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 崇厚vs曾国藩
天津教案中,有二位重要官员。
一位是崇厚,中央派驻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天津外交事务的接洽处理。
另一位是曾国藩,直隶总督,洋务派重要官僚
完颜崇厚 红N代
崇厚是满族镶黄旗,是金代皇室完颜氏的后裔,根正苗红的红N代,累世显贵。崇厚有举人头衔,在满人之中很难得。
崇厚受恭王之提携,在各地疆吏中,对中央新政跟得最紧的。在天津任上,有“洋务改革看津门,改革标兵数崇厚”一说。
崇厚处理外交问题尤其是争议纠纷的态度与恭王亦步亦趋,即典型的官场手法,退让、妥协、冷处理、拖字诀,其一味糊弄的表现早已令天津百姓和洋人不满。
天津教案发生之后,崇厚采取了二招:
第一是跑路子。崇找到恭亲王,让曾国藩出来调查处理案件。
第二是推责任。把事件责任推向天津道周家勋、天津府知府张光藻、天津县知县刘杰。崇厚上奏说:“天津道有表率之责,未能先事豫防;知府、知县办理拐案,操之过急,以致民情浮动,聚众滋事,均属咎无可辞,应严议革职”,而他自己,只是小过。
恭亲王自然明贬暗保,“著曾国藩会同崇厚,彻底根究,秉公办理。毋稍偏徇。寻吏部议、崇厚应降一级留任”。案子还没有查完,崇厚就安全了。
矛盾一下子从崇厚身上转到了曾国藩身上,那个真正惹祸的崇厚倒是全身而退出使欧洲道歉去了。
崇厚(1826-1893)虽然能力一般,但却是仕途顺畅,屡败屡升。
1856年崇厚曾被任命治理永定河,接着这条河就发了大水,他被撤职;
1861年又被调往天津监管洋务,成为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受中外双方的不满。1870年天津发生了针对法国传教士的屠杀,他被降职一级,并作为钦差大臣赴法国谢罪。
1873年,他又被提拔至御前,作为皇帝的顾问,与同僚一起在与日本的外交纠纷中吃了大亏。注:日本侵略琉球和台湾,而中方作为被入侵方却支付了战争赔款。
1879年,崇厚出使俄国,清廷作为战争胜方,但崇厚签《里瓦几亚条约》,送给俄国战略要地和外交贸易特权。满朝震惊,被判死刑。
1880年,崇厚获释,提前退休,安享晚年。
完颜崇厚犯了这么多错,依然越错越用,官运亨通。
资质平平的红N代,靠上了朝庭的实权派,处处化险为夷。
太后依然不断地任用他提拨他,直到他犯下无可容忍的大错。
曾国藩 平民高官
天津教案发生时,曾国藩已经60,肝病日重、右眼失明。
曾自知去天津查案将是不归路。他留信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官、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协。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驱,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并交待身后之事: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
曾国藩到天津后,不畏劳苦,亲赴实地查访,他在《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的奏折中说得十分翔实:
“臣等伏查此案起衅之由,因奸民迷拐人口,牵涉教堂,并有挖眼剖心,作为药材等语,遂致积疑生忿,激成大变……惟此等谣传,不特天津有之,即昔年之湖南、江西,近年之扬州、天门,及本省之大名、广平,皆有檄文揭贴,或称教堂拐骗丁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厥后各处案虽议结,总未将檄文揭贴之虚实剖辨明白。
此次应查挖眼剖心,竟无确据,外间纷纷言有眼盈坛,亦无其事。盖杀孩坏尸,采生配药、野番凶恶之族,尚不肯为,英、法各国,乃著名大邦,岂肯为此残忍之行,以理决之,必无是事。
天主教本系劝人为善,圣祖仁皇帝时久经允行,倘残害民生若是之惨,岂能容于康熙之世。即以仁慈堂之设,其初意亦与育婴堂、养济院略同,以收恤穷民为主,每年所费银两甚巨。彼以仁慈为名,而反受残酷之谤,宜洋人之忿忿不平也。
至津民所以积疑生谤者,则亦有故。盖见外国之堂,经年扃闭,过于秘密,莫能窥测底里。教堂、仁慈堂皆有地窖,系从他处募工修造者,臣等亲履被烧堂址,细加查勘,其为地窖,不过隔去潮湿,庋置煤炭,非有他用。而津民未尽目睹,但闻地窖深遂,各幼孩幽闭其中……加以本年四五月间,有拐匪用药迷人之事,适于其时,堂中死人过多,由是浮言大起。”
这一奏折有几个要点:
1、关于教会的谣传很多。不止天津,在湖南、江西、扬州等地,都广有流传;
2、经查,民间传言的洋教士“杀孩坏尸”、“采生配药”,教堂内“有眼盈坛”并无其事(被指为教会装满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其实是腌制的洋葱);
3、英法各国,是世界著名的国家,不会有杀儿童配药这么野蛮的行径;
4、洋教士的育婴堂是慈善事业,每年化很多钱,帮助穷人(当时中国弃婴普遍,特别是女婴);
5、民众对洋教士的误解也是有原因的。比如教堂常年坚闭,与外界沟通不良;
6、“天津教案”的发生,有偶然因素,当时“有拐匪用药迷人之事”,而恰恰育婴堂中又“死人过多”(修女们特别愿意为生病和垂死儿童洗礼,这是育婴堂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凑在一起酿成了巨变。
所以,曾国藩建言:
“惟仰恳皇上明降谕旨,通饬各省,俾知从前檄文揭贴所称教民挖眼剖心、戕害民生之说,尽属虚诬。布告天下,咸命闻之,一以雪洋人之冤,一以解士民之惑。”
曾国藩作为一名剿灭太平军的主要将领,他却能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对天主教作出那样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实属难能可贵。
蹊跷的是,曾、崇二人于21日递上一份汇报案情的报告,其中仔细分析了五条天津士民之所以积疑成愤的原因。“百姓积此五疑,众怒遂不可遏”。曾希望朝廷明降谕旨,将此情形布告天下,雪洋人之冤,释众人之惑。
然而在朝廷对外公开报告时,这五点可疑之处被完全略掉,于是显得曾国藩的奏折通篇都在替洋人说话,曾氏百口难辩。
曾国藩的处理方案简明扼要:公布事实,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失礼赔礼。
《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一公开讨论,舆论哗然,各地激愤的民众根本不相信这一结论,举国上下纷纷指责曾国藩“卖国求荣”,“为洋人献媚”,“谤讥纷纷、举国欲杀”。
太后要你跳火坑,你就要认真地跳。
后记
崇厚本应承担天津教案的主要责任,但因有恭亲王这层保护伞,万事大吉。
中兴名臣曾国藩,因处理“天津教案”而成为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
二千多年的中国官场,权力私相授受,讲的是一个“非我同伙,其心必异”。残酷的权力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通过消灭对手、控制对手、打击对手,清洗异己,以巩固自己地位来达到所谓的“长治久安”。
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是会被权力提防,随时被牺牲,形成一个逆淘汰系统。这也是曾国藩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