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2辑

西川风 西川风
2024-09-09


目录


特稿




王德威 | 解冻时节


石井刚 | 章太炎:鼎革以文


吴盛青 | 历经革命岁月的古典诗社


周文龙 | 寻找徐娜娜


新视界


罗靓 | 白蛇传说跨界研究纲要


陈思广 | 民族风·文艺韵·时代感——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初版本为例看其装帧设计的审美追求


黄诗娴 | 台北“记忆之场”的媒介建构:以外省族群题材电影为例


赵伟 | 摄影如何“宣抚”——以《大陆画刊》为窗口


高志 | 论《阿Q正传》的图画意识——兼驳启蒙论与革命论


彭瑾 易丹 | 双重空间中的现代性碎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为例


吕仕伟 | 在金石收藏与报刊趣味之间:论洪宪帝制时期鲁迅与刘师培的文化政治抉择



 “大文学”视野


王泉根 |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深耕与多维建构


张睿睿 毛迅 | 从《我所见到的牛津》的译介看李科克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潜在影响


高晓瑞 | 门派·社团·立场——论师承关系对“五四”文学论争的参与


唐娒嘉 | 阅读史视域下胡适的观念视野与文学革命“前史”——作为“思想草稿”的《胡适留学日记》


王璇 | 解构视野下的日据历史书写批判——以林耀德、舞鹤为考察对象


吕惠静 | 左翼文学大众化思潮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向阿红 | 论陶行知的新诗传播策略



文学档案


浦晗 | “崇高”与“游戏”:民国报刊陶渊明接受意况论略——基于“科学知识图谱”( VOSviewer) 的文献释读


郭帅 |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省级党部宣传部文艺审查基本制度——以南京特别市党部宣传部为案例


戚慧 | 抗战时期田汉佚文考述


石良 | 1935年“中国戏剧出路的人讨论”钩沉



民国文学研究


张光昕 | 万事开头难——鲁迅对《野草》的准备


吴辰 | 国家与强权:论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的国家意识

王海晗 | 鲁迅参与“两个口号”论争之史实探源——从《鲁迅全集》的一条注释谈起


尹威 | 外规与内转:论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语言


王陌潇 | 区隔与交流:抗战大后方文学场与艺术场的交界


李笑 | “思想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乡村的抗战动员难题——以于逢《乡下姑娘》为中心



共和国文学研究


白杰 | 《中国新诗选》修订本:意识形态界域内的诗学龃龉


巫洪亮 | 新中国成立初期诗刊话语转型的向度与困境——以1950年《大众诗歌》为考察中心


操乐鹏 | 海外作家的访华、纪行与当代文学译介( 1949- -1966)


著述.综述


孔明玉 晓原 | 基于整体性文学史观的学术构建——关于《现代长篇小说边缘作家研究》的一种解读 


李疏桐 | 西方文学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价值演变——论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学术范式


刘丽莎 | 观念与方法:文学现场的思想自觉——评韩伟新著《思想在文学现场》


郭鹏程 张敏 | 语言:重新激发民族生命活力的本真存在——“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综述

毛迅 | 编后语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2辑

李怡,毛迅主编

成都:巴蜀书社


本期编辑:小可


更多精彩

凌孟华 | 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的集外文两篇

孙尧天 | 跨文化语境中的《人之历史》  ——重审早期鲁迅与海克尔、泡尔生的思想联系

李国华 | “社会批评”的笔法——以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为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川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