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一张画,为什么别人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只能‘???’?

象外 2023-11-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神经现实 Author NR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罗斯科


“同一张画,为什么别人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只能‘???’?”


陈大志作品



"同一个地方,为什么别人就是能拍出‘艺术’照片?"


这些问题当然可以从很多方面回答,比如“艺术素养”、“技法”、“经验”、“设备“等等,但我对这些回答都不是很满意,因为它们没有解释因为经验不同,所以人和人的感知,人和人大脑中对同一事物的解读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根据神经美学的解释,“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神经系统之中”,因为每个人的内在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




尽管我们共用的是同一套神经系统,但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下,每一个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独立想法和应对反应。

所以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照相机,人类的“看见”是一个由多个脑区参与的集合过程。


在系统层面上,“看见”的过程人人平等:眼球内的晶状体将一个二维图像投影到眼球底部的视网膜;随后,视网膜细胞将图像信息(尤其是线条和轮廓)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入神经网络;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来到前脑的丘脑;丘脑将这段回路中继到初级视觉皮层;在这里,初级视觉皮层能将神经信号传输到许多不同的目的地,包括被称作“感情中心”的杏仁体、对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又能调控脑内其他的神经回路。到这里为止还是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


在罗斯科的作品前冥思的人


但我们需要另一半“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才能够欣赏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前额叶皮层根据记忆去分辨视觉,解读信息,合成神经回路,重建神经秩序。

如果你觉得这段话听起来很抽象我可以拿上面罗斯科的画举个例子。“自下而上”的加工是你看到蓝色的画进入你的眼睛和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可能你根据自己的记忆去解读、理解、欣赏这幅画。

所以“对,艺术欣赏必然是主观的”,是观众和艺术作品一起完成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说问“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这件事没什么意义,因为艺术家的表达全在作品中了,现在需要你调动大脑前额叶,根据你的记忆、经验来完成另一半的过程——这样你才会合成新的神经回路。


罗斯科:Orange and Yellow,1956



我们写过罗斯科:如果你说这些画只是好看,那其实是对他的侮辱 | 罗斯科的悲剧
帮助你输入一些以供加工的知识


而为什么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好看一些?技术原因之外,还因为首先TA的神经系统能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到美啊!


LIZZIE KING AND CRAIG TATTERSALL Studio. Courtesy of University of Salford Art Collection

图片来自我们昨天的文章:想去看影像上海艺博会吗?我有票。


所以,想要拍出好照片?从多关注象外欣赏艺术感知美开始吧!

好了,现学现卖利用完我在神经现实上了解到的神经美学的知识回答完问题并给我们自己又打了一次广告,我要推出今天的主角了。

今天文章的知识主要出自TA们翻的这篇文章: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神经系统之中


今天文章的主要目的是


推荐来自象外好朋友——

(刀娘已经在里面潜伏了两年的)

专注于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

深度报道和前沿解读的

公益科学传播组织


神经现实


最新演讲活动


2019年9月22日14:30北京Meepark(798店),神经现实将携手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朱锐,邀您共同进入艺术与人脑的世界。扫描上方图片上的二维码,即可报名。


演 讲 嘉 宾

朱锐

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曾任美国芝加哥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对心灵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早期偏重于图灵计算模型论中的功能主义。后随学科发展,更加注重神经网络和人脑情感系统的结构性。对柏拉图和比较哲学颇有研究。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演 讲 内 容

神经现实 | Mind +

主讲人将从神经美学的概况开始,通过讨论脑和艺术的平行主义、视觉等级和元素组合,来揭示神经美学的主要课题。还将从神经美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艺术中存在的柏拉图式理念,在形而上学、美学与神经科学之间,搭建一座认识的桥梁。


活 动 流 程

14:00 - 16:30

14:00 - 14:30

  签到

14:30 - 15:30

  神经现实 | Mind + 主题演讲

15:30 - 16:00

  问答

16:00 - 16:30

  活动结束


推荐报名,期待偶遇~
象外也得到了两张赠票,老规矩留言
“关于艺术与科学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们将会选择赠送哟


他们已经是神经科学科普界的大号了啦,文章质量高,三观正,随手推荐几篇:


神经美学:发生在大脑和艺术之间的化学反应

爱抚是神经元的抒情诗

她身之意





以下是他们这次活动的文案:

我帮他们加一句他们曾经引用过的话:


用科学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并不是为了去掉艺术的神秘,而是为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艺术如此美好和神秘?


