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灯塔工程”遇见“校园急救先锋”,你期待怎样的相遇



2020年10月22日,“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精品项目和培育项目支持名单正式公布,我校“校园急救先锋”移动科普教室计划榜上有名,成为高校组15个培育项目之一。



  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吗?

  跟随团团君去一探究竟吧!



广东医科大学

 “校园急救先锋”移动科普教室计划


  一、项目类型 

  志愿服务类


二、项目实施主体

  广东医科大学星火急救队


三、项目开展时间

2018年5月12日


四、项目简介


调查显示,近70%的意外及8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家中,心脏停跳的黄金4分钟是救治的关键期。然而由于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1%,导致救治成功率不足1%,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学校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并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本项目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活跃、多元的新特点,创新引领模式,把思想引领的“大道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小道理”,通过“急救先锋”以点带面拓展广度通过“移动教室”创新形式落实效果,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守护生命、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广东医科大学星火急救队是一支以急救培训为内容的服务队伍,团队专业性强(救护员导师7名,救护员比例100%)、培训器材完善、实践经验丰富。星火急救队本着“先成为1%,再帮助10%,最后守护100%”的理念,以“争做‘校园急救先锋’,打造‘移动科普教室’”为宗旨,自2018年5月开始,面向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引领大学生齐心科普急救知识。


(一)让“急救先锋”覆盖更广


项目以团支部团干、全校学生、社会大众为三个不同的载体,依托关键少数群体,实现大范围覆盖。


1.以团支部团干为核心,以每月为一个周期,选拔20~30人进行为期3小时的培训,为培训后期考核合格者颁发“东莞红十字会救护员”证书


2.以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东莞红十字会救护员”证书的团干部为依托,以团支部为单位向外延伸,以点带面组织团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急救普及由点及面快速、全面展开


3.以校内经过培训的医学生为载体,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形式,走出学校,走上社会,面向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宣教志愿服务,不断扩大群众对急救的认知和覆盖面


(二)让“科普教室”方式更活


为了更好的普及项目效果,项目将教学场地搭建在学校操场一角,以天幕帐篷作为移动教室,让更多人能够切身感受科普效果,克服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培训的灵活性。


项目还设置了H5微课程,扫码可在手机端学习、测试、参与游戏互动,夜晚可通过移动口袋投影机、音箱,循环播放急救宣传视频,让参与“急救科普”没有界限。


五、项目成果描述


项目自开展至今,紧紧围绕预期计划,以团支部团干、全校青年、社会大众为载体,以救护员、在校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形成项目的闭环运作,让更多人在“校园急救先锋”移动科普教室计划中受益。


一方面,项目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在校内培训一批具有正规资质的救护员,为校内大规模普及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项目开展至今已开展培训6期,累计培训救护员160余名



另一方面,经过项目培训的救护员自动转化为项目参与者,共同完成对全校青年的“校园急救先锋”普及培训。项目开展至今目前已经成功举办3期,累计培训400余人


再一方面,经过项目培训的救护员和在校学生在项目的指引下,有针对的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带着急救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让急救普及惠及更多人。目前,有项目延伸的志愿服务队伍已对接东莞市,走进周边社区,开展急救普及活动,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


目前,除“校园急救先锋”项目外,我校共组建急救技能宣教志愿服务队伍3支,以东莞、粤西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以中小学、社区为载体,合计开展急救培训406场次,总服务时数达27832小时,总服务54827人次



广东医科大学急救科普的推广成效

正在逐步显现

广东医青年

正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为“健康中国”的实现

贡献力量


排 | 伍曼雪 蔡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