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青山行不尽”,展览现场
本文图片@中国美术学院 & @阿改
青山行不尽
第2届唐诗之路艺术展
浙江展览馆
时间 :2022年3月6日 - 3月18日
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展览馆
提示:请观众提前于浙江展览馆微信公众号预约观展,扫描场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一片土地本是无言之物,但因为诗的行游,它成为心的可居之处——有诗意的地方才真正有记忆。
唐人诗意启迪了东西方艺术的发展直至今日。因为诗,因为艺术,一时一地的情致就穿透了时代和语言,成为人类文明恒久共享的资源。
《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在地”的艺术并非自限于地,而应让艺术成为一种“策动性”的力量,去编织人与大地的链接,是重逢乡土,也是重构世界。
唐诗之路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声现场,愿执今之道、穷源朔流,让我们的感受力回到“尚可以被无限打开”的时空中去。
浙江大观图,绢本设色,45×5000cm,2019
作者 :张铨、陈超历、王異、王开通、卞文学、傅凌霜、於笑、丁培园、沈涵青、吴文怡、唐玮、奚烨灵、沙一飞、楼鹄晨、曹心怡、林婉伊、刘奕蘩、赵欣怡、李钰琪、刘璐、戴童、于仕沛、方帅尹、陈亮予、张盈盈、杨彤、胡卢毅、蔡晓璞、褚爱、陈职君、齐飞、高天、袁立
学术指导 :张捷、金琤、郑力、张铨、陈超历、王異、王开通、卞文学
新时代清风廉路图,绢本设色,45×5000cm,2019
作者 :王开通、 卞文学、陈超历、王異、张淳澈、刘璐、刘奕蘩、陈职君、褚爱、潘栩、陈天号、李梦瑶、王祖瑶、邹德馨、魏梓桓、张盈盈、沈涵青、曹心怡、胡卢毅、游雅、宋敏航、郑骥子、郭淳瑶、刘佳媛
学术指导 :王冬龄、曹晓阳、金琤、佟飚、张铨、陈超历、王異、王开通、卞文学
浙江大观图,局部
新时代清风廉路图,局部
唐诗之路图,绢本设色,230×1300cm,2021-2022
作者 :郑宇、周玉铉、王心茹、程健、莫俊杰、褚雨琪、邹越、曾之昊、黄鸿东、王子轩、镇天琦、金思思、付晓冬、李明键、赵柘、杨丹、宋帅、姚毅涵、徐浩月、王笑龙 、刘冠华、左尧、王海浪等
指导老师 :林海钟、陈磊、李明桓、卓鹤君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小小的人在大大的山中往上爬,心里就不自觉高兴——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这样的体验在都市里实在不多。
瀑布流川前,也有现代人拿着相机/摄像机,在对人摄影。
新昌大佛寺,宝相庄严——同时有点萌。
是云游僧还是士子仆人?反正,在黑色背景中,他们就像是被拼贴上去的,忽然有了一种当代感。
富春山居图,将黄公望的山水(纸本缩小复制),和蒋金乐的实景摄影,与王志鹏、蔡宇潇、罗心聆的数字富春山稿并置在一起,构造出一种多重现实的叠加感。
〇
何处青山是越中,纸本水墨
500×655cm、400×200cmx8、500×450cmx2,2022
作者 :宋开智、沈晓明、张震、宋帅、马圣超、杨顺、王怡新、李妍、邹俊豪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谢灵运,《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洞天是山水世界中暗含的心灵空间,也是“超越性”在大地上的保存之所。天台山的寒山子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思接太古,时间在幽玄中恒久盘桓,山水岩穴中栖居的经验塑造了人类感官经验最初的原型,所以寻幽入洞,世界内在的无限在此豁然开朗。
山水皋壤之中物我无尽,耳得为声,目遇成色,随意兴发——“兴发”就是人与世界的忽然交会,一时难分彼此。
艺术在这个层面上通向“存在”的幽邃:作品的生成追慕造化本身的生成。
柱子上的字体采用一米见方的正楷榜书书写,取唐代颜真卿笔意,制造开张雄健的气势。
山水画部分为5米高、24米宽的巨嶂,是浙东山水一个全景化的立体的展现,依靠巨大的规模和坚实的造型,制造出雄壮伟丽的纪念碑式的山水形象。
第二部分展览现场
刘钢强,景看
新铁银暗房接触印相,哈内姆勒铂金纸,180x90cm,2022,三件之二
邵文欢,浮玉No.14——来自“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写生
全数字虚拟技术,博物馆级打印,110×150cm,2017-2019
刘阳,时间的缝隙—洞见
针孔摄影、明胶银盐,2021-2022
邵文欢,因风—水长流
72屏录像装置,86×269×12cm,2021
诗藏万象,字中乾坤,影像装置,500x500cm,2022
作者 :卢西、周峰、徐振庭、林震、徐茜雅、郑弘颖、文沭二
王冬龄,西湖诗屏风,屏风、丙烯,170×360cm,2022
一件海绵“绘画”,画面是古典的,可材料把我们的感受拉回到了当下。
非常有意思的一组综合材料作品——东西方元素揉杂拼贴,移花接木,既富有意蕴,又不乏幽默感。
唯美温暖的插画,描绘作者心中的越州印象。
山水清音,水印木刻,1000×180cm,2022
作者 :李小彬、方利民、黄剑波、贺香兰、戴童、祝寒雪、崔颖、金嘉缘、姚嘉禾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综合材料,540×180cm,2022
作者 :蔡承志、王超、李柏林、黄琦、唐菲凡、高诗洁、厉潘秋子、张冠一、石子源、柯可
高山仰止——刻画的或是谢灵运。
最后这个应该就是越女了——奇怪地想起了金庸的小说《越女剑》……
洞天:梦里寻梦
