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上掉钱,这可能是隐藏最深的风口

2017-05-26 林木木 AI财经社

内蒙古扎鲁特旗上空一块农场即将砸下冰雹,远在北京中关村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知道了。地的主人还懵然不知。资本涌入这个行业已有一段时间。农业大数据在中国能不能被接受,能被接受到什么程度?谁也不清楚。



AI财经社(ID:Economic-Weekly)

                                 文|林木木

编辑|金赫


王猛站在自家工厂的大门前,望着汤圆大的冰雹直刷刷地往下砸,傻眼了。

 

这是内蒙古扎鲁特旗,2016年6月,一片接连一片嫩绿的紫花苜蓿草正酝酿着花苞,将要在不久后迎来收割,被这密集的冰坨子一砸,全毁了。

 

就在这前一天,王猛刚把自己一万五千亩还未完全成熟的牧草连夜提前收割,留下一片光秃秃的草根迎接这场自然灾害。

 

对冰雹的“未卜先知”得益于农业大数据系统,在收集了多来源数据后,该系统通过算法预测天气,注意,不是整个内蒙,而是王猛这片地上空的天气。类似的系统目前已在很多国内地区开始使用。资本更是蜂拥而入,推动了一批创业公司的诞生。


航天科学家


提前收割的建议来自一位气象工程师。

 

几天前,气象工程师陈伟正像往常一样坐在位于中关村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上满屏的代码,两只手在键盘上飞快敲打。彼时,佳格的耘境平台正不断接收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十颗卫星传回的影像和数据,这些数据自动汇入后台的计算模型,运算出超过200万亩土地的最新信息。

 

来自内蒙古扎鲁特旗上空的卫星云图和气象数据被回传过来,经过与多来源的气象数据相融合的运算,在耘境平台上,这片地的气象降水曲线呈现出一个急剧上升的陡坡——这个信息的意思是,这里将在不久后迎来超强降水。

 

陈伟很快注意到这个数据的异常,他快速推测了王猛草场理论上的收割期——距离现在还有些日子,从卫星图像上看这片牧草还未完全成熟。但他联系王猛,给了他提前收割的建议。

 

对这次冰雹的准确预测防范让这家刚成立一年的公司上下兴奋不已,佳格天地创始人张弓感慨:“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了这么多年的学问,做了这么多年的数据,终于能够让我们一个个农民、一个个人来获益。”

 

农业生产者的切实受益更加坚定了张弓在中国发展农业大数据的决心。

 

此前,张弓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他在NASA已经呆了八年,做过许多用卫星观察地面的工作,包括观测美国树木的长势、大火的范围等,除了给卫星装相机,他还给卫星装上激光器,用以扫描地表树木的高度。

 

NASA通过卫星观测美国亚利桑那州大火的火情 图片源自网络


张弓在NASA时,曾为美国农业部服务,通过无人机和卫星去观测每一棵葡萄的生长情况,这为他日后的创业提供了经验。

 

如何能将实验室里的卫星技术与商业结合,更直接地服务大众?十几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研究过程中,张弓总忍不住这样想。

 

几年前,一场出乎意料的并购让他终于下定了创业的决心。

 

2013年9月,美国一家叫Climate Corporation的公司被世界头号种子供应商孟山都以近十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Climate Corporation是一家卫星相关的创业公司,主要通过卫星去看地球表面,观测哪些地方长势好、哪些不好,随后提供策略。

 

“为了了解气候的多变性如何影响不同的作物,Climate 在农业经济学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这是指数创投合伙人尼尔·里默对这家公司的评价。

 

这条收购消息让张弓失眠了。彼时Climate Corporation是家只有40人的小公司, 技术简单,技术路线平平,“为什么这么值钱?”张弓很不服气,他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自己也完全可以做。

 

从2013年开始,美国不断有卫星相关的机构出现,将近一半都是从NASA Ames出来的创业者。他决定将这套技术带回中国,在回国做了两个月的农业现状考察后,张弓确定了他熟悉的农业发展方向。

 

环绕地球表面的空间卫星 图片源自网络


2015年8月,张弓辞掉NASA工作,拉上在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做大气研究的王蕴刚、在NASA做深度学习的顾竹和前孟山都中国区市场总监张文鹏,带着经纬数千万的天使轮投资,回国创立了佳格天地。

 

农业大数据在中国能不能被接受,能被接受到什么程度?谁也不清楚。


系统


王猛曾经怀疑过这项技术,在中国,农业大数据领域的创业公司不超过10家。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农业大数据,在以往多年的种植经历里,他一直靠天气预报和个人经验来判断合适的收割日期。当佳格向他兜售这套系统时,他露出怀疑的目光:“这玩意儿有那么准?”


