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忌谈弄真成假

AI财经社 2019-04-03

撰文 /   麻策 唐煜

编辑 /   赵艳秋








01



4月1日,大周一,上班第一天,相信很多人的身体虽然在路上,但灵魂还赖在床上。这样的日子,忌谈工作,宜“假装上当受骗”。


室外冲锋衣、室内格子衫、以老实靠谱著称的理工男们也会试图在这一天骗你上套。他们是如何变坏的?大概就是从加入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并受公司怂恿参与愚人节整蛊开始的。


对这些公司、这些理工男来说,没什么时候比像今天这样的日子,更适合皮一下了。因为每年这个特殊的节日,吹牛不用上税,说谎不怕问责。


就连摇摇欲坠的锤子手机的公众号,都不忘在今天发布一篇Smartisan OS升级的文章,跟广大罗粉和锤友开个玩笑,勾起万千回忆,难说再见。




煽情之外,事实上,这届愚人节,不是任何公司想参与就能参与得来的。没点技术含量,你压根儿就找不到存在感。


一大清早,BAT就给今天的“节目”设定了很高的准入门槛。


百度早上宣布进军社交领域,上线“丘比特”智能社交语音助手,底层逻辑是通过微表情识别和视觉识别,分析女性的真实心理活动,提供智能建议,帮助男性用户在情侣交往过程中讨好女友,这简直是解救直男的神器了。


腾讯干脆一口气推出了两款“神器”,一个是号称全球首款美食AI的“风味探测器”小程序,一个是AI作业辅导机器人“鹅童”。前者扫描菜肴就能反推食谱,甚至还能识别食材的新鲜度和真伪,解放的不是家庭主妇就是家庭煮夫,还有菜市场的管理员。后者专门针对孩子作业辅导,不仅能讲解题思路,还能变声父母做陪护,特殊的纳米材料设备,老母亲可随意“殴打”还不会骨折,解救的不仅是父母,还有熊孩子自己。


阿里巴巴则打起了反差,在愚人节这天推出了“AI谣言粉碎机”的真新闻。这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谣言识别技术,说白了就是用我们新闻工作者经常用的多信息源、多角度“交叉印证”,最快1秒识别假新闻,准确率高达81%。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前两家公司今天宣布的新产品,技术和底层逻辑并非胡编乱造,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新闻本身更多还是半真半假,博君一笑,图个乐呵。


但话说回来,如今的愚人节已经不是过去那个随随便便发布点小玩意儿,就能痛痛快快刷一顿存在感的愚人节了。某种程度上,愚人节也因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参与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通常被解读为:先来异想天开,再去改变世界。


作为互联网界愚人节玩笑鼻祖,谷歌的恶搞方式可谓花样百出。今天,谷歌同样不负众望,在地图应用中推出了一款类似“贪吃蛇”的小游戏,用户扮演能够不断变大的交通工具,抢夺乘客。


在前后近20年里,谷歌乐此不疲地开愚人节玩笑,把它当作公司一个重大的节目。但每年的套路大多一个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同时顺便推广下新技术。换句话说,嘻嘻哈哈的同时,也不忘秀肌肉。


2000年的愚人节,谷歌推出了意念搜索,开启了恶搞大幕。意念搜索,顾名思义,靠意念就能完成搜索。按谷歌当时的套路,用户只需要盯着一个漩涡GIF动图,心中所想即可呈现在荧幕。这显然是一个玩笑,但不能说是彻头彻尾的胡扯,借用马云老师的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谷歌还就真地在其后的愚人节中推出过“梦想成真”的技术。2004年的4月1日,谷歌宣布推出1GB的免费邮箱Gmail。当年,微软和雅虎几乎已经完全垄断了邮箱市场,谷歌在那个时间点宣布入局,就好比现在有人说要在社交上颠覆微信一样荒谬。


Gmail提供的1GB免费容量在那时不敢想象。相比之下,同期雅虎和微软等对手仅提供不高于10MB免费容量。国内的新浪邮箱那时只免费提供5MB,网易邮箱也不过25MB。所有的邮箱企业都想通过扩容空间来赚钱,但谷歌Gmail出其不意,修改了游戏规则,把电子邮箱带入了“免费G级”的时代,并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毫无疑问,谷歌给其他公司开了个头。2014年的愚人节,百度推出号称可以甄别食材安全的神奇筷子——“筷搜”,用黑科技去做了一件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成功引爆了当年的愚人节话题,至今还会在愚人节被营销人士们拿出来念叨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筷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玩笑。当时的百度研究院真地就去做了这样一款产品,并在当年9月正式亮相,只是后来成本有点高作罢了。同一年的愚人节,支付宝宣布研发出了刷脸支付产品KungFu,意在展示其刷脸支付技术。一年后,马云在德国举办的展会上,还真地当众演示了刷脸支付。