装置、影像,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9:16竖屏,时长3分钟,2022
作者 :谭彬、张斌斌、李鹏辉、陈嘉梓
洞天:梦里寻梦,局部
诗·人·类,数字媒体装置,500×300×100cm,2022
作者 :于朕、张文嘉、吕川平、罗振鑫、缪应昊、萧金哲、王祯、张怡,陆丹丹;指导教师 :于朕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科艺融合研究中心、CAA科幻社
数字媒体装置的背面,实时算法生成的脸。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山河不只是美景,更带着历史关怀,“山水”之幽深与“山河”之宏阔在此交汇。所谓江山胜迹,拍遍栏杆,当我辈登临,时间就在此重新激荡。于是古今唱和,笔笔相生,仁山智水,山河即是故人。
所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君请看,青山是青史的外相,青史是青山的深心。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艺术中的山河并非只满足于对风光的描绘,更有对世界的意见和态度的表达,天光云影的描绘之下涌动着壮怀激烈。
千载前的诗人在这片山河中写就诗篇,当我们回到这个原发现场,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酬答,所为何事?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谁道青山行不尽,更向深山深处行……
许江,凤阳有松,油画组画,72x50cmx14,2022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影像、装置,2019-2022
影像创作 :高世强、吴穹、孙晓宇、张立、杨凯、黄敬涛、孙国虎、张诚林、陈璇、汪嘉欣、王晨、蒋奔、林祚雄、翟宇翔、万梦圆、范献鑫、张抒言、戚依然、康凯雯、贺中晛、黄佳怡
指导老师 :高世强
研究与观察 :唐晓林、兰宇东、曹梅清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空间影像研究所、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2019年起,中国美术学院启动“山水影像计划”,这一系列即是计划的4.0版本。这些影像不是诗情画意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以影像的方式去追慕、附和或说明唐诗中的诗句,但却以影像这一媒介的独特方式传达了另一种诗意。
中景、远景,机位常常是固定的,构图精当,富春江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被冷静地记录下来。山水不是唯一的主角,山水也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密不可分。这些影像,因此堪称当代生活版的“富春山居图”。
展览现场
“诗径”互动装置,和竺岳兵先生书桌
1974年,绍兴新昌县公路技术员竺岳兵在从事“毛竹公路”建设时,朦胧地感到有一条“唐诗之路”,此后他开始了七次步行考察,根据航测地形图进行详细计算,独自开展研究,历时近20年后,终于在1991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站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书桌前,看着眼前的部分著述和文件,观众或许会感到一份厚重的亲切——如果没有这位老先生的研究和命名,这个展览也许不会出现。
然而这并不是展览的终结。如果还有耐心,你还可以继续看看墙上8组“诗径·策展装置”,通过这些剪报、文件和图片,你可以多一个维度去理解策展小组的策展逻辑和更多的研究方向,比如其中一件装置的剪报展示了寒山诗的国际传播情况——
3月6日的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在致辞中特别指出:“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有一位诗人在西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王维、孟浩然、贺知章,而是寒山子,隐居在天台寒山寺,深深影响了整个西方1960年代的文化运动。”
在寒山子留下的300余首诗中,有一首诗高世名特别喜欢:“千山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如秋江水”。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寒山子?再往大里说,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唐诗之路”?高世名的答案是——
“寒山子是一位浙江山水间的隐者,以天地为棺椁,以人生为桎梏,无为清静,好乐自然。寒山子在寒山做什么?‘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遁林泉何以就能够观自在?因为‘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寒林山水之间,心境双闲之所,正是安身之地。
“对于寒山子这样的中国古人来说,‘唐诗之路’不但是精神之所,亦是此生安住之地,但是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走上这条‘唐诗之路’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天地相往还。”
青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