佳格天地的卫星监控画面 图/佳格天地


佳格将草场的数据录入系统,经过一系列算法得出信息。在试用几天后,王猛跟佳格签了气象预测方面的合同。

 

“收集数据——得出信息”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实际包含着极其庞杂的过程。

 

在了解客户农田的基本信息,如面积、地理位置、需求之后,技术团队首先要做的是准备数据。

 

根据客户对更新频率的需求、种植作物的种类,技术人员从众多的卫星里面,找到符合需求的那一颗或多颗。卫星数据有的免费开放,有的需要付费。卫星可以提供影像、位置和气象三种信息,既包括实时的,理论上也能拿到30年以内的历史信息。

 

倘若对精确度要求特别高,例如要观测到每一棵树的长势,这时候就要用到无人机探测。技术会联系无人机合作方,去种植地上空飞一圈。

 

信息的精确来自于多方数据的互相制衡验证,因此气象站、地面站、传感器和官方发布过的统计年鉴等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各有利弊的多方数据综合在一起,组成全部数据。

 

佳格天地的卫星监控画面 图/佳格天地 


这个从天上到地下的数据收集过程,大概需要10分钟。

 

“原料”备齐,接下来是“加工”。数据拥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技术需要通过时空三维融合技术将数据进行融合,再用图像解析和数据分析算法,提炼出更为精准的信息,最后结合客户的真实情况,为农业生产给出科学的决策依据。

 

数据转换过程是耘境系统的核心所在,是藏在系统平台背后的“秘诀”。用户不需要知道那一页页代码的含义,例如王猛,他只需登录平台账户,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家草场未来3小时、7天甚至14天的气象情况,这个数据会以每天两次的频率更新。

 

技术人员根据王猛的需求在系统中调整好模块,灌入数据,这片草场就处在持续的被监测中了。每两到三天,王猛会接到气象工程师的电话或微信,询问数据准确率、沟通作物情况,到了关键的收割期,这个频率会上升到每天一次,提早收割的建议便发生在这样的沟通中。

 

王猛不会想到,他的头顶曾飘过一颗卫星,拍下一段影像,这将成为某一天他的草场幸免于难的功臣。

 

农业大数据像一个管家一样,从面积测算、种植规划到病虫害防治、灌溉、气象、长势,到最后的最佳收获期判断,作物全生长周期的管理都能从数据中得到决策支持。

 

“简单讲,我们公司做了两大块,一个是数据收集,然后是给出建议。”佳格副总裁张文鹏说,对于客户而言,我们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是资产的管理,包括土地和作物资产的健康;第二是风险控制,包括气象和人为风险;第三是农艺指导,也就是施肥、浇水、打药等时机上的判断。


资本涌入

 

农业大数据领域的创业公司发展状况,中外有着明显差异。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农业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卫星及无人机数据服务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就有相关农业管理软件来统计一年的化肥、种子使用量和最终作物产出量。当时,在整个美国和加拿大兴起了一个“精准农业”的新概念,农业生产模式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精准化转变。

 

左图:卫星原始图像;右图:深度学习生成地块边界  图/佳格天地


10年后,得益于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一大批创业公司应运而生,将这个理念真正推入生产应用。

 

 “过去三年,我们目睹了这个行业的爆炸式增长”,FarmLogs的种子轮投资人Adrian Fortino说,FarmLogs开发的软件旨在帮助农场主记录并预测作物收成、降雨以及其他与农作物相关的重要数据。

 

从2012年起,美国的资本开始涌入农业大数据领域。

 

根据农业众筹平台AgFunder统计,2014年农业科技领域一共获得了23.6亿美元投资,2015年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20.6亿美元投资。

 

一些国际巨头公司也开始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纷纷投入巨资。2013年孟山都豪掷9.3亿美元收购Climate Corporation,乳业巨头Land O’Lakes收购Marvx,以FarmLogs为代表的农场管理服务提供商融资都在千万美元级别,FarmLogs已经完成五轮融资。

 

目前,美国三分之一的农场都已经使用大数据指导生产,单Climate Basic一个产品就覆盖了美国4.5亿亩土地作物面积。

 

同样发展趋势正在逐渐蔓延到中国,虽然进程较为缓慢。

 

中国耕地情况比较复杂。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尚在发展过程中,加之认知与成本的双重压力,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加困难。但是,近年来,仍有不少创业公司在农业大数据领域进行了尝试。

 

根据农业产业链划分,目前国内农业大数据创业公司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市场三大类比,例如佳格天地就属于农业环境与资料类型的创业公司,与其类似的创业公司还有大气候农业和华农天时等。

 

国内资本也开始关注到农业大数据领域。今年4月,佳格天地完成了6000万A轮融资,之前的天使轮也是千万级别。目前,他们已经拥有超过20个大客户,覆盖全国超过200万亩耕地。

 

通过大数据计算使用的喷灌圈 图片来自网络


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业大数据领域创业公司还处在“试水”阶段,商业模式、技术能力都在摸索当中,在已有的数十家创业公司里,获得A轮融资的佳格天地已经算是走在了前列,其他公司例如大气候农业、华农天时等融资都还在天使阶段。

 

“大数据指导精准农业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熊飞说。这个领域已经进入资本视野,不少投资人对此表达了好感,行业正在蓄势待发中。



后台回复“群”加入读者俱乐部


精彩文章回顾


崔永元,急了 | 别了,贾跃亭 | 乐视裁员 | 百度外卖 | 创投圈奇葩说 | OFO和摩拜 | 罗永浩 | 万达电殇 | 易到出局者周航 非转基因 | Apple pay | 米粉 | 易到裂痕 | 滴滴突围 |  百度新使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