愚人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预言家。




02



一本正经地分析下今年愚人节的技术,也并非完全是天马行空,而是真假掺半,既让你看到了曙光,也让你感到了“黎明前你必须得挺过去的黑暗”。

 

以百度帮助直男读懂女朋友的心为例,在2018年,百度大脑上线了人脸识别检测,能够识别生气、害怕、厌恶、高兴、悲伤、惊讶、无情绪七种情绪,还推出过了一个司机防疲劳驾驶系统,只要司机出现眼皮下垂、频繁点头的动作,系统就马上通过声音或者震动来叫醒他。

 

在机场、海关和酒店大堂,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真想通过“微表情”捕捉人的喜怒哀乐来实现“读心术”,现阶段并不易。

 

某科技公司人工智能专家蒲树向AI财经社分析,微表情数据的收集和标注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微表情转瞬既逝,相比大笑、生气这些显而易见的情绪,微表情面部动作幅度很小。比如一个30帧的视频,微表情可能一两帧就一闪而过。而且,微表情是一种相当私密的瞬间情绪,不是随便谁都能看懂,要把一丝笑意诠释成轻蔑、苦涩、开心等多种含义,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要求数据标注员有过人的眼力和共情力。


由于人种、肤色的不同,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如何评判数据的质量,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标准。




早在两年前,这家科技公司就开始从事与微表情相关的研究。他们曾经设想,可以先在娱乐业这种没有太大风险的领域铺开,用人工智能来参与直播弹幕吐槽,点评综艺节目,评判明星的演技;还可以在职场里检测求职者面试时是否有说谎,但由于这些与公司自身业务关系不大,后来没有真正投入应用。


AI技术美好未来和实际应用间的差距,给了科技互联网公司们脑洞大开的机会。负责百度愚人节项目策划的同学表示,半个月前,他就开始组织团队头脑风暴,也拜访了很多技术同事,挑选网络流行梗,基于百度现阶段技术储备,最终想出了这个创意。他将其形容为 —— 希望解决社交网络上流行的钢铁直男现实中与女友沟通困难的痛点。

 


“当代人真的是很孤独,有的人要么有社恐,要么独居一个人,我们可以去畅想一个场景,回到家有人陪你聊天,关心你开不开心。微表情识别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更进阶的方向,希望借助这个特殊的时间点,让这些产品提前几年来到大家面前。” 他说,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后,未来,“丘比特”可能是一个像电影《她》中的智能声音伴侣莎曼莎,也可能像钢铁侠的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能独立思考,帮主人处理各种事务,“技术进化到一定阶段,希望能给人很多慰藉。”


腾讯这款号称全球首款美食AI的“风味探测器”小程序,虽然一出场没有什么情情爱爱的小剧情,拉来《舌尖》导演的陈晓卿背书,搭配风味再造、食材活鉴、食谱反推这些AI功能,配合着图片里各种冒烟的羊肉串、肥滋滋的臭鳜鱼,整篇文案给吃货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气。

 

蒲树分析,食谱反推主要靠的是视觉识别和知识图谱,如果通过视觉识别出菜品,再在知识库里查询,告诉你这是道什么菜、怎么去做并不是太难。但如果想要识别食材的新鲜度和真伪,比如判断一块淋了酱油的肉是否新鲜,是否是真正的进口牛羊肉,光靠视觉识别显然无法做到,还需要调动味觉甚至溯源,“听上去不是那么容易,还有更多想象的成分在。“

 

而另一款AI作业辅导机器人“鹅童”,专门针对孩子作业辅导,不仅能讲解题思路,还能变声父母做陪护。蒲树认为,目前,定制化的语音合成已经在市场上相当常见,比如导航地图里就已经使用林志玲、郭德纲等名人的声音。在讲解题目方面,目前,作业帮、盒子鱼等教育的产品,已经可以做到拍照上传题目给出答案的功能。如果再结合学生的分数等历史数据,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对学霸可以提供高级一些的思路讲解,对于一般同学提供常规的讲解。

