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谁的微信

AI财经社 AI财经社 2019-02-23



张小龙曾说过一句被产品界奉为圭臬的话:“有句话说,大人只谈利益,小孩子才谈对错。但我觉得,如果只谈利益,会让产品越走越偏,让产品失去本质的东西。”


如今的张小龙却在产品上做出了妥协。今年6月,微信公众号改版信息流。7月,小程序不再用完即走,而是在微信主页,拥有了比公众号更强势的入口。


撰文|刘丹如

编辑|严冬雪




如果说小程序的成败是一场赌局,微信再次往台面上加注了筹码。7月13日上午,iOS版微信发布最新版本,更新说明只有一句话:可以把常用的小程序添加到“我的小程序”。在每款小程序页面右上角的菜单栏里,新增了“添加到我的小程序”,这个新选项相当于收藏夹,内含所有被添加的小程序。


这一调整,使得小程序对于微信用户而言,变成像订阅号一样重要,用户可以将自己常用的小程序进行订阅和管理。


事实上,小程序比订阅号更受倚重。在“发现”页面,小程序有独立入口,微信还将聊天页面的流量分配给了小程序。当用户下拉聊天页面,顶部除了“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还会出现“我的小程序”。对这个功能的增加,微信团队的解释是:便于用户对于高频小程序的管理和使用。


2017年1月,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用了最大篇幅介绍“小程序”,这位微信之父当台表态:“小程序在微信没有入口““不会做游戏”“用完即走”。一年后,随着微信对小程序的寄望不断加深,当张小龙再度登台,“用完即走”变成了“用完即走,但走了还会回来”。“不会做游戏”也随着以“跳一跳”为代表的小游戏上线变成历史。


张小龙在2018微信公开课开讲 


如今,伴随“我的小程序”上线,三句表态中的最后一句——“小程序在微信没有入口”也彻底被推翻。这不是张小龙在近两年来唯一一次食言,6个月前,张小龙的“微信不会做信息流” 还掷地有声,上个月,微信就把公众号改版为信息流模式。


过去八年,微信的成功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仰视这款国民社交产品,改版方面的一举一动在大多数时候都被叫好声包裹。但随着微信自身迭代出现反复,加上腾讯与头条的正面交战,局面开始发生改变。


一方面,近半年来,订阅号改版信息流、力推小程序等诸多举动,与此前张小龙提到的“用完即走”、“去中心化”等理念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是微信在头腾大战里表现出的 “私心”。今年3月,抖音被禁止在微信分享后,今日头条就以一系列的公关手段对抨击微信以“开放平台”之名,行打击竞争对手之实。随后,双方创始人更频繁出面升级战火,最终相互起诉。


这些都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款高达10亿日活的社交产品,是否早已背离了张小龙“微信不是平台,是帮助人提高效率的工具”的初心?


头条二把手、高级副总裁张利东曾经历3Q大战,入职头条后,在“头腾大战”再度与腾讯交火。他发表了一篇微头条,意指掌握半个互联网流量大权的微信,今天可以为微视封杀抖音,明日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打击其他对手:“长此以往,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国内互联网生态,想象一下中国互联网成为微信局域网的后果。“


张利东的话当然是一种有意引导。但是,微信也必须正视这一质疑:在全力推广小程序,试图将自己打造成新一代桌面系统的关键节点上,喊着要做开放平台的微信,到底是谁的微信?



