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在哪里?看何泽慧的亲友圈就知道了
她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
中国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之一
一生以科学报国,淡泊名利
她就是何泽慧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苏州。
这是个书香世家。父亲何澄籍贯山西灵石,早年曾追随国父孙中山,是老同盟会的成员,据《灵石县志》记载,何家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好74名生员,是名副其实的翰林之家,所以当地亦有“无何不开科”的说法。何澄很爱国,大家都知道苏州有个网师园,世界文化遗产,举世闻名。正是何澄化尽积蓄和精力,购置并精心修葺了网师园。网师园是何家的私宅,正是何泽慧姐妹把网师园献给了公众!
母亲王氏亦是家族煊赫,先祖王鏊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祖母谢长达,更是晚清女权先驱,亲手创办了振华女校并出任校长。“王谢”家族,走出六位中科院院士:除了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之外,还有何泽慧的姐夫葛庭燧、表哥王守武、王守觉、表姐夫陆学善。一个家族一代之内出了六个院士,百年以来,大概绝无仅有。
童年何泽慧(右)与兄弟姐妹
童年的何泽慧、何泽明、何怡贞
何泽慧在振华女校读高中时,因为认识一个表哥研究物理,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32年,何泽慧随同学前往上海考学。临行前,父亲半开玩笑说:“考上大学就去,考不上就当丫鬟。”聪慧过人的何泽慧不但考上了,而且以第一名进入了清华。然而,就在她满怀信心报考物理系时,主任叶企孙教授却劝她回去,“我们物理系不收女学生。”
少女时期的何泽慧
当时考入物理系共28人,其中有8个都是女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人们都会对女孩子说:“读书读那么好做什么?还是老老实实嫁人才是正道。”或许是受了祖母的影响吧,何泽慧牵头8个女生一起“造反”,“凭什么不让我们进物理系?”一群女生联动着去敲叶企孙的门。叶企孙说服不了她们,便说:“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你们必须到达70分以上才能继续读。”这个分数线最终男女平等对待,没想到第二年,全班只剩下12人,第四年,总共只有10人,其中女生三名,何泽慧就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位。
彼时的清华物理系,名师云集,教学质量非常高。除了普通物理是中文教材,其他专业课都是英文,难度可想而知。叶企孙(哈佛博士)讲《热力学》,周培源讲《力学》,吴有训开设《近代物理学》,霍秉权讲授《大气物理学》,用的都是当时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世界名校的授课作风。
在这些物理宗师的指导下,何泽慧毕业论文得到90分高分,与同班同学钱三强并列第一。非但如此,当时任之恭教授《实验室用电流稳压器》,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商品和配件,何泽慧自己上机床、拿锉刀、焊枪,拆卸、装配,无所不能。这些都为她今后的大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清华求学期间,正是“九·一八”之后,日本正一步步蚕食中国。1936年,学校组织赴南京、上海考察,在火车上,亲眼目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粗暴,当时日本人将人造丝堆满座位,却逼迫中国人站在过道里。这激发了何泽慧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她发誓要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这是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毕业照,前排温婉的长辫姑娘,就是22岁的何泽慧,她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最早的女生之一。后排最左边的,是23岁的钱三强,那个时候,他们被同学们称作“金童玉女”。
毕业后,女生的身份,再次成了她找工作的阻力。何泽慧与几位男生一起,前往南京军工署求职,希望以自己的专业报效国家。男生们被留下了,何泽慧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男生学习期满后,就赶赴战场抗击侵略者,至于女生,军工署无法安排。
无奈之时,何泽慧从山西同乡得知,当时主政山西的阎锡山有条规定:凡在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可获得出国留学3年的经费资助。何泽慧马上与山西省取得联系,最终得到了去往德国留学的机会。
出国前,她从在南京军工署工作的同学王大珩那里得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
1937年何泽慧、何怡贞在欧洲
何泽慧来到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找到了这位系主任克兰茨教授。系主任跟她见面,说这个不大可能,因为我们技术物理系是个保密的系,是不可能吸收外国人的,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来学弹道专业。何泽慧据理力争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一番话说得克兰茨教授哑口无言,最终破例招收了何泽慧进入弹道专业学习。这是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第一次收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收女性学生。
