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get到莫兰迪的好?这篇看完,快去看展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上图由我们的读者@連翹 同学制作
既然有那么多姑娘都喜欢莫兰迪
那么今天
就单独写一篇莫兰迪爷爷
非要在这个没什么料可挖的人身上硬是挖出点什么……
也是不容易的……
Giorgio Morandi
1890.7.20-1964.6.18
“
优雅并不需要被突出,
而是需要被铭记
”Giorgio Morandi,Bologna,1953,photo by Herbert List
虽然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一遍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但,还是要再啰嗦一遍:1880年出生在意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没出过啥远门,天天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画,然后打了一辈子光棍,画了一辈子瓶子……
就这点事儿,一个没留下任何情史记录的意大利男人。
*上个月我们写了一篇莫兰迪和他同时代的大师基里柯的文章:一个高级灰、性冷淡的莫兰迪就够你看的了,更别说还加上一个超有想象力的基里柯?
莫兰迪的家乡波隆那位于意大利的北部
成天宅在家里,就画画风景和静物,不谈恋爱,不约,有点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意大利风情万种的阳光,还有满大街仿佛都是莫妮卡·贝鲁奇的性感美女。
莫兰迪这一生,过得也很稳,没有什么大动荡,1913年从波隆那美术学院(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毕业后,莫兰迪在自己的家乡找了份美术教师的工作,一直做到1930年。在这之后,莫兰迪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成为了一名版画教授。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也让莫兰迪能够安心地进行自己的创作。
莫兰迪的家位于波隆那方达查街36号(Via Fondazza 36, 40125 Bologna),莫兰迪从1910年起直到1964年逝世,都与自己的妹妹们居住在这里。在2009年10月17日,莫兰迪的故居开始对外开放。
关于莫兰迪,以及他的画,两个字,“朴素”;四个字,“清心寡欲”。
20世纪的“僧侣画家”,就是莫兰迪本人。
莫兰迪性格很乖,安静、谦逊和礼貌,是任何关于他的描述都会使用的形容词。画如其人,这样的性格让莫兰迪的画看上去也那么静。莫兰迪的性格以及他的画风,可能还与他自身的成长环境有点关系。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4
Fondazza's Courtyard, 1954
莫兰迪可以说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莫兰迪家有四个女人,他母亲还有三个妹妹。原本还有个弟弟,但是在莫兰迪13岁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也死得早,在莫兰迪19岁的时候死的。然后,莫兰迪的余生,就一直和自己的母亲还有妹妹们生活在一起了。
你说,一个男人,年幼丧父,宅男,每天都和妈妈和妹妹生活,还不谈恋爱……反正我不觉得这样的成长环境,能培养出多么尖锐多么聒噪多么反叛的性格。
Self Portrait, 1924
而这样性格的人去画画,去当艺术家,就真的只是在画画,heart and soul。
安静的莫兰迪,他这一辈子没做出过什么“壮举”。在莫兰迪年轻的时候,也正值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盛期,但莫兰迪也没有很投入地去参与那些运动,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一个明确的风格和主义。
Still Life with Bottles and Pitcher,1915 (可以看出这是莫兰迪早期,比较未来主义的画风了)
不过就像很多还没有确定个人风格的青年艺术家一样,莫兰迪也曾尝试过一些流派,比如在20世纪初兴起的未来主义(Futurism)和“形而上”画派(Metaphysical art)。
但都只是停留在“尝试”阶段,感受了一下而已。
莫兰迪“形而上”时期画的仙人掌(Cactus,1917)和玫瑰(Roses,1917)
(左)Giorgio Morandi,Metaphysical Still Life with Triangle,1919
(右)Giorgio de Chirico,Melancolía hermética,1919
莫兰迪的绘画生涯主要也就经历了三个阶段: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完了就是让他名垂青史的那堆瓶子和“高级灰”了。
在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一批“形而上”画派的作品,或许就是莫兰迪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的风格转变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也就是模仿“形而上”画派的创始人,意大利画家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的作品。但是,相比熟读尼采和叔本华的基里柯,莫兰迪作品中的“形而上”气息,显然还差点意思。
Still Life, 1916
莫兰迪“形而上”时期的静物
再说“形而上”画派本来就没有维持几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所以莫兰迪更是没有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
尝试过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也算是参与过现代主义运动了。但,也就是浅尝辄止。先锋和前卫,写宣言和闹革命,好像并不适合莫兰迪。于是,他就开始沉迷于画静物了,并且在瓶瓶罐罐、花花草草的世界里,真正成为了大师——“莫兰迪”。
如果你要问,“诶,那他为啥要画静物呀?”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很喜欢塞尚,以及塞尚静物作品中比较扁平化的风格。塞尚作为偶像的力量,可能驱使莫兰迪投身了静物。如果你还要再问,“诶,那他为啥就爱画瓶子呀,为啥不像塞尚那样画点水果?”这,我很认真地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可能他家里就是爱囤瓶子。