 张小龙的小程序



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人,非张小龙莫属。近两年来,围绕微信的讨论层出不穷,既有对微信丧失创新能力的批评,也有针对微信偏袒腾讯“亲儿子”的质疑。对这些评价,张小龙从未正面回应,只在每年一次的微信公开课抛头露面,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做出阐释。


2016年开始,张小龙第一次提出小程序的设想,此后两年时间,他在阐述和推动“小程序”这件事上都十分积极。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甚至亲自演示了自己玩“跳一跳”的牛逼操作。


小程序出现之前,微信已经创造了很多神话。2012年推出的朋友圈和公众号,前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后者颠覆了内容产业;2013年的微信支付和2014年的微信红包,改写了国内移动支付的格局。


在这之后3年,微信的每次迭代大多停留在产品细节的打磨,再无大动作。瓶颈显而易见:月活达到10亿后,在连接人与人的层面,微信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2017年,小程序上线。


表面上看,小程序寄托着微信连接人与服务的希望;在对小程序的不断加码背后,无法掩盖的是腾讯想把微信做成移动时代桌面系统的野心。按照张小龙最初的规划,小程序是移动时代的网页,用户进入微信,搜索相应的功能和服务,内容有公众号,服务有订阅号和小程序,用完即走,不需要下载任何APP。


对于用户而言,这听起来也是个不错的设想,不需要离开微信,人们就能完成从线上社交、阅读、游戏再到线下包括购物、交通等多种需求。


张小龙一直把微信定义为工具,并倡导最好的工具须要遵守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具体体现在:坚持不做订阅号排名,不做流量推荐。直到今年年初,信息流产品赚的盆满钵满时,各家内容平台纷纷转做信息流产品时,张小龙还在坚持“不做信息流”,他的理由是“任何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把流量翻云覆雨化的运作与互联网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


推进小程序时,张小龙的想法同样清晰而明确。小程序帮助用户免去安装下载APP过程,能够直接连线上线下,用完即走,同样不会做任何的流量推荐与分发。而且,小程序开放给所有应用商进行连接,“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自己的宫殿。”张小龙曾说。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今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1.7亿,已上线小程序数量58万个;开发者(包括企业+个人)超过100万,第三方开发平台有2300个。有人把小程序类比为PC时代的”浏览器“,这意味着一旦小程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微信将把持移动互联网里,线上乃至线下最主要的流量。


成为连接器也好,打造“森林”也罢,对用户而言都有益无害。但作为一个连接器,首先要保障公平。2008年,为了将Facebook打造成“连接平台”,扎克伯格曾力抗内外压力,砍掉原有功能,包括一些可能赚钱的游戏项目,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应用开发环境,刺激更多的开发者加入。


要想获得信任,大多数情况下,平台方都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Facebook如是,认同和主张开放的微信自然也不能违背游戏规则,但具体怎么做,却不是简单的是非题。


怎么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如何平衡公司内部利益与产品用户体验?目睹Facebook因为过度开放引发用户隐私泄露的前车之鉴后,张小龙面对产品与公司利益之间的取舍,远比2008年时独占董事会五分之三席位的扎克伯格更为复杂。


没有人会怀疑张小龙对于产品的热爱,为了坚持产品理念,他曾在商业化上多次让步。从1998年做Foxmail,到QQ邮箱,再到微信,面对产品和商业利益的冲突,大多时候张小龙都倾向于前者。




他曾说过一句被产品界奉为圭臬的话:“有句话说,大人只谈利益,小孩子才谈对错。但我觉得,如果只谈利益,会让产品越走越偏,让产品失去本质的东西。”


如今的张小龙却在产品上做出了妥协。今年6月,微信公众号改版信息流。7月,小程序不再用完即走,而是在微信主页,拥有了比公众号更强势的入口。



 刘炽平的九宫格



微信终究不是张小龙一个人的。3Q大战后,腾讯为了长远发展,不断塑造自己的开放形象,但开放并不代表着腾讯是一家“佛系”公司。身为一个流量帝国,公司利益与社会舆论的博弈早已成为这家巨头弹奏的主旋律,只是主战场从当年的QQ转移到了今天的微信。


2012年3月,微信上线433天即突破1亿用户,马化腾亲自发声庆祝。此后,微信商业化就被提上日程。如何通过这一重器谋得最大利益,成为腾讯最重要的战略考量之一。在那一年腾讯年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宣布“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随后一年里,微信先后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这三个商业化产品。


