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追剧”的慈禧太后
清宫里的娱乐方式虽然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多花样,但也有称得上高大上的娱乐,那就是听戏了。皇宫里的主人们养尊处优,很多人都是戏迷,也热衷“追剧”,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戏 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这么一份戏单档案, 记录了不少清宫里的“热播剧目”。
▼ 清宫戏单
当时宫中演戏的惯例为:每逢初一、十五各演戏一天;端午、中秋、七夕各演三天;新年自除夕起演到十六止,演足十七天;慈禧生日前三天后四天,共演七天戏。
清宫戏曲可以分为几类:
月令承应戏:按元旦、除夕、中秋、冬至等节令演唱的剧目,又称节令承应戏。如元旦的《喜朝五位》、立春的《早春朝贺》、浴佛的《六祖讲经》等。
庆典承应戏:凡遇皇太后、皇帝、后妃寿辰,或皇子成婚、祝捷等喜庆之日演出的剧目。如《九九大庆》《群仙祝寿》《万福攸同》等。
▼ 万寿庆典戏单
朔望承应戏:每月初一、十五日承应的剧目,多为神仙道化、吉庆祥瑞或神话、历史戏曲。如取材于三国故事的《鼎峙春秋》、取材于水浒故事的《忠义璇图》、取材于西游故事的《升平宝笈》等。
▼ 戏剧图册之《昭关》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太后痴迷“追剧”,据档案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去世,她在德和园看戏达262天次,其中最多一年中看了40天次。她每次来颐和园的第二天必看戏,直到她去世前的35天也还在这里看戏。
慈禧太后不仅喜爱看戏,而且还能改戏、编戏,对戏剧有一定的造诣。宫里排演新剧时,慈禧就坐戏楼中观看,仔细推敲,见有应当改正之处,即饬太监传知后台改正。当慈禧兴到浓时,还会穿上戏衣,唱上几句,好不痛快。
名 角
清宫内务府下专门设立南府,道光七年(1828年)改称升平署,掌管宫廷演戏事务。升平署除组织太监戏班外,还要负责挑选民间的名角进宫演戏。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批戏曲剧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新剧种京剧的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 故宫博物院藏绿缎平金网纹二龙戏珠纹男靠
当时,四大徽班中的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入宫表演或兼充升平署教习,如:
谭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宫内艺名谭金培,是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对行业影响深远,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其1905年拍摄的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谭鑫培
▼《定军山》影像资料
陈德霖:名鋆璋,号漱云,创立了近代青衣的重要流派“陈派”。在宫中当差时,陈德霖塑造了为慈禧太后所赏识的《雁门关》萧太后形象。
▼《雁门关》 陈德霖(中)
杨小楼:名三元,京剧杨派艺术的创始人,被誉为“武生宗师”,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杨小楼二十九岁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其剧目《长坂坡》为家传绝学,因而享有“活赵云”的美誉,受到慈禧太后赏识。
▼《青石山》 杨小楼
王瑶卿:字希庭,号菊痴,王凤卿之兄,其创立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在宫中,王瑶卿将昆曲《阐道除邪》谱为京剧,得到慈禧赞赏。解放后他担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培养了四大名旦等优秀人才。
▼《南天门》 王瑶卿(左)
此外,戏单档案上出现的朗德山、龚云普、侯俊山、钱全福、孙培亭、王凤卿、王长林、朱素云等,也都是在中国戏剧史上留名的俊才。
▼ 伶人姓名棋子
戏 台
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其中以德和园最大,建筑精美,气势恢宏,慈禧常在此看戏。
“德和”一名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寓意君子听到美好的音乐,心平如水,态度温和。
德和园原为乾隆时期怡春堂旧址,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改建,历时四年建成,共耗资白银71万两,建成后为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达3900余平方米。
德和园的主要建筑为扮戏楼、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和庆善堂。
▼ 德和园建筑平面示意图
扮戏楼是当时演员们化妆、扮相、候场、休息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后台,高两层,与前面三层的大戏楼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在建筑外形上呈现出参差错落、巍峨优美的景廓。
▼ 扮戏楼
大戏楼高21米,宽17米,上下分为三层,分别是福、禄、寿三台,可同时演戏。上层匾额为“庆演昌辰”,寓意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匾额为“承平豫泰”,寓意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下层匾额为“欢胪荣曝”,寓意欢乐的演出、光荣的献艺。
▼ 大戏楼
戏楼顶部设有辘轳绞车和升降机关,二层的天花板上设有天井,可以用绳索将演员由天井吊下,表现神仙从天而降的情景;下层戏台底部开挖一口砖井,扮演鬼怪的演员可以钻进钻出;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五个水井,可以在演出时制造喷水的场景,另外,水井还能增强演员声音的共鸣,使演员的念白更清晰,唱腔更洪亮。
大戏楼建筑构造之精巧,不由令人对当时设计者和手艺人的智慧赞赏。通过辘轳绞车和绳索拉拽表达从天而降的意境,就如今天拍电视剧中吊威亚一样;在表演中展现喷水场景,渲染气氛,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切末(即戏曲舞台上所用的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场景,创意令人惊叹。
▼ 管理南府景山事务处为成做劝善金科内火焰软山切末事致造办处档案房
东、西看戏廊是清朝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等陪慈禧看戏的地方,东西各有10间,王公大臣按照爵位、官阶、品级依次分列两旁,五、六个人一间,或者更多个人一间。
▼ 看戏廊
颐乐殿正中设有宝座,此为看戏的最佳地点,慈禧就坐于此处看戏。演戏时,从台口的两角到颐乐殿的两端要张挂帷幔,将两厢的看戏廊隔开,这样王公大臣只能看戏,不能看到慈禧,称为“君臣有别”。
▼ 颐乐殿
庆善堂是专供慈禧太后看戏临时休息的场所。1903年,美国画家凯瑟琳·柯尔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画了一幅油画像。
▼ 慈禧画像(点击图片可看相关故事)
▼ 庆善堂
慈禧看戏,必须有人陪同。陪慈禧看戏虽说有面子,但却也是一件苦差事。慈禧在颐乐殿坐着,不舒服还能起身活动一下,有帷幔遮掩无人能看到,但是陪着慈禧看戏的王公大臣们却无法起身活动,一串戏下来一般会有四十刻以上,换算成今天的时间,那就是10个小时之多!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大臣们只能坐在大红垫子上,盘起双脚,等到这一串戏演完,真可谓是身心俱疲。因此,后来咨取听戏王公大臣牌册时,往往会有人称病或其它事故不愿前往。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热衷“追剧”的慈禧太后,应该在戏中感受到了不同人生、体会到了人间百味。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