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毕加索靠前的艺术家在中国唯一一件常设作品,去看吗?
关注⇡象外,和我们发生点长期关系
(如果你看完这篇很长的文章后,还想花一个半小时去看这个展览,文末我们有送票)
我还是不懂艺术家想说什么,只是这个展览让我第一次看见了“光”,看见遥远遥远的宇宙里,能量从太阳跃起,反射到月球,照在一个人造光昌盛的城市,看见这个世界被我看见了。
其实我是我们团队最不爱看展的人。但出于工作需要,我有时候必须得去看一些我觉得自己完全看不懂的展览。这让我压力很大。
知道自己要去看James Turrell在中国唯一的skyspace作品——《落日时分观赏》时,我真的焦虑到了坐立难安的程度。
我查到的资料告诉我:
James Turrell
曾在art.net全球艺术家榜单中位居榜首的艺术家,那年排在他后面的二三名是霍克尼和毕加索。他大学念的是心理学与数学,后来转学艺术,被称为“世界上最会运用空间和光线的艺术家”。
觉不觉得长得像圣诞老人?🎅
Google到他的部分作品图长这样:
大致了解了,他应该是喜欢在空间中用特殊的技术使光呈现出某种体积感。
比如他有一件作品是是一个房间中展示著一张空白的画布,但这个“画布”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的洞,借由光线来让这个洞看起来如同画布。在展场中警卫会向没有察觉的参观者说“摸摸看!摸摸看!”
比如这个白色立方体其实也是光。
啊,好厉害。
但,然后呢?用的是什么技术我铁定是不知道了。也不是画,没有物像让我猜测他想表达什么啊?而且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隐喻?难道我就去看光?看颜色?(好担心稿子里没什么好写……)
哇塞,他还是一个拥有火山的男人……
这火山真的是他的……
“这是James Turrell最著名、格局最大的艺术项目。被视为当代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
因为他坚持要花光积蓄买下这座死火山,他老婆和他离婚了……
他花了半辈子在下面挖地道挖房间……
建了三十多年,也不知道现在开放没有……
不过有很多不怕死的网友架飞机去空中窥探,穿越美国阿里桑那州的沙漠,躲过保安,从火山口爬下去一拍下作品,在网上疯传。
anyway,我要看的这个展览叫做《落日时分观赏》,设在北京二环皇城根边上的智珠寺旁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但天花板上有一个镂空的矩形。
展览内容就是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躺着,看一个半小时头顶裸露的天空在艺术家的设计下换颜色……
“在每周日的日落时分开始,根据每天日落时间调整,持续一个半小时。”
一个半小时!都赶上一部电影时长了!
电影内容就是看几个色块变颜色!
天啊,我会疯的!
而且那段时间正好我因为滑雪把尾骨摔了,我接下这个稿子时完全没有想起来自己的尾骨一躺就疼……
所以相当于:
我要忍着疼痛看一场一个半小时的完全看不懂的电影!还要回去写影评……
看展那天,一起床我就开始焦躁不安。
可是戴隐形会不会不舒服?我可要看一个半小时!
如果中途起身离场应该是
等等,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好像明白了之前在查展览资料时说的:他的作品会给人带来“剥离感”。
一个半小时内,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躺着看天空,感官一受限,人的感受会被无限放大,所以会产生一种“剥离感”。
反正活还是得干,换了膏药,在大包厚涂了消炎药,用洗眼水洗了两遍眼睛后还是把隐形取了换上框架眼镜的我,嘲笑着自己这“现代性”的焦虑感,出了门。
然后,我看到了迄今为止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一个展。
我还是不敢说我看懂它了,但我第一次觉得“艺术”它可能真的能带给人“不可替代”的体验。第一次觉得,啊,错过艺术的话,好可惜啊。
所以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刚结束就有朋友微信问我这个问题。
发给她手机截图:这就是我的一个半小时。
和我的预想一样。真的就是看一块不断变换颜色的天空。中间的矩形是天空,下方的墙壁做了特别的设计,可能隐藏着灯管,但你完全看不见痕迹。
第一张图还隐约看得出背后的天空的颜色,一块轻霾的天,离我很近。不断有风声起,有树叶飘进来。有鸟声,很偶尔地,有乌鸦经过——它们就好像出现在电影里一样。
然后你会等待,一只,两只……再也没有了。
音乐声里,颜色缓慢变化,渐渐地,镂空的矩形的天空好像变成了一块光幕,像浮在半空中的色块,真正的天空被有色光幕遮蔽了。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我终于明白James Turrell说的这句话的意思:
❝ 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
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
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
看到你自己见到的物件。❞
感受才是主角。
所以,我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嗯,没有,没有被“囚禁”的感受,没有忍受过时间的流逝。
尾骨还好,虽然痛,但还好,没有像想象中里铁钉一样在我的感受里反复划,我没记起我腿上的大包,没注意眼睛不舒服,我所有的烦心事也都没有趁机涌上心头。
和很多陌生人一起躺着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忘记了我在哪,目之所及,就只有头顶的两个不断变换颜色的色块。
我的意识在光里明灭,四处游荡,毫无章法。
靠词语记下了其中一些念头:
暮色四合
这个词反复在我脑子里出现。想到沙漠,想到峰台,想到天圆地方时期人们的宇宙观,想到汉语的修辞意义。
天色
翻出记忆里仅存的一些物理知识,回忆了一下天色是怎么形成的,光在科学里的解释,能量、光子、波粒二象性……
科学普及之前,世界在被科学解释之前,光唤起的人的感受和现在很不一样吧?