由于用户没有为表情付费的习惯,表情中心最终并没有太多收益;但游戏中心是腾讯从QQ时代就屡试不爽的摇钱树。为了捍卫自身的地位与主要收益来源,直至今日,微信内也禁止腾讯系外游戏广告的投放,在开放小程序后,这一垄断才开始有所松散。


仅靠游戏盈利,对于微信而言仍旧不够。早在2012年,周鸿祎就表示,“靠着微信,腾讯拿到了2012年的船票,成功登陆无线互联网。”


如今回过头来看,微信不仅是一张船票,更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诺亚方舟。靠着这艘巨轮,腾讯直接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刘炽平自然不会浪费这个巨大红利。借助流量入口的优势。2013年开始,他主导了腾讯大量收购和并购活动,以较低的价格投资了包括搜狗、大众点评 美团、京东、58同城等当年的独角兽,并在这些公司上市后赚的盆满钵满。


对这些企业,除了金钱,腾讯付出的仅是微信钱包入口的九宫格,企业在那里提供第三方服务。


《腾讯传》一书中,作者吴晓波将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评价为:“腾讯在资本市场上实现的微信价值套现。”在他看来,那些愿意接受腾讯低价投资公司,看重的也是微信的入口价值,这显然是一桩双赢的买卖。


抛开投资变现,微信在其他方面的商业化其实并不出色。由于“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形态,尽管微信坐拥10亿日活,也无法像今日头条、抖音这些信息流产品直接通过广告进行商业变现,甚至也无法象微博一样靠收取内容方的“过路费”来为自己谋福利。




2015年,微信上线了朋友圈广告,但出于对朋友圈生态的考虑,这类广告在微信的投放始终比较克制。毕竟,相比信息流广告,人们对于朋友圈这种个人自留地出现的广告容忍度显然更低。


在开放和赚钱之间,战略投资是腾讯找到的相对平衡的方案。近年来,腾讯在微信内对被投企业开后门的质疑也偶有出现,比如拼多多,在崛起之后就曾被质疑受到了资方腾讯的关照:拼多多逃过了“诱导分享”的微信规则的封杀,获得了流量扶持。


这种质疑多次被腾讯的被投企业否认。在明面上看来,微信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一碗水端平”的状态。直到抖音出现,这种平衡开始失控。



 马化腾的核武器



2012年4月,北京腾讯会所,马化腾与畅销书《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对坐长谈。面对这位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专家,马化腾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您看来,谁将会是腾讯未来的敌人?。”


凯文·凯利答道:“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里。”


腾讯是一家生于战争又成长于战争的公司。在马化腾长长的敌人列表中,既有MSN这种国外社交巨头,也有跨界如阿里、360这样的宿敌。但正如凯文·凯利所言,能对腾讯形成威胁的公司并不会是腾讯的老对手。


这次对话发生前一个月才成立的今日头条,从新闻资讯起家,通过内容分发逐步深入整个内容产业,刚刚通过抖音在短视频领域站稳脚步,便野心勃勃开始向社交进发,终于触动腾讯的根基,成为劲敌。


从社交到内容领域,腾讯花了20年才建立了如今的帝国;今日头条则仅用6年时间,就逐步开始从内容向社交渗透。如今,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APP虽不能动摇微信,在短视频和新闻资讯等核心内容领域,却对腾讯形成了巨大威胁。


曾经,微信花433天突破1亿用户,抖音则只用了一年时间。张一鸣试图乘胜追击,将抖音打造为社交产品——这一刻,腾讯受到的威胁达到了巅峰。


不论如何强调开放,社交和内容是这个帝国寸土不能让的底线。


商战之中,对于生死劲敌的打击,任何公司都不会手软。Facebook察觉Snapchat崛起势头后,一方面收购Instagram、WhatsApp构筑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也抄袭Snapchat的各种功能来切断对方的用户增长。




