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元昕:以古诗词为筏,十九岁登岸哈佛

2017-07-20 给孩子

 

满江红·拜读叶先生、范先生水龙吟有感

张元昕

千古骚魂,遥渡海,京华曾被。天地会,山头旭日,沧溟皓月。屈子纫兰湘水碧,叶师彩笔丹心切。范公喜,素卷绘灵均,知音结。空回首,晨烟阔。思往事,凭谁说?但春风秋雨,鬓生华发。不负三春桃李育,欣看九畹滋兰发。待天孙,彩锦胜云霞,盈仙阕。


这首词的作者,名叫张元昕。13岁被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成为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年纪最小的爱徒,旁听叶先生的博士生课程;19岁陆续收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6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位出生于纽约的美籍华裔女孩,人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张元昕自小就展现出诗词方面的天赋,2008年自选了300首诗词,出版了个人诗集《莲叶上的诗卷》。2013年,在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上,张元昕的词作脱颖而出,摘得青少年组特等奖桂冠。大赛颁奖典礼,90岁的叶先生亲临现场,为爱徒颁奖。


今年三月份,面对6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张元昕最终选择前往哈佛大学东亚系学习,并获得哈佛全额奖学金和费正清研究中心奖学金。

我的理想是研究中国的古典诗词,并让更多的西方朋友了解到它的美好。”在南开园待了6年的这名美籍华裔女孩,开心地畅谈着自己的理想。

 

发蒙:温柔敦厚的家庭教育

电梯一开,电梯里的母女三人,妈妈邓路和女儿张元昕、张元明,立即让到梯厢两侧,摁住开门键,欠身邀请等电梯的老人先进来,点开老人要去的楼层,道别,这才退出电梯。张元昕的微信朋友圈经常分享的内容,也大多是感激师恩,推崇孝道,赞美善举……反倒见不到她天天写的诗词。 

当别人多以“神童”、“诗人”身份来认识张元昕时,她更愿意谈论“诗教”:若更多人把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蒙学及一生的伴侣,她认为自己可以被复制。“温柔敦厚,诗教也”,张元昕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培育“温柔敦厚”人格为旨归的“诗教”。


妈妈邓路,赴美留学后,留在华尔街工作、结婚、生女,又把父母接去美国。年轻的邓路对中国古典文化没有过多喜好,更偏爱西方文化。直至一次受人所托,去老人院照顾一位年迈的母亲。她注意到很多美国人把父母送进老人院后,就不闻不问了。哪位老人若是被孩子接出去吃了一顿饭,就会成为整幢楼的大新闻。她突然开始理解推崇孝道的祖先的智慧之处,选择把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作为两个孩子的胎教和蒙学。


元昕的外公外婆是古诗词研究者。元昕的诗词启蒙读物,就是外婆亲自编写的儿童古诗读本。读本按照“四季更替”、 “孝亲重谊”、“惜时爱学”、“爱国壮志”等主题分类,并用钢笔工整抄录诗文和注释。这套读本是外婆按照“浅(浅显易懂)”、“近(贴近生活)”、“活(富于变化)”、“细(细致入微)”、“亲(亲身体会)”、“类(分类汇总)”、“教(培育品格)”、“纯(纯净美好)”八大原则自选自编的。她认为“为儿童选诗不但要有诗心,还需要童心。”


外婆不仅专门编选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集,还注意将诗词教育寓于日常生活场景中。读唐朝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时,外婆把元昕、元明带到月夜下,让她们把双手掬在一起,倒满水,问:“看到什么啦?”两人争着回答:“月亮!”“月亮在我手里!”然后再告诉她们:“这就是‘掬水月在手’。”“我懂啦!”元昕摘下几片花瓣放到衣服上,“这叫‘弄花香满衣’吧?妹妹快过来闻闻,我的衣服香不香?”


正因为外婆的悉心培育,元昕自小就不觉得背诗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她觉得诗词就是眼前的景象,就是自己的生活:“当我拿着‘风雨’诗,我真的就走在雨中;拿着‘咏雪’诗,天空真的就在飘雪。”从学前班开始,每天10分钟的上学路上,她至少能背一首诗。古人的所听所看所思,全通过手里那薄薄的纸片让她有了感应。


“我读了那么多诗,读的不都是古人的志嘛。如果古人的诗不真诚、不高尚,又怎么可能流传下来,打动我?”元昕说。


诗词培育了她的性情。4岁时,读到清朝董元恺的《八节长欢·题负母看花图》,“母病新痊,体加尝膳……还愁老眼,看花似雾,膝前移向花前……”,她就学着诗人的样子,跪膝躬身:“妈妈,我也背您去看花吧!”元昕、元明的健康成长让妈妈邓路无比欣慰:“学诗和做人是同步的。不需要专门跟她们讲大道理,诗自然会让她们感情丰富、心地淳厚、勤奋上进、礼敬他人……

  

求学:越过大洋的诗词课

第一次“看见”叶嘉莹先生,是在2007年,元昕9岁时。正在美国纽约上小学的她,通过卫星电视收看央视《大家》栏目。那一期,叶先生是主角。先生自1990年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后,依然执鞭杏坛,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打动小元昕的,除了叶先生诗讲得好,还有一句话——先生不顾劳累、腰伤、咳血,坚持授课,她说:“即使我倒下去,也要倒在讲台上。”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震,这是怎样一种信念啊!”看完电视,元昕郑重地告诉家人:“我一定要跟这位老师学诗。”

