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塞罕坝再谈这个“共同体”,有何深义?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这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年后,正值处暑时节,林木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并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塞罕坝,在清朝,属于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挺拔茂盛,林草苍翠欲滴。然而,长期的战火、开垦、砍伐,至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已脱去了鲜绿的外衣,基本只剩下裸露的荒原。距离塞罕坝180公里外,正是中国首都北京。
为了遏制沙漠逼近北京的严峻形势,涵养京津地区水源,保卫北京,1962年2月14日,原林业部正式组建承德塞罕坝林场。在平均海拔1500米、一年中有120天的时间气温都在零下20℃以下的塞罕坝种树,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放弃承德地区农业局长的舒适生活,拖家带口地来到这片荒漠之地进行了长期的绿色探索。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建设成了林地面积达115.1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一组数据彰显如今塞罕坝的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达到80%,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哪怕是一片荒原,也要让它绿树成荫。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来到尚海纪念林,看望生态护林员,向为国家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塞罕坝的生态变迁,也向世人展现了牢记生态环境保护的“国之大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久久为功的精气神。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塞罕坝之行,再次听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早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国内考察调研,察看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也不断丰富着这个“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添加了一个“草”字。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7月21日,习近平来到尼洋河大桥,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共同体里添加的这个“冰”字更突显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
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变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系统治理的观念也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紧盯不放松的生动体现。
新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深刻思考和把握好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者:邹祖铭
来源:中国环境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强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如何共建中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长株潭三市出台了这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