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上闹饥荒

AI财经社作者 AI财经社 2019-09-05

撰文 /   孙静

编辑 /   赵艳秋







云端的紧张气压,以“生死状”的形式传导到地面。

 

国内某公有云公司的代理商潘阳发现,与他对接的销售最近压力陡增,几次念叨起两个让人神经紧张的日期:前一个是这家云公司的财报数据截止日,后一个是半年考核期最后一天。对方告诉他:完不成KPI,就得走人。但KPI是越来越高,几乎每年翻一倍。

 

要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期,KPI难不倒人,不过形势在今年变得复杂。尽管国际国内头部企业全高调宣称云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在这一概念与订单的大规模落地之间,仍横亘着条条沟壑。

 

“他们也在想办法突围。”营收增速最终要分解为个体头上的KPI,潘阳仿佛从中嗅到了云计算厂商的焦虑。

 

国内排名前五的某公有云厂商,一位资深员工则用一个“熬”字总结当下的状态,“云计算没有战争,是闹饥荒。”这名员工苦笑说,在公有云的存量市场里,资本与客户两头偏冷。很多服务商是在咬着牙,等“风”来。

 


 

“当下大家都在熬”

 


2012年,吴军在写作《浪潮之巅》之时,曾对中国刚刚勃兴的云计算市场陷入忧虑:美国科技界的共识是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数量只能是个位数,但在中国,这个道理讲不通。毕竟云计算是提升估值和持续吹泡沫的最好名头。


时至2019年,国内云计算市场走过征伐圈地和价格战的拼杀,终于进入换挡的焦灼期。
 
一些厂商在今年拼命“做”排名,无论总排名,还是细分市场排名。内部员工直言,“必须要把这个势头造起来。如果没有这个势头,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

头部厂商与中小型厂商面前,各自摆着一本难念的经。不过相比之下,后者的生存空间更为逼仄。

 

在2019年第三方市场调研公司的最新排名中,被挤到“其他”的UCloud和青云QingCloud,步调一致地向资本市场借弹药。

 

云计算是烧钱的行业,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电信云、百度云、华为云等厂商背后都有“大树”,而UCloud和青云QingCloud则不同,均是成立于2012年的初创公司,是少有的没有“母体”可依附的中立第三方厂商。两家此前也都传出过资金危机。



图/视觉中国


今年4月,UCloud率先申请科创板上市,拟募资47.48亿元。“但凡还有一点办法,它可能就不会上科创板。”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UCloud目前估值偏低,急于上市应该与缺钱有关。


在招股书中,UCloud承认,资本实力相对欠缺,融资渠道单一是该公司的竞争劣势之一。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拓展私有云、混合云以及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其他业务,但是若公司公有云业务未来受到技术革新、行业竞争或产业政策等因素冲击,而其他板块业务又尚未形成规模,则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青云QingCloud紧随其后。据AI财经社了解,在去年3月传出证监会欲为高科技准独角兽开辟“绿色通道”时,青云QingCloud就已启动IPO辅导,后来因种种原因而搁浅。今年1月23日,青云QingCloud突然接受了一笔来自汉景家族办公室的战略融资,但金额、轮次均未披露。这种在准备IPO期间再融资的操作,似乎并不常见,由此也引发外界各种猜测。

 

最近一次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青云QingCloud副总裁刘靓透露,公司2018年盈利数千万元。当下寻求科创板上市,其中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客户安心,“我们的客户比任何人都怕青云挂了,或者‘跑’了。”刘靓以此感叹,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在重投入的云计算行业中参与竞争,“真的是太难了。

 

巨头的倾轧曾让不站队的青云QingCloud举步维艰。尤其2017年头部企业用价格战和投资抢规模时,青云QingCloud等一众中小型厂商慌了神。在“地板价”面前,客户突然流失,营收增速直线下坠。其后青云QingCloud决定躲开巨头射程,业务重心转向混合云、私有云、超融合。目前其公有云增速约在百分之四五十,市场份额跌出公有云前十。但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背靠“大树”的云计算厂商,日子不一定更好过。前述用“熬”来形容今年市场的资深员工发现,一些厂商为了冲业绩、争市场排名资本和市场,转而依赖CDN“充数”。

 