虽然在学习期间,很多人对她充满戒备,但她置之不理,专心学习。
1940年,何泽慧以一篇精确测量子弹飞行速度方法的论文获得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原本她壮怀激烈,想回国抗战,却因二战爆发被隔断去路,只能先进柏林西门子公司工作。
在那里,何泽慧偶然见到了拉贝先生,拉贝将他的日记和搜集的日军暴行照片,一一拿给她看。看到祖国同胞受苦,何泽慧看得义愤填膺、泪流满面,也越发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约翰·拉贝
这期间,清华同学曾到德国游玩,分别将近四年,好不容易重聚,何泽慧一直注意的钱三强却没有来。临走时,她只让同学帮忙代问一声好。
彼时,二战炮火连天,德国与外界的交流被禁止。直到1943年,法德恢复通信,何泽慧才抓住机会,给远在巴黎的钱三强写信。可因为是战时,信件要求都极为严苛,不但不能封口,单词数只能有25个。25个字,实在是太短了,除了问一句“你好吗?”回一句“我很好”,就无法承载更多的情谊了。可那时,何泽慧和钱三强,就是靠着一封又一封25字的信,互相嘘寒问暖,慰藉心灵,鼓励斗志,慢慢地萌生出了甜蜜的爱情。
钱三强
经过2年的通信,1945年,32岁的钱三强终于向她表露心迹:“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同你一起回国。”在日夜担心中,他得到何泽慧的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战争结束后,两人毕业分开九年后第一次见面,一年后,两人在巴黎注册结婚。婚礼举行当天,钱三强所在的居里实验室,小居里夫妇还特意参加了婚礼。此后,两人共同开始了科研生涯。
1946年,何泽慧和钱三强,用核乳胶发现了铀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1946年11月22日,何泽慧又独自发现了四分叉径迹。要得到这样重大的发现,意味着夜以继日的实验和观测,因为一般在三百次裂变中,才可能出现一次三分裂。而四分裂现象,更是上万次才出现三次,是概率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例。
随后,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会议上,两人的重大发现被宣布,因其揭示了新的裂变模式,为裂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于是被科学界视为珍宝。别人问起如何做到时,何泽慧淡淡地说:“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些东西,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动脑筋。”
何泽慧与约里奥·居里
因为这一重大成果,钱、何二人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掌声、鲜花从四面八方涌来,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广阔的科学前景,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可就在这时候,夫妇两人做出决定,要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
1948年5月2日,夫妇两人启程,8月回到北平。本来清华想聘请钱三强当物理系教授,但因规定,夫妇不能同校任教,钱三强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
随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所,聘用何泽慧出任研究员,钱三强出任所长。整个研究所只有8人,为了置办仪器,两人常常骑车穿梭于北平的大街小巷,买回各种简单仪器自己组装。但这于何泽慧已是家常便饭,“当初在清华上学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这点小事根本难不倒我的。”
但因为女性身份,何泽慧的事业,再一次受到了限制。
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退,中国急需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来。中央便决定让其他研究所研究员,转移到核武器研究上来。钱三强把彭恒武、王淦昌,与何泽慧推举上去,前两位都顺利进了研制队伍,唯独落下了何泽慧一个人。还是上面考虑女科学家,不如男科学家那么经得住牺牲,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1957年,何泽慧在401图书馆
未能进入研制核心团队,但何泽慧受命组建了另外几个研究室,领导建立了一个专业集中的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了原子弹的点火技术。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间隔短短2年多时间,速度震惊世界。
可如果没有何泽慧,这个奇迹就不会有这么快。因为在研制氢弹时,邓稼先看到一个资料,上面的关键数据似乎不太准确,便让何泽慧带领研究员重做实验。一般而言,这个实验要做两到三年,可何泽慧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白天连着黑夜地得出了精准数据,让氢弹的研制避免了弯路。如此重大的成绩,事后却鲜为人知。何泽慧却从不放在心上:“我不管那么多,也不管什么功勋,我只看做的事情对国家有没有利,只要有利,我就会去做。很多人在这些问题上喜欢争,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争的。”
1962年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三姐妹在北京相聚