你一定看过莫奈的《日出·印象》:


清晨,海港、薄雾、闪烁的水波和太阳。


莫奈《日出·印象》

图片来源:Musée de Montmartre


那你见过黑白版本的《日出·印象》吗?


当给莫奈的原画加一个黑白滤镜,薄雾的清晨变成了清凉的深夜。


— Claude Monet


这,好像也不违和……呃,不过太阳怎么也消失不见了!好像隐隐约约中比前面少了美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是大脑在作用


在莫奈的这个作品中,光是美感最主要的来源,红日倒影在水中,波光粼粼,在视觉上光仿佛一直在闪烁变化。静态的画却有了动态的效果。


我们对于美的感知离不开视觉系统。赏析一幅作品,常常从光影、构图、叙事,这些技法的背后可能与我们的神经结构有关


马奈《莫奈一家在他们位于阿让特伊的花园里》

图片来源: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印象·日出》中,太阳反射在水中的波光,闪烁变动,它们与周围的物体共同构成了等亮物体(Isoluminant objects)。等亮,顾名思义,就是相等亮度。因为太阳和波光与周围的亮度几乎相等,我们的大脑辨别它们的唯一途径就是颜色,一旦消去颜色,它们就融为一体。这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变为黑白后太阳会消失不见。等亮作为《印象·日出》中事物的呈现形式,在视觉上造成了闪烁的效果。这暗示着大脑对背侧流(位置流)和腹侧流(概念流)信息处理方式的差别。也就是神经科学上所说的双重视流理论(Two-streams hypothesis)。


 双重视流理论


背侧流关注空间和运动,对亮度敏感;腹侧流则关注内容(如面孔),对颜色敏感。哈佛大学的Margaret Livingstone教授提出,在等亮物体中,物体内容(太阳和水中倒影)是靠颜色来判断,即腹侧流在作用,因此背侧流无法确认物体的运动和空间位置,造成了等亮物体看起来不稳定,并不断地闪烁。也许艺术家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绘画不是遵循外部世界的物理规律,而是大脑的认知原则。视觉不同部分的反应组合,构成了人们所谓的“审美体验”。


雷诺阿《巴黎新桥》

图片来源: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找出美的神经基础,是神经美学的一个努力的尝试。


1999年,英国神经生物学家Semir Zeki发表《内在视觉:探索艺术和脑的关系》,宣告神经美学(Neuroaesthetics)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就开始对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生物学基础进行探讨。随着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的参与,美与大脑的研究不断深入。


现代“神经美学之父”Semir Zeki教授

图片来源:kalender.univie.ac.at


传统美学注重美的观念和愉悦,强调美的情感和体验,与之不同的是,神经美学则首先把美看成是感觉经验,尤其是视觉经验。其所揭示的视觉规律、元素和语法,被⽤来解释和说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背后的原则和规律,特别是艺术家如何利⽤人脑的一些认知机制来进⾏创作并实现富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关于探索艺术和审美的奥秘,历史上有过许多尝试。回到最初“美学”的定义,它的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感知研究”。事实上,神经系统和艺术家,都在试图理解世界的基本视觉属性


艺术随着人类而诞生,我们对于它的探索和对于人脑的探索一样,旅途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Ungerleider, L. G., & Mishkin, M. (1982). Two cortical visual systems. In D. J. Ingle, M. A. Goodale, & R. J. W. Mansfield (Eds.), Analysis of visual behavior (pp. 549-586). Cambridge: MIT Press.

2.Bevil R Conway & Margaret S Livingstone.(2007).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art.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7, 17:1–7 

3.Zeki.(1999). “Art and the Brain,” in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ner Vision: 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Nadal M.(2011).The Copenhagen Neuroaesthetics conference: Prospects and pitfalls for an emerging field.Brain Cogn. 2011 Jun;76(1):172-8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