CDN形象地说就是卖带宽,实际上是云计算公司为运营商打工,而带宽这种服务,用户可以分分钟迁到其他厂商,不能代表云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但由于市场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它是一项可以让云厂商去冲刺业务数据的好东西。而CDN产品大多拼价格,即使数做大了,也难以实现盈利。于是,CDN对于云厂商就如同吃上瘾药,“不吃,数据不好看;吃上瘾,亏损就越来越重。

 

乱战中也有厂商主动弃城。2017年底,在首届美团云人工智能峰会召开没多久,美团就砍掉美团云业务线,将峰会历史永久锁定在“首届”。网易云近来也经历了一轮压缩和调整。

 

最为模糊的是京东云。今年年初,业内传出金山云并购京东云的消息,但随后被双方否认,称只是业务接触。相比其他厂商,以电商为抓手的京东云起步晚、且受累于内部战略反复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存在感较弱。 

 

业内人士估计,京东云的估值应该不会低于200亿元,市面上其实没几家能接得住。而据AI财经社此前了解,京东总部二期规划中,还单独留了一栋办公楼给京东云,可见当时京东云在京东集团拥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不过商业的事情谁也说不好,就像一年前丁磊还笃定电商是网易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转眼网易考拉却被传卖身谈判。受限于资金的分配使用,京东也很有可能将其现金流用于电商、物流等业务上。

 

至于头部云公司,也有难掩的烦恼,去年以来,有增速下降,有营收增长绝对值收缩,看起来也难逃“饥荒”。

 

“现在大家都卡在这。”云代理商、奥远集团董事长胡剑锋总结,当下的情况是投入大于产出,但市场不足。他进一步解释,建数据中心等硬件投入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头儿是人力成本。腾讯政务云业务的负责人曾向AI财经社透露,部门人力成本平均100万元起。

 

与之相对的是,产出暂时在存量市场里打转。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上,云计算第一拨客户——泛互联网企业已经挖掘殆尽,下半场是大型企业及政府客户的争夺。

 

但从各家表现来看,政企市场的业务起势,要比消费互联网市场漫长得多。




产业互联网现实骨感

 


工业互联网是政企市场中一个庞大分支。“说到工业互联网,现在是解决方案商很多,但客户很少。”今年7月,在华为软件与人工智能峰会商,产业园运营商戴德梁行的一名裴姓产业主管,陪同一家做工业解决方案的初创企业,在展区内四处搜寻合作机会。

 

裴先生的观察,印证了产业互联网的现状:市场远没有起来。难怪一名从业者会吐槽:现在最开心的可能就是那些分析师,整天洞察市场盘子有多大、产业多有前途,但实际上市场空间并不成熟,能不能赚到钱更不好说。乐观者如胡剑锋,也坦承市场需求的启动不会那么快,但肯定要供给端先行。

 

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云计算厂商很快会发现,2B市场完全是另外一套运行逻辑。

 

首先,政企客户决策周期长、转变慢。前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博士回忆,早期阿里云做工业大脑,要找标杆型大客户,当时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采用“对赌”的方式——按效果付费,才得以说服对方,更不要说广大的中小企业客户。

 

胡剑锋曾与政府谈一个智慧电梯的项目,最终谈走了两任局长,项目还是没能落地。据他的经验,谈下政府项目,短则半年,一般至少要一年时间。浙江宁波一家工业云平台企业的主管则告诉AI财经社,与客户对接需求就要三四个月,此后才是半年左右的研发时间。

 

从周期来看,2B客户不会瞬间爆发。这一阶段云厂商的竞争焦点注定不再是价格战,关键是看谁能理解行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该领域被认为是公有云厂商最难进入的地方。按照闵万里博士的说法,一边是有痛点的企业没决心,另一边是有技术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动力。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产业的渗透,首先要以价值闭环的形式存在。如果你连一个闭环都没做出来,就有点像你宣称研发了一个超级武器,但是从来没有杀死过一个敌人,你觉得有多少人愿意买这个武器?”闵万里博士总结,工业互联网无非要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比如提高良品率、降低人力成本。但他看到的是,国内较为著名的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搞了很多传感器、连接几十万台设备、建起大型平台,但外界却看不清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图/视觉中国


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汉德一位人士在从事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一段时间后,对AI财经社描述,目前说服制造业做数字化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当困难。因为技术提供方对行业了解欠缺,对于收集上来的大量数据,是真不知道哪些可以改变企业的痛点。


