需银两事呈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马在满族早期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满族人对马有着爱惜、依恋甚至崇敬有加的特殊情感。虽然在入关后,满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为了保留骑射之风,自皇太极开始,“国语骑射”便被定为国策,令世代遵循。乾隆帝甚至将皇太极训诫后世持守本族衣冠俗制的圣谕刻制成“训守冠服骑射碑”等碑文,立于紫禁城箭亭、西苑紫光阁等处,以示警醒。满族服饰中马蹄袖的保留,则是通过日常礼仪来强化本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一史馆来了一群孩子

☆ 宫廷首饰|云鬓花颜金步摇——话簪

☆ 连“闹”好几天的宫廷元宵节

☆ 辞旧迎新|开笔之最乾隆帝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