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命题| 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

2016-08-28 楞个想

潜能和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他通过这一对概念把柏拉图的理念论从一种静态的哲学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哲学。

与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在理念与现实事物的关系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念与现实事物的分离。柏拉图认为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存在,现实事物因分有理念才成为同名的现实事物。二是理念世界的永恒不变与现实世界的变动不居之间的关系,导致他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用“质料”与“形式”代替了柏拉图的现实事物与理念。形式与质料总是相对而言。任何事物(如房屋)都有其质料(如砖瓦)和形式(房屋的结构)。每一事物(房屋)的质料(砖瓦)作为一个低一级的独立事物,又各有其不同的质料〔泥土)和形式(砖瓦的结构),这样,就形成一个质料和形式的系列。这一现实事物的等级关系类似于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等级关系。

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低级事物的独立事物成为高级事物的质料,并通过赋有高级事物的形式而成为高一级事物,就实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在低级事物尚未成为高级事物之前,高级事物的形式是潜在的,只有低级事物变成了高级事物,它才成为现实。以砖瓦变成房屋作为例子,在今人看来可能有点不伦不类。这是因为近代以来,我们习惯了用机械原因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作为医生的儿子,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亚里十多德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因果观。机械唯物主义的因果观只承认质料因和动力因,亚里士多德却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除了质料因和动力因外,还有目的因和形式因,而且他把动力因、目的因和形式因统归于事物的“形式”。

以砖瓦变成房屋的过程为例,近人往往把工匠的活动排除在外,只考虑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砖瓦与房屋的关系,但亚里士多德却把劳动者,即工匠的活动考虑在内,因此对他来说,砖瓦是质料,而房屋的形式、目的、动力都来自工匠。显然,在亚里士多德把哲学或科学的本质界定为“对原因的研究”的时候,他心目中的哲学或科学范围要比近代科学广泛得多。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目的因”和“形式因”有无客观的标准?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准,人们就可以随意捏浩一些“原因”作为大自然的“目的”或事物的“形式”,从而妨碍对事物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著作中已经有这种例子。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抛弃了亚里士多德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的传统,完全陷入抽象的思辨,“目的因”和“形式因”成为妨碍科学进步的罪魁祸首,因此培根在为复兴科学扫清地基的过程中,首先排除了目的因和形式因,把科学的任务规定为寻求质料因和动力因。培根也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寻找原因说成是寻找“形式”,可是他所说的“形式”已经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毫无关系了。

这样一来,蕴含在四因说中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就被忽略了。近代科学只能成为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有机论的传统则被丢弃了。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有机论是比机械论更为核心的部分。特别是其中的目的论,更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代科学的精华,以植物而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橡树的种子是潜在的橡树,在它吸收阳光、水分、养料等等,并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隐藏在种子中的潜能变成了现实。这种“目的论”,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被相当多的生物学家认为包含着真知灼见。尤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旦超出实用科学的范围,应用于宇宙和人生,就成为一种超越科学和宗教分裂的、极其高明的人生哲学。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三部分。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理性的实现过程。为此,他又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主动理性。被动理性是沟通人的欲望、感情与人的主动理性之间的桥梁。因此,理性的实现同样有一个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古希腊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由“人形动物”(尼采的术语)教化为“人”的过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仅人生应当有一个目的,就是宇宙,也是一个合目的的整体。人应当惫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配得上“人”的称号,而不应当把自己等同于动物,把满足自己身体的那些动物性欲望,甚至是植物性欲望称作“人性的实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亚里士多德哲学不舍为一剂清醒剂。

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在斯多葛学派、黑格尔哲学等诸多后世杰出思想者中间得到呼应。甚至马克思也把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杜会的历史看作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名之为“市民社会”,即半动物、半人的社会形态,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人类社会”。即社会化的人类、完全脱离了动物性的人类。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单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由走向“物化”到力图摆脱“物化”的倾向,这时候重提潜能·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具有特别紧迫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满足于实现自己的物欲,应当力求做高尚的中国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