光的力量、光明与黑暗、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人类散场,人造光
想象有一天人类散场时,人造光消失的景象。荒凉,哪有什么荒凉,这想象太自恋了,还在哥白尼前的“地心说”时代呢。只是像是一粒微尘,灭了吧。(哦,原来我的宇宙观是这样。(无理性、支离破碎,量子力学对人的感受、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书写过么?
颜色
不同颜色唤起人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多少来自文化、经验?刚刚的深蓝和音乐让我想到了美国西部牛仔片。沙漠有一截树桩,背后是无边的蓝。黄光和钟声让我想到了教堂。(全球化,信息化,人类每个个体累计的经验越来越难相似了吧。孤岛。孤岛的联系。
投降
“人们向自己的感知投降。对空间和时间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他们说观看Turrell的感受应该是这样。
我好像并没有向自己感知投降,我的意识仍然告诉我,我在宇宙的这个星球这个维度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这个敞着天花板的房子里。对,此时我看不到裸露着的天空,可我却相信天空依然存在,房子依然存在,我透过这个色块,相信我来之前的世界依然存在。矩形像电影幕布一样,没有任何画面,我还是相信穿过这个光幕,那个世界依然存在。不断地在脑海里摸到它,声音、颜色、风声、辽远。(在想象光幕之外存在的世界时,我想到的是《聂隐娘》里面的山。想到看《聂隐娘》时有人不满离场。想到朱天文说侯孝贤剪辑的《聂隐娘》太要求观众的善意和耐心了。
无指涉 艺术 what
这个作品似乎没有明确的指涉性,并不喜欢指涉意义明确的作品。创作痕迹太重。但艺术是什么?和他人分享“唤起”的情感、经验、意识?……“无指涉”会更高级吗?为什么?
“但艺术是什么?”
我那天只是想到了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回答。当然我今天也不知道答案。但我明确了一件事情。
艺术并不致力于让你“懂得”什么,如果是这样,把道理、把故事写出来不就好了?
艺术更重要的是,让你直接地“感受”到什么,通过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指尖,你不自觉会竖起来的寒毛让你直接地、感受到。
哪怕是像James Turrell那样把你的感官封闭在一个只有一块天空的盒子里,让你只能用你的眼睛、用你脑子里的触角去感受你所处的世界——那个一直存在,却没有真正感受过的世界。
❝ 我的作品是创造一个空间让光得以栖息,
而观者如何面对的空间。
通常,我们张着眼,却对光线视而不见。 ❞
❝你若不亲身前往,
就永远无法知道它会让你看到什么。❞
——James Turrell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了月亮。
觉得自己第一次“看见”了光。
看见遥远遥远的宇宙里,能量从太阳跃起,反射到月球,照在一个人造光昌盛的城市,看见这个世界被我看见了。而我,又是什么?
所以,最让你念念不忘的观展体验是什么样的?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在留言里告诉我们吧。
我们将会选出最打动我们的留言送出去James Turrell《落日时空观赏》的展览门票。
(门票卖100块,而且我们并没有合作关系……所以是真的自掏腰包请你去看哦!时间也不定,它是常设展览,目前在每周周一、周六、周日傍晚开放,所以不在北京的朋友,可以等以后来北京再找我们兑换……大家快积极参加!)
如果你觉得留言不够说,也可以写成文章,象外打算长期开放看展栏目,接受投稿。(有稿费哒!)
.
END
.
把艺术拉出〇外
文章系象外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未经授权转载……听说有种赚钱方式叫做打版权官司……
合作、投稿邮箱:
xiangwai_artha@163.com
热情期待好的艺术家、剪辑师和会flash的实习生联系我们哦!
- 长按上方二维码,一键识别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