目前,抖音还无法在社交上对微信形成冲击,但马化腾并不会坐等敌人杀到门口再做反击。今日头条在近年的势头让老牌巨头们纷纷提高警惕,过往,在与百度、快手、微博等发生的战役中,这家公司都没有落过下风。如非一些政策影响,这位新生巨头崛起的势头早已锐不可当。


最终,腾讯还是祭出微信这个大杀器来拦击抖音。实际上,在曾经的音乐平台大战中,微信就扮演过封杀网易云音乐、虾米的主谋。在与众多竞品发生冲突时,微信封杀都是阻击对手的最佳杀手锏。


随着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对于不少依赖社交流量分发的公司,微信封杀无异于“催命符”。


对马化腾而言,微信是腾讯的底气。4年前,3Q大战时期,360尚可与腾讯对峙;而今,不论抖音或任何互联网APP,在微信面前都只能退避三舍。没有人会为了抖音放弃微信,这是腾讯的底气,也成为张一鸣讨伐腾讯的最合理借口。


毕竟,微信不只属于腾讯,它是一款影响10亿人的“公器”。



 你我的微信



上世纪90年代,微软在垄断PC操作系统后,曾通过预装IE浏览器打击竞争对手网景,最终击败对方,在“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大获全胜。随后,微软借助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双重垄断优势,捆绑其他软件进行盈利。


这种模式带来的,是微软长达20年被各国起诉垄断市场的纠纷。2012年,欧盟给微软公司开出5.6亿欧元的巨额罚单,理由就是它在Windows系统中捆绑了IE,使其他浏览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


此次“头腾大战”中,抖音在控诉中也提到,如果微信想做类似微软这样的桌面系统,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击其他应用在桌面上的安装和运行。


这一控诉目前未能赢得绝大多数网民的认同,不少用户认为,是否阻拦抖音是腾讯的自由。然而,随着小程序身上的不断加码,以及微信“连接一切”的愿景不断推进,头条对腾讯提出的“公器私用”质疑在此刻值得被探讨,一个个问题也迟早会摆上公众的桌面:


微信到底是谁的微信?朋友圈到底是谁的朋友圈?如果用户想要发的内容,是腾讯竞争对手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会被腾讯拦截?




同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早已被讨论了很多遍。近两年来,全球市值最大的5家公司Apple、Google、微软、亚马逊、Facebook都陷入了垄断官司,根据2003年欧盟通过的反垄断法律:只要是利用市场地位阻碍了创新,该公司的行为就构成了垄断。


目前,中国关于互联网行业的垄断案例并不多见。2012年,奇虎360起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曾被称为“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该案最终以360败诉收尾,腾讯赢得官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QQ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但并未形成市场支配地位,仍属正当竞争。


6年过去了,手握国内社交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微信,显然拥有比QQ更大的影响力。不同的是,大众已经开始接受:企业依靠自身产品谋取利益,天经地义。


所以,当微信通过小程序将自己打造成移动互联网中心, 也通过朋友圈、订阅号、小游戏等让用户越来越沉浸于微信,步步背离张小龙最初提出的“去中心化”以及“不希望用户过于沉浸在微信”的理想主义,人们仍旧不会从道德上厌弃这款产品。


但微信不可回避的是:它已然成为一种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设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包容度。这一事实迫使腾讯不得不在平台利益与公共利益中保持动态平衡。法学专家Maurice Stucke曾经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让那些超级平台遵循中立性原则。”


超级平台不止微信一个,有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只腾讯一家。随着互联网公司头部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掌握社交、电商、搜索等几大流量入口的超级APP们都需要在社会舆论和法规政策的双重监督下,保证自己不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阻碍行业创新。


无论腾讯和头条谁赢谁输,但微信最好还是你我的微信。没有人希望它在逐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变成又一个除消耗用户时间外,并无其他价值的产品。


这一点,腾讯也一定心知肚明:如果为了逐利而疯狂,不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优先,微信迟早也会成为nobody的微信。






 刘丹如 

1035585614@qq.com



回答不了2018:

 到底是谁的微信?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