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你有没有拿他的画做过头像?

清越 象外 2022-05-06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特别致谢伦敦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及上海复星艺术中心(Fosun Foundation)

文末有福利诶,还不小~



媒体在采访艺术家的时候,

常会用这个问题作为开场白:


“能谈谈您是从哪里得到创作灵感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艺术家们真的挺想翻白眼的:


“Come on! Again?!” 



Julian Opie

(b. 1958,毕业于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对于这个被问滥了的问题,英国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的回答是这样:


“我觉得,可能因为大家的职业不是艺术家,所以才会对此好奇。就像我不是音乐家,所以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写出一首曲子的,这太神奇了。但对于音乐家自己而言,这一点都不神秘,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我就是这样的,我看到人、风景,我觉得,啊,这我会画!然后我就画下来了。很简单。”





Julian Opie这个名字或许会有点陌生

但是他的画

你肯定会觉得眼熟


可能你都用它做过头像


Julian Opie最令人熟知的艺术形象就是有着纯色背景,眼睛被简化成两个小黑豆的肖像(这一创作灵感来自那部著名的连环画《丁丁历险记》)


其实好多时候,艺术真的不需要用太多理论,加那么多术语去把它描述得那么高深难懂。你看奥培的作品,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一看就懂:肖像、风景、奔跑或行走的人,画得很卡通。


Julian Opie, Two Earrings Girl, 2016


Julian Opie, Walking in the rain, Seoul, 2015


Julian Opie, Red Cardigan and Clogs, 2015


在形式上,它们又是那么简约和好看:加粗的黑色轮廓线、简化的面部表情、饱和的明亮配色,无论是画、雕塑还是装置,每一件作品好像都能透出亚克力般的光泽。


肖像中画的是英国超模Kate Moss


只要空间够大,你说这种作品往墙上一挂,是不是可美了


并且,奥培的作品还是一种非常“潮”、非常“时尚”的好看:你会觉得这些图像很适合被印在T恤、马克杯、包袋和文具上;并且出现在像音乐人、设计师、时尚买手这类职业的家里;以及高端的写字楼、健身房,所有在大都市中会看到的现代建筑里。


Julian Opie, Aniela-7, 2011


Julian Opie, Flight Attendant and Solicitor-2, 2015


简约、时尚、现代感。除此之外,奥培的作品会有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魅力——这些画面好像现代都市的一面镜子,在奥培画下的一个个人像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比如那个踩着高跟鞋、提着购物袋刚刚shopping完的年轻女士;或者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上班族。


Julian Opie, Paisley dress and red gown, 2015


Julian Opie, Walking in Sinsa dong-3, 2014


你会发现,我宅在家里的时候也会穿这种老头衫和人字拖;跑步的这位穿着的Nike和我是同款;把牛仔裤裤脚卷起来露出彩色的袜子,再配上布洛克鞋正是当下流行的。


Julian Opie, Zhiyun-1, 2016


Julian Opie, Joggers-4, 2015


奥培说自己对“创造”没有什么兴趣,他的作品就是“所见即所得”:


“我所有的艺术都取自这个世界的真实图像,把对世界的印象和认识转换成画面,将所见的镜像化,这点让我无比著迷。”


Julian Opie, Bamboo Forest-1, 2015


Julian Opie, Boats, 2014


看到什么就画下来而已,并且使用极其简约、人人都能看懂的方式。


因为表现形式上的“从简”,很多时候奥培会被贴上“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标签。但奥培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些简化的手段,比如将人物的五官用简单的点和线来代替,或者把表情全部省略,以及对人体和景观的几何式处理,都只是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现实非常复杂,但为了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创作一件艺术品,不得不进行适当的简化,削弱部分细节用来突出其他细节。”


Julian Opie创作的钢管舞系列,也是极具代表性。色色的~


削弱部分细节用来突出其他细节。


虽然那些人物没有五官,甚至只用一个圆圈来代表头,而且还没有脖子,但这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他们的服饰还有动作,甚至是双腿迈开的步伐,通过种种细节,我们都能猜测到他们的身份、职业,以及种族和年龄。


Julian Opie, Walking in London in the rain, 2015


Julian Opie, Walking in Hackney-1, 2016


Julian Opie, Walking in Mumbai, 2013


为了找到合适的艺术语言,奥培参考的也不是极简主义的理论,而是古埃及和亚述时期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包括壁画、象形文字;浮世绘对景观的平面化处理,以及在现代社会,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图像标识(比如男女公厕的标志、交通指示牌等)。


“我想使用一种大家都能觉得熟悉,都能看懂的语言,所以我就从以前的象形文字,还有现在的指示牌上得到启发,然后把这种类似的图像系统运用在对人物的面部处理上。


虽然作品看上去是被‘简化’了的,但这并不是我创作它们的本意,我只是希望艺术能够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Julian Opie, High Tide on Fowey River, 2017


Julian Opie, Wind Turbines in Picardie, 2017


Julian Opie, Road, with telegraph poles, 2017


在这里,奥培营造的是一种借助艺术产生的“交流”:作品里的这些人、这些风景,是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样子吗?我们居住的城市,是不是也有像画面中的那群人?是不是也穿着他们身上的服装,去他们要去的地方?