尽管夫妇二人做出巨大的贡献,1966年,两人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在全所遭到了批判。但面对蛮横无理的批判声,何泽慧从不违心承认不实的判词,只是无声反抗。当时办公室被抄,她被赶去拔草、扫地、扫厕所,她默默忍受着一切痛苦。
1969年,她获准与钱三强去陕西参加干校劳动。因为身体弱,她在学校里负责敲钟,仍旧像对待科学实验一样,认真负责,分秒不差,敲钟时间之准,竟可以拿来对表。为此她说:“这下你们都得听我的了。”
1970年3月下旬,某天凌晨4、5点左右,何泽慧忽然在天空中,发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朝东北移动。她赶紧回去告诉钱老,两人坚持早起,跟踪观察了3个周,凭借肉眼,利用北斗和仙女座对彗星定位,在台历上记下运动轨迹和计算判断,后经证实,这就是贝内特彗星,虽然比南非天文学家贝内特晚发现3个月,但对方用的是天文望远镜,她却是用一个自己做的三脚架,一个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在如此恶劣环境中,她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色。
内乱期间的全家福
内乱后,原子能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支持下,中国与国际合作,在西藏,建立了世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胶室。尤其她提倡发展高空科学气球系统,为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建立了空间运载手段,这为后来中国进入太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心爱的科研事业,直至90岁高龄,何泽慧依然坚持工作,指导培养研究生,多地参加学术会议。
2000年秋冬,何泽慧院士在“神舟二号”发射场
从读书时代,到科研事业,何泽慧这一生都心系祖国。
学科学是为了抗日,投身科研是为了强国,从小一身正气,坚持男女平等,哪怕是面对万人称颂的叶企孙教授,她也敢因其对女性的轻慢,抱怨对方“老封建”。
她一生低调,从不接受采访,可在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时,她第一个站出来,在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证实自己曾见过拉贝先生,读过《拉贝日记》。
这一生,何泽慧先生不但践行科学,于人格上也是世人的楷模。经她修改的论文不计其数,但她始终质朴无华,从不会为自己署名。
中关村合影
1992年钱三强先生去世以后,何泽慧拒绝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就一直守着他们1955年搬进来的这套老房子,屋里的陈设,也丝毫没有变动。
她工作惯了,喜欢到办公室去。单位要派车,她死活不要,只愿意坐公交,一直坐到92岁。90多岁的大家闺秀、“中国居里夫人”,每天穿着解放鞋,坐公交车去上班,常常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这是中关村再也不会有的人文景观。92岁那年,何泽慧摔坏了脚,痊愈以后,单位坚持派车接送,何泽慧接受了,但要求不坐小轿车,而要坐单位的中巴,一来节约,二来可以和同事聊天。
人家问她为什么这样,她笑笑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该朴素、真实,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敢于讲真话。”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在2009年庆贺何泽慧95岁华诞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何先生那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如此而已。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2011年,何泽慧先生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后记
峰哥有一个爱好,就是观察各个国家老人的面容。俗话说,面由心生。每一位长者的面容都是由经历和修养长期形成.
看何泽慧晚年的容貌,温婉大气,平和从容。
其实从小到大,她一直如此
何澄先生当年就说过,生八个子女,就要把他们送到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去,学好本事为国效力,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言传身教,家风熏陶。简单统计了一下何泽慧的亲戚圈:
外祖父 | 王芾卿 | 内阁侍读学士 |
外祖母 | 谢长达 | 近代著名教育家 |
父亲 | 何澄 | 同盟会成员,实业家 |
舅舅 | 王季烈 | 进士 物理学翻译家 曲学家 |
公公 | 钱玄同 | 思想家 文学家 |
丈夫 | 钱三强 | 院士 科学家 |
大姐 | 何怡贞 | 著名物理学家 |
姐夫 | 葛庭燧 | 院士 物理学家 |
大哥 | 何泽明 | 金属学专家 |
弟弟 | 何泽涌 | 细胞学专家 |
妹妹 | 何泽瑛 | 植物学专家 |
弟弟 | 何泽源 | 资深教授 |
弟弟 | 何泽诚 | 资深教授 |
弟弟 | 何泽庆 | 资深教授 |
表哥 | 王守竞 | 量子力学专家 |
表哥 | 王守融 | 精密机械仪器 |
表哥 | 王守武 | 院士 半导体科技奠基者 |
表哥 | 王守觉 | 院士 半导体专家 |
表姐 | 王淑贞 | 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 |
表姐夫 | 倪葆春 |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创始人 |
表姐 | 王明贞 | 杰出物理学家 |
表姐夫 | 陆学善 | 院士 晶体物理学家 |
女儿 | 钱民协 | 教授 |
儿子 | 钱思进 | 教授 |
满门英才,文化贵族,谨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