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气候规划与设计(二):推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城规划
规划和设计正碳的建筑环境和景观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影响,这将是实现1.5℃承诺的关键。
设计专业人士如何从生态学出发,在更大的规模的系统上进行设计?我们的目标不是仅考虑单一项目的经济层面,而是使地球更为健康。
来自SOM旧金山办公室的Ellen Lou介绍了一个中国规划项目——成都天府空港新城。
来源:Ellen Lou 的演讲稿,后文不再赘述
成都市新建了一座天府机场,并规划了周边的空港新城。这个项目汇集了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景观设计师、交通规划师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协同工作。
成都由于地处盆地,空气流通相对困难;加之成都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人口与交通非常密集。因此成都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新区的空气质量也不佳。不把成都的既有问题带到新城,是本次规划的一个重点。
利用自然:从不考虑自然环境的网格化规划到生态定义城市形态
场地的地形和生态界定并强化了发展区,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规划时采取的措施包括:保留的原有的森林,设立了洪涝缓冲区、加强了空气流通的风道等。
韧性:生态和基础设施综合系统支持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规划采用开放的综合雨水管理系统(包括拦河坝、蓄水池和水下微型涡轮机);城市景观除了使人赏心悦目亲近自然之外,也承担着净化空气和贮存过量雨水的功能。
低碳的城市中心:低碳的公共交通服务高密度城市
摒弃了以汽车为中心的过于宽阔的道路网络,取而代之的是密集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了交通的碳排放。同时辅以行人优先、适宜步行与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环境。
增进健康与福祉:与自然和开发空间的融合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项目设计中研究和保留了廊道,也便于通风以及水的流动。规划城市的网格与廊道相结合,最终城市形态遵循自然环境来促进自然风与洁净空气的流动。
当地的遗产和特色:建筑和城市形态与当地文化和传统产生共鸣
我们提出城市设计的原则是城市形态应呼应成都温和的气候、山林和错综复杂的水道,具体包括:
- 梯田建筑形式与起伏的森林地形相融合
- 大型、富有表现力的屋顶和玻璃细节区分了公共建筑,并定义了与室内空间相连接的舒适的户外空间
- 充分利用成都温和的气候条件,建造大面积的公共广场、步道和绿色空间
我们也提出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是将传统设计细节转化为现代词汇。新的建筑系统应重新诠释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精细过渡,就像传统的门扇;具体包括:
- 外墙系统应优化自然采光和通风,能够节约能源
- 外墙的垂直元素让人想起传统的设计细节
- 当代材料如石头、赤陶、玻璃,以及当地的木材和竹子可以丰富城市肌理
综上所述,这一项目是基于TOD的开发模式,也是基于环境的设计。
未完待续,欢迎关注
如果你对为气候规划与设计:范式的转变感兴趣,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视频。
建筑2030
微信公众号
净零碳设计|低碳城市|可持续的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