Giorgio Morandi by Stefano Gramitto
作为骨子里流着Renaissance血液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肯定会从当年文艺复兴的大师们那里获得启示。虽然不怎么出远门,但莫兰迪也会到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这样的大城市,去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原作,然后虔诚地膜拜、虚心地学习。
莫兰迪非常喜欢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比如乔托(Giotto)、马萨乔(Masaccio)和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o),并且从他们的画里,莫兰迪提炼出了自己标志性的“高级灰”色系。
Masaccio,Chapelle Brancacci, le bapteme des neophytes,1426-27
莫兰迪的“高级灰”,就是在原有的色彩中渗入灰色和白色调,使之失去各自原本强烈而浓重的颜色,成为低饱和度的中间色调。在莫兰迪的画中经常出现的杏白、鹅黄、酒红、雾霾蓝、石英粉、橄榄绿、丁香紫、焦糖棕……
每个颜色都好像被掺杂了石灰,变成柔和的哑光质感,然后优雅地相互调和在一起。
近两年大热不减的
莫兰迪色系
“高级灰”
时尚圈和设计界
真是爱死它了
Instagram上的小姐姐们
也爱死它了
2015年潘通色的“Color of the Year”就是标准的莫兰迪色“Marsala”(我们可以叫它“猪肝色”或“姨妈色”…);之后2016年,最流行的就是小粉红(Rose Quartz)和小粉蓝(Serenity)的搭配;今年,潘通色公布的流行色是草木绿“Greenery”。都是看上去很安静的颜色。
从美妆、服装、设计……“高级灰”和“莫兰迪”已经成为“有品位”、“上档次”的标配,用莫兰迪配色,就是chic又高级。
创造出“高级灰”的莫兰迪本人
真是一个玩转色彩的大师
不得不服
莫兰迪对色彩的处理手法,也同时削弱了光线的明暗对比,以及物体原本的结构,这就使得莫兰迪从塞尚那里沿袭过来的“扁平化”形式变得更加“扁平”。
是这样的。在形式上趋于“扁平”,颜色又很“寡淡”,的确会给人一种柔和、温顺、没有攻击性的感觉。
Natura Morta
Natura Morta
Natura Morta
关于莫兰迪画的静物,简单、宁静、朴素、无欲……在那么多形容莫兰迪作品的词汇里,我找到一个好像很高级的词组:“inward-looking”。
也就是说,莫兰迪用他独特的色彩描摹出的画面,是关于物的“肖像”。如果静物也像人一样有灵魂,那么莫兰迪就直接表现出了物的本质——一种“向内”看到的、属于精神层面的属性。
Natura Morta, 1955
Natura Morta, 1957
莫兰迪画的瓶子,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得不值一提的物件,一个个被紧凑地排列在背景前——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粹到极致、属于物的存在感。
莫兰迪笔下的静物,还不同于塞尚、梵高这类大师们的静物:这些瓶子不具有任何象征性,也没有其他人为的精神或情感因素附加其中(比如塞尚画的苹果,实际上可以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梵高画过的靴子,我们会解读出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等等)。
他曾说:
“物的质性当然存在,但却不具有任何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
瓶子就是纯粹的瓶子,纯粹地作为一种“物”在画布上存在。
Natura Morta, 1956
Natura Morta,1955
1957年的一次采访中,莫兰迪这样描述过自己作品的形式问题:
“我记着伽利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
伽利略的思想支持着我长期持有的一个信念:这个可见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要用词语去表达支撑着这个世界的那些感觉和图像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物体和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或者可以说与它们只有一个间接的关联:这些事物是由形式、色彩、空间和光线来精确地决定的。”
Natura Morta, 1938
Natura Morta,1941
自印象派之后,许多西方画家会更注重观看的方式,重视对景写生。印象派的莫奈最为典型,他由于一直坚持在野外写生,长期受强烈阳光的刺激,到晚年眼睛都几乎失明了。
同样是照着实物画画,但莫兰迪却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视觉所看到的真实画面进行描绘:瓶子的线条应该更柔顺、明暗交界处应该更清晰……
Still Life (Cups and Boxes), 1951
Natura Morta, 1952
莫兰迪并没有这样去画他所看到的东西,相反地,他总是企图抛开主观的先入之见,完全依靠本质的直觉去观察物像,或者说是用纯净的眼睛去发现对象的真实存在。
在他看来:
“艺术既不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也不是为了宣扬社会正义或国家的荣耀……所有的存在形式都可以通过眼睛去发现。”
莫兰迪总是排斥既有的经验和记忆,关注物的“当下”状态,去表现物的真实性和唯一性。
Natura Morta, 1955
Natura Morta, 1948
Natura Morta, 1953
那么多人喜欢莫兰迪画的瓶子,肯定不单单只是喜欢“高级灰”的色彩。我们会在这些画里感到一种由画布漫延至整个空间的温暖:有一种光,或者说一种“气”,从这些质朴得没有任何修饰的瓶子内部,朦胧地弥散而出。
就像珍珠和未经雕琢的璞玉,有光从内部透了出来,让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静物身上,产生了诗意。
Natura Morta, 1951
Natura Morta,1957
Natura Morta,1960
Morandi in his studio, at his family home, in Bologna.