Julian Opie, Diane, 2011


奥培把他自己的创作过程也解释得很简单:第一步先观察,看到一群人,可以画;看到一座山一片湖,可以画。然后用相机拍点素材,接着就用艺术语言把他表达出来。


“艺术创作不就是把看到的、经历到的东西外在化的一个过程嘛。这对我来说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我观看世界,我画下它,然后借助一些技术手段形成最后的作品。就是这样。”


Julian Opie, Julian with arms crossed-2, 2005


Julian Opie, Ruth with cigarette-2, 2005


在创作时,奥培会借助各种数码技术,比如Adobe Illustrator这个软件,先把积累的照片素材导入,然后把它们作为背景在上面画画。人们一直会把“科技感”、“技术性”视为奥培作品的一大特征,但他依然觉得这无须挂齿:既然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为什么不用更高效更快捷的技术来创作呢?


“无所谓用什么方式创作。如果我生活在沙漠,那就用沙子;如果是丛林,你可能会在我的作品中看到各种树叶。但现在我生活在大都市,那就用高科技。”






不过擅长在作品中运用高科技的奥培本人,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喜欢沉迷在网络世界还有各种数码设备的人(网络最吸引奥培的功能就是电子邮件)。


作为当代艺术家,奥培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做出更多酷炫的作品,各种声光电,什么AR、VR之类的。但是奥培依旧只是将技术运用在相对传统的绘画和雕塑里,最高级的也就是做点小动画,让静止在墙上的画能够动起来而已。



奥培说,科技和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已经给人们制造了太多想要“远离”现实的诱惑,他不想让这种与真实世界脱离的感觉也出现在作品中。科技只是创作手段,他希望人们关注的是作品,而不是背后的技术。


正是为了能够让人们更近地融入作品,奥培才会创作了那么多动态的图像,还有公共装置。



奥培让人物在画框里眨眼睛,让他们无止尽地奔跑、行走,这种对肖像动态的处理方式却是来自奥培对艺术史上一些肖像大师们作品的思考:


“我们看有些肖像,比如萨金特(Sargent)和格列柯(El Greco)那样的,这些人物好像都是活的,虽然他们被禁锢在已经过去很久的年代,但是有种生命力一直持续至今。


我认为在对肖像进行处理的时候,不应该只停留在图式,这不是一瞬间的定格,而是一种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存在状态。”


Julian Opie, Cantering Horses, 2013


Julian Opie, Ann Dancing, 2007


动态”就因此成为了奥培作品中的一个核心元素。甚至是在静态的画面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奥培是在描绘一个“运动着”的状态:行走或奔跑的人、舞者,还有那些脱衣服的裸女,你会觉得他们都是处于动态的。


Julian Opie, Woman taking off a man’s shirt in five stages, 2004(就是动画的原理啊~)


Julian Opie, Eric and Sarah-3, 2010


除了这些可以动起来的画,奥培已经在伦敦、纽约、都柏林、苏黎世、东京、首尔等世界各地进行了公共装置的创作,在2016年,奥培为台北创作了《台北漫游》(Walking in Taipei ),成为了他在大中华区的第一件户外公共装置作品。


Julian Opie, Walking in Taipei, 2016


“在创作公共装置的时候,我会试着避免让作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它需要与整个环境相协调,不能很突兀地出现在那里。所以通常我都会采用与环境一致的材料创作,表现的主题也会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我希望与观众建立一种联系,让作品参与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变成一个碍眼的东西杵在那里。”


Julian Opie, Walking in the City, 2015


Julian Opie, Animals, Escaped Animals, 2002


Julian Opie, Imagine you are driving a blue car & Imagine you are driving a yellow car, 2004


而奥培作品中的动态元素尤其有助于架构起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这层联系。


动态的图像为作品增添了更多互动性:当它们出现在人群中时,观众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如同这一尊尊行走的人像一样匆匆行走在城市中。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你就能明白眼前的这件作品是在表达什么。


“在历史上,我们一直会在公共场所竖立一些永久性的人像雕塑,但它们大多都是神像,或者是历史上重要的领袖人物。不过我不会选择这样的对象。我表现的都是大街上的普通人,他们来自芸芸众生,是城市的一部分。”





Julian Opie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个展现场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最近


Julian Opie在上海举办了自己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展出了50件利用不同媒介创作的作品


非常值得去



朱利安·奥培

Julian Opie

复星艺术中心


时间:2017年3月28日至2017年6月11日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Julian Opie在复星艺术中心外的装置作品

图片来自Lisson Gallery


展览现场

图片由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如果想看Julian Opie更多的作品

可以去他的个人网站看看


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全

www.julianopie.com




福利来了


感谢复星艺术中心


留评论

我们抽取10位读者

赠送100元的Julian Opie个展门票一张


截止至本周五4月14日晚10点

中奖读者会收到后台通知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 长按上方二维码,一键识别关注我们 -

也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Artha象外

以及主编微博 @象外的阿改


你将在这个公号中看到的:


〇(quan)外人的视角讲艺术家和TA的创作故事


能看懂的方法讲如何欣赏艺术


还有,普通人怎么投资艺术


即便不投资,如何买到更符合自己品味的艺术品

哦,还有,替我们喜欢的艺术家们代售作品

或者其他稀奇古怪玩意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象外的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