 

腾讯也在文末说,虽然不能供老母亲随意“殴打”,“鹅童”的部分功能已经可以在腾讯智慧校园上实现。总之,科技公司给大众的愚人节,有的你已经唾手可得,有的你还得去追。




03



尽管这么多大公司已经习惯在愚人节借势营销,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


微软部分员工收到了来自微软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Chris Capossela的“禁令”——今年不要进行愚人节的恶作剧。


在这份“禁令”发布前不久,微软Office开发人员刚刚为了乐趣,提供了Clippy表情包下载。Clippy是上世纪90年代微软Office办公助手,卡通逗趣的拟人化回形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被外界认为是微软要与美国一家办公软件Slack竞争,复活了“Clippy”。


很多人也以为这是微软为即将到来的愚人节预热,但该表情包很快被微软内部的品牌监督人员叫停。


微软似乎不喜欢公司员工拿任何和公司品牌相关的事情开玩笑。尽管过去几年,微软也是愚人节营销的积极参与者。


但现在它不想再继续这么做了。按照Chris Capossela的解释,他们清楚愚人节营销能制造一些有趣的话题,但数据告诉他们这些愚人节活动的影响有限,还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公司“并不需要的新闻报道”,从而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微软似乎想要从自身开始矫正这股风气。


“考虑到科技行业如今面临的困境,我要求微软所有团队不要做任何面向公众的愚人节策划。我很欣赏为这些活动投入了时间和资源的人,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恶作剧失去更多。”Chris Capossela在邮件中说。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谷歌2016年的愚人节恶作剧就遭遇了大量用户投诉。当天谷歌在Gmail“发送”按钮旁增加了一个恶作剧按钮—— “发送+扔麦克风”的按钮,用户点击这个特殊按钮发送电子邮件时,会附上小黄人扔话筒的GIF动画,而且如果收件人回复邮件,发件人的收件箱里也不会显示。


据说,谷歌是期望这个愚人节的活动把大家从冗长的邮件拉锯战苦海中捞出来,要做一个机智的邮件终结者。不过,如果有人在发送重要的工作邮件时,不小心按下这个按钮,就真心悲剧了。




谷歌论坛上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投诉。谷歌不得不删除该按钮,还发表声明:“好吧,看起来好像今年我们把自己给玩儿了。不仅没有让人会心一笑,反而还导致了许多悲剧。我们真的很抱歉。这项功能已经关闭。”


科技互联网公司开愚人节玩笑,风趣归风趣,秀肌肉归秀肌肉,但仍要掌握尺度和技巧。


互联网营销研究者、《刷屏》作者霍世杰对AI财经社提出了一个可能所有参与愚人节营销的公司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愚人节传播对尺度的把握要求很高。你要编一个东西,又想要大家相信,最后又要告诉大家这是假的,那你想要得到什么呢?


“如果你说的这个东西太真,”霍世杰接着说,“但又马上实现不了,反而会降低你作为科技公司的科技含量价值。”


霍世杰观察到,像平台技术服务类、金融类、信息安全类企业,很少会借愚人节去做相应的营销。如果正面的传播的效果远远小于它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宁可不做。平台越大,用户越来越多的时候,更要非常谨慎。


即便是创业公司,过去希望通过“走钢丝”方式去意外收获品牌曝光的策略,现在也变得慎之又慎。“很可能你一次不当言论或者不当的借势营销,就会让公司毁于一旦。“他说。最近一个案例是咪蒙,一篇流量很高、但有不当价值观的文章,年收入1亿元的一个公司说没有就没有了。


此外,一些技巧也可以考虑。霍世杰建议,公司可以用一个事业部来做这个事,没必要搭上整个集团的矩阵去做或者去背书。同时,最好是讲一个你不擅长或者完全没有涉足的领域,反而会起到奇效。


“阿里主业是电商,本该做一个假货识别器,但它做了一个谣言识别器,找一个自己不太涉猎的地方,但用的还是自己识别假货的技术,你看它就讨巧得多。”


愚人节在西方有着500年的历史,无疑,一些公司在这一天的节日营销还会持续下去。在他们看来,先来个异想天开,再去改变世界,这样很美好。另一些公司则改变了策略,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交媒体引领、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他们越发谨慎,以减少不当行为的概率和不必要的麻烦。


(应采访对象要求,蒲树为化名)









© 往期回顾








© THE END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源自视觉中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ilk-519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