云代理商李磊的评价更为直白:噱头多过实际。此前有厂商从制造环节切入,尝试直接提升生产效率,但做了才发现难度特别大,投入很高,结果产出很小。最后只得放弃。

 

李磊甚至质疑,用传感器输出提升良品率的方式,可能并不是好的切入点。因为这项技术并未颠覆产业。而如果技术改进没有解决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就变得可有可无。

 

“大家都太着急了。”李磊还强调,很多新技术推出后,被期待能在短期内爆发,但有时一个行业在未来两三年看不到多少变化,可能一个周期至少要等待10年或15年。

 

当然,2B也不同于2C的赢家通吃,2B市场往往在多年的角逐后形成几强并立的格局。




新瓶装旧酒,怎么发动“群众”?

 


用户的复杂状况,让公有云的发展变得曲折。2018年底,公有云的坚定拥护者、领先践行者AWS也妥协了。

 

在其一年一度的 re: invent大会上,AWS宣布将于2019年推出混合云服务Outposts,将允许企业客户在自己的数据中心中运行AWS云基础架构,也就是把AWS公有云带到私有云环境中。而在8年前,AWS CTO Werner Vogels信誓旦旦地宣称,私有云是个伪命题,是IT厂商蒙骗客户的销售话术。




AWS的“妥协”里蕴藏着现阶段客户的实际需求。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出于数据安全的顾虑,并不喜欢公有云。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性价比并非第一考虑要素。“我们去采集一个(制造业)客户的数据,截个屏都不让带出去。”郑州一家名为扁担的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就曾领略过企业看守数据的严苛程度。

 

为了应对企业客户的诉求,国内云计算厂商也纷纷调整策略,推出混合云、私有云方案。但是坦白说,这种做法确实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就像吴军吐槽过的,在云计算兴起后,就连2000年出现的网络硬盘都被改名为云存储。


不过这部分的竞争核心不在技术,而在于生态的构建和争夺。阿里云代理商李磊指出,其中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撬动传统系统集成商(SI)、独立软件开发商(ISV)等合作伙伴。

 

闵万里博士也是看到那些在产业摸爬滚打了一定时间的系统集成商、行业专家,称如果要加快工业互联网拐点的到来,就要发动“群众”,懂行业、懂数据的采集,唯一不懂的可能是人工智能,但他们有学习的意愿。不久前,他创立了北高峰资本,计划用投资+商业院的模式,发动培训行业人士探索AI、大数据技术在相应场景的应用。

 

对于新介入混合云和私有云的云计算厂商,传统市场上的系统集成商难免会有排斥。传统厂商如华为、浪潮,由于渠道规则清晰,界限泾渭分明,双方上来可以直接谈分成;但互联网公司入局后,首先动了系统集成商的蛋糕,“比如原来做一个项目几千万元,但云计算厂商上来就低价中标。” 李磊认为,云计算厂商需要强力推动与SI、ISV的合作。


于是,阿里云的被集成、腾讯云为保证合作伙伴利益分成,甚至不惜自己亏损的做法,均是开给合作伙伴的安抚剂。


为了生态,几乎所有云计算厂商都在笼络SI、ISV。但李磊观察,由于大部分厂商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包括团队管理意识、财务流程等并非为传统行业而生,所以磨合中暗藏冲突,比如互联网厂商希望打破服务与产品捆绑销售的商业模式,将上述两个环节分开,比如销售商拿返点,服务商卖运营。

 

与此同时,针对中小企业,闵万里博士提到,工业领域还需要提供低成本的方式,按照云计算的模式,如使用量、效果、阶梯付费,化整为零,而不是纯碎销售模式,动辄四五百万元,一口吃个大项目,“那样是走不通的”。

 

总体而言,产业互联网是一门以10年为周期的慢生意,讲究火候和价值感,却没有沾染2C赢家通吃的焦虑。究竟谁能跑出来,业内人士的普遍回答是:目前真不好说。


(注:文中潘阳、李磊均为化名)













我们从《财经天下》周刊出发,以新媒体的形式和节奏、

以传统媒体求实的精神,致力于传播真正有价值的报道。




© 往期回顾





© THE END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woailishijiao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文 | 孙静 

联系作者:dalianmaojingyijing(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