莫兰迪活了73岁,最后在1964年死于肺癌。
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莫兰迪留下了约1350幅油画、133幅蚀刻版画,以及其他的水彩、素描等等。
莫兰迪的水彩
莫兰迪的版画也是很有名。
他在学生时代就很崇拜伦勃朗的版画,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版画教授。
莫兰迪的版画
据说,莫兰迪被认为是继伦勃朗之后欧洲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他的版画作品也曾出现在意大利的邮票上。
不要以为,不就是印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嘛,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对,这就是很了不起。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印在一个国家的邮票,或者是钞票上,对其本人都是莫大的荣誉。像卡拉瓦乔,还有贾科梅蒂,他们的作品都曾被印在钞票上。
莫兰迪这一生,波澜不惊,一边默默地在工作室里画瓶子,一边勤恳地在家乡当人民教师。这样一个朴素的人,也幸运地在身前就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
1948年,二战后恢复的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就为莫兰迪颁发了绘画大奖;在1955年,莫兰迪的11件作品在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Kassel)上展出;一年之后,这位波隆那的老宅男第一次出国,去瑞士的温特图尔(Winterthur)参加群展,同时拜访了莱因哈特美术馆(Museum Oskar Reinhart)、苏黎世美术馆(The Kunsthaus Zürich)以及巴塞尔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asel);在1956年,莫兰迪第一次来到巴黎,紧接着在1957年,莫兰迪又获得了第四届圣保罗双年展(São Paulo's Biennial)的版画大奖。
莫兰迪的墓碑也是朴素得很。位于:Certosa di Bologna, Bologna, Italy
奥巴马总统也是莫兰迪的粉丝
在2009年
奥巴马为自己的白宫收藏
(White House Collection)
选择了两幅莫兰迪的作品
Obama‘s’ White House Collection
Joel Meyerowitz,b.1938
2016年夏天,美国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来到了莫兰迪的家乡波隆那,拍摄了他在方达查街(via Fondazza)的工作室,用镜头记录下陪伴了莫兰迪整个创作生涯的将近270件物品。
莫兰迪的工作室
莫兰迪的颜料
在拍摄的时候,78岁的迈耶罗维茨也像曾经的莫兰迪一样坐在被瓶子包围的工作室内,然后拿起一个瓶子仔细端详后又放下。
当年莫兰迪在画这些瓶子的时候,经常会在构图上用去很多时间。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些瓶子只不过是一个个排列在画面中心而已,很简单的样子。
但是莫兰迪排列这些瓶子,常常会一排就是几个星期(对!几个瓶子的构图就可以用几个星期!),去思考它们之间要如何相互重叠,不同的高度和大小又要如何平衡,还有一个瓶子在不同的角度,是否会呈现出属于这个物件的不同属性。
迈耶罗维茨在他之后汇集成的影集《莫兰迪的静物》(Morandi’s Objects)中,用更为感性和个人化的角度理解了莫兰迪的作品:
“莫兰迪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他笔下的这些静物,几乎就是我们的写照。每一个生命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但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每一天都可能过得千篇一律,只有极其微小的一些变化。
这就像莫兰迪的画:同样的几个瓶子在这张画里被微微置于画面右边,在那张画里又向左边移动了一点点,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平凡生活。其实有很多人,都会希望一切尽量不要去改变,就维持现在的状态,平静、安稳地度过每一天就好。这是我从莫兰迪画的静物中所感受到的,平凡的物件,微小的改变,维持一份纯粹的简单,延续到永远。”
迈耶罗维茨的这段感受,也点明了莫兰迪画作中,除了“高级灰”的色彩及扁平化的极简形式之外,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同一题材和对象的重复,在保持基本构图不变的同时,只在光影、色彩和形式安排上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最微小的调整。
这种恰到好处的变化,使得莫兰迪的静物画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每一幅都好像差不多,就像是“姊妹篇”,却又在细微之处完全不同。
写到这儿
累了
想收尾了
真正感受到大师的伟大
只有一个途径
看原作
意大利现代主义的光芒
艺仓美术馆
时间:2017.6.17-2017.9.10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兰迪的静物、风景原作,以及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在莫兰迪故居拍摄的作品。
还有个重要的消息!
喜欢莫兰迪的同学
现在可以在象外
直接买到这次展览的门票啦!
扫码购票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票也行
以及最后的福利!
在留言中抽6位小伙伴
送这次大展的限量衍生品
TOP1:莫兰迪帆布袋1个 (1名)
TOP2:展览笔记本1本(2名)
TOP3:展览文件夹1个(3名)
(这加起来是6个吧…o_o)
这么走心的内容
还有礼物送
你说我们对大家好不好
而你还不分享至票圈
我们心碎的声音
只有自己听得到
截止时间至7月7日晚10点
中奖读者会收到后台通知哈
衍生品还有好多
可以去展览现场剁手
特别致谢艺仓美术馆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Artha象外
以及主编微博 @象外的阿改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展览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