那会儿,在外公外婆的启蒙下,元昕已经会背1500首古诗,自己写诗填词600多首。次年暑假,她的第一本个人诗集《莲叶上的诗卷》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借新书发布之机,回到中国的元昕想随母亲去南开大学拜望叶先生,行前先寄去一信。


信转至正在加拿大的叶先生手中,先生回信道:“元昕如此爱诗,甚为难得。其所作亦有可观,只可惜未习音律,如有机会见面,我可当面为她讲一讲。”

《莲叶上的试卷》

张元昕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接下来的春假,母女三人去了温哥华。2009年4月11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图书馆三层,叶先生把她们叫到办公室外的方桌子前,摊开纸,画上代表平声的横和代表仄声的竖。“见面第一天,她就手把手的,教我最重要、最基本的格律。”


春假10天,母女三人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走廊那头,叶先生正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小办公室里和古人“交往”。中午12时,她们扶着先生去地下室吃饭。先生的午餐是自带的三明治,没有肉,没有果酱,小罐子里装着烫过的蔬菜,还有一个橘子。日复一日的简单饮食,先生却不以为意:“吃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


这之前,元昕只知诗词能对一个人的内心产生作用,但不知被诗词熏陶一生后,能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叶先生让她看到了。“先生吃简单的饭菜,住矮小的房子,但她的力量居然那么大,可以影响地球另一边的人。”


有一天中午,叶先生给元昕讲解谁是第一流的诗人。陶渊明任真、固穷,没有和别人攀比的心,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相比,陶写诗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所以他二人陶渊明更高一筹。陶渊明这种向内追求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那一层——自我实现。说到这里,先生用钢笔在餐巾纸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英文单词“self-actualization”。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餐巾纸上那两个英文单词的模样。当时我11岁妹妹9岁,我们不可能理解自我实现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到底要经过多少苦难才能达到那个境界。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叶老师在我们俩心里树立了一个可以仰望的目标,这是真正重要的。”


当年暑假,母女三人再去温哥华,听叶先生给诗词爱好者们授课。一次去天津,两次到温哥华,考虑到这样太辛苦,叶先生建议元昕报考南开大学。2011年秋,元昕入学南开。3年读完本科,2014年考上硕士。

能跟随叶先生学诗词,张元昕将此视作人生大幸。因为13岁就来到南开学习,张元昕此前并未读过高中。为了弥补差距,她在学习上更为努力:古代汉语、语音史、文献学、文字学、史料学、文学批评史……张元昕在3年的时间里,修读完了4年的课程。课最多的时候她要从早上8点一直上到晚上9点多。


但是张元昕却乐此不疲,她的学业成绩非常出色,成绩都在90分以上,获得了两次奖学金。“叶先生告诉我们,‘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本科的时候就应多接触一切知识,尽量搭建起一个稳定、深厚、宽广的知识底座。” 大学的学习,也锻炼了元昕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能从表面意思之外找到诗人创作的深层感情和内涵。”

除了在学习上研究诗词,张元昕也把生活当成诗歌一样度过。从2007年开始每天写诗或者填词的她,把这个习惯持续至今。两年间不停地写,又新创作了800多首。学习之余,张元昕还和师兄师姐一起申报了“诗韵花魂”项目,他们将抄有诗词的卡片悬挂在南开园的花木上,成为夏日南开之雅趣。他们还创建了“诗韵古今”微信公众号,不仅推送诗词,还配有吟诵、注释和散文随笔。“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传递一种精神:学诗词和学做人是同步的。”

比起笔耕不辍,妈妈更可喜的是看到张元昕在生活中的成长。“刚来天津时连买东西都不会,现在投稿联系这些事,我都不用管了,她还学会了烧菜做饭,最擅长做西红柿炒鸡蛋。”妈妈邓路告诉记者。为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起常住天津的邓路,多年来坚定地支持其对叶先生义无反顾的追随:“叶先生的学问和人品是融为一体的。她们那么小,一定要入芝兰之室。”

 

发愿:将古诗词带入世界

有缘师从叶嘉莹先生,这让元昕的心愿愈加清晰。“我11岁时,鉴赏、辨认、批评诗词的体系还没有建起来,是叶先生手把手、一砖一瓦帮我砌起来;基本架构完成后,她一步步放手,培养我的自学能力;最近,她常让我作报告,训练我的传授能力。”“叶先生采用的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我的感受和颜回是一样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元昕本打算跟着叶先生一直读完博士,但先生的建议是,读完硕士,你就上美国读博士,这样能接受正统的西方学术训练,更利于打通中国古典诗词向西方世界传播的通道


元昕遵从师嘱。今年9月,她即将前往哈佛大学东亚系学习,在下一个学习阶段,她还会继续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是‘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道’,这种‘道’教会我们怎样和大自然相处,怎样和他人相处,怎样和自己相处,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


“弘扬‘诗教’仍是我人生奋斗的目标。我想向叶先生学习,未来也致力于诗词的教学和传播,行走于东方和西方,把中国的诗词带给全世界。”


(本文摘编自江胜信《讲诗的女先生》,希望出版社)

 

今夏,足不出户,也可以像元昕一样,聆听叶嘉莹先生亲授古诗词吟诵: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叶嘉莹先生吟诵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