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基亚原则
前言
前几天走失一篇,现在补上。
本文谈的是伊斯兰教义规定的一个重要行为准则。
这里谈的是思想,不是好人坏人。
正文
国人大多无神论,有部分人对宗教信仰有莫名的崇敬感,还有不少人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这其实是思想的懒惰或无知。
塔基亚原则Taqiyya,指的是伊斯兰教徒处于弱势或迫于外界压力,可以否认信仰以及打破教规,以维持信仰。《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谁犯此禁令,谁不得真主的保佑,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而假意应酬。(3:28)
他们用计谋,真主也用计谋,真主是最善于用计谋的。(3:54)
真主不为无意的誓言而责备你们(2:225)
既信真主之后,又表示不信者——除非被迫宣称不信、内心却为信仰而坚定者——为不信而心情舒畅者将遭天谴,并受重大的刑罚。(16:106)
塔基亚原则的意思是,只要信徒的目的是为了坚持信仰传播教义,无论是各种发誓或承诺,以及任何违背教义的行为,他都会得到宽恕。
通常来说,宗教有律已性。比如佛教说:因果轮回,多行善事。佛教徒只关心自己的品行,非信徒则随意。
如果伊斯兰教的核心是“律已”,只要求信徒关注和反省自身的言行,那塔基亚原则虽然显得不那么高大上,却无可厚非,不过是为了让教徒在弱势状态中获得生存而已。但相比其它宗教关注“律已”,伊斯兰教义除了律已之外,其主要内容却是“律他”。有数据统计,伊斯兰教义中大约60%以上的内容都是陈述如何对付异教徒,塔基亚原则就因此呈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进攻性。
举二个实例
实例一
这位英国白人穆斯林由于威胁要向一名支持轰炸叙利亚的议员扔炸弹而被捕,将面临6个月监禁惩罚。而此前,他曾在街头举着“我是穆斯林,可我不是恐怖分子。如果你相信我,可以给我一个拥抱吗?”的牌子求路人拥抱。当然,伦敦人热情地给了他很多拥抱。
哪一面更真实?其实都是真实的,根据塔基亚原则,这位信徒真诚地求拥抱,也真诚地威胁他人。
实例二
亚希尔·阿拉法特,巴勒斯坦领导人,在1993年与以色列签订了奥斯陆协议,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十年和平协议签订后,阿拉法特得以回到巴勒斯坦,欧美国家提供大量援助,以色列按照协议帮助他训练警察,给军队和警察提供装备。但是八年后也就是2000年,阿拉法特却突然撕毁协议,发动了奥斯陆战争(号称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巴以重燃战火。
阿拉法特在与以色列签订协议之后,曾经接受过约旦和埃及媒体的采访,记者问阿拉法特:“你怎么能和邪恶的犹太人签订和平协议呢?”阿拉法特回答:“你还记得侯代比亚吗?”
一切尽在不言中。
穆罕默德于610年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传教并不顺利,十年只传了一百多人。深刻思考后,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率众起事,开始了其血与火的扩张之旅。穆罕默德率军进攻麦加,在军事受挫的情形下,628年冲突双方在麦加旁的侯代比亚村签订了10年的和约,但是仅二年后,当穆罕默德完成了军备扩充和部署后,突然进攻麦加,取得了超乎想象的胜利。
能够看出来,政治伊斯兰的塔基亚原则,类似于孙子兵法里面的“兵不厌诈”,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展现出来一种敌对战争状态的欺骗性。追溯原因,在于伊斯兰教创立者本身就是政治领袖和军事首领,而伊斯兰教义的主要内容源于其创始人的言与行,这被称为“圣训”。穆罕默德的话就是伊斯兰的律法,穆罕默德的行为就是穆斯林的榜样。
随着穆罕默德和继任者不断的军事扩张,伊斯兰教也得以不断传播。所以我们看到,有政教合一特征的伊斯兰教,其强烈的扩张性和进攻性从一千四百年前一直延续至今,这在现代宗教中显得非常独特。
塔基亚原则,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政治性,是理解政治伊斯兰的重要突破口。
依据塔基亚原则,伊斯兰信徒在人少的时候,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确实会展现出世俗化、温和的一面,但是随着人口比例的增多,其行为方式会发生急剧变化。下面是教徒人口比例与群体行为模式的统计表
比例 | 行为模式 | 样本 |
0-2% | 我们是和平宗教 要求建清真寺
| 美国 -- 0.6% 加拿大 -- 1.9% |
>2% | 推动清真经济 要求提供宗教食品 要求禁酒 | 丹麦 - 2% 德国 - 3.7% 西班牙 - 4% |
>5% | 推进伊斯兰教法 推动清真经济 设立禁入区 | 菲律宾 - 5% 法国 - 8% |
>10% | 推进伊斯兰教法 要求立法,把“表达对伊斯兰不满”定为非法。 | 肯尼亚 - 10% 印度 - 13.4% 俄罗斯 - 15% 以色列 - 16% |
>20% | 骚乱一触即发 圣战武装四处挑衅 | 埃塞俄比亚 - 32.8% |
>40% | 持续的恐怖袭击 持续的武装内战 | 波斯尼亚 - 40% |
>60% | 以国家之名 推行伊斯兰教法 政治迫害/经济歧视 | 马来西亚 - 60.4% 苏丹 - 70% 卡塔尔 - 77.5% |
>80% | 普遍的暴力 圣战 种族清洗 | 孟加拉国 - 83% 印尼 - 86.1% 埃及 - 90% |
100% | 大家都是穆斯林 理论上是和平的 人间天堂 | 阿富汗 - 100% |
黎巴嫩,原来是中东的富庶之地,贝鲁特被称为小巴黎。自从巴勒斯坦难民大量拥入,加上教义鼓励下超高的生育率,伊斯兰教徒的人口很快占据多数。这个原来中东最富有美丽的国家,马上陷入内战,社会分崩离析,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马来西亚,这个传说中发达的温和宗教国家,法律中直接规定了民族/宗教歧视条款,宪法第153条说要维护马来人及土著的特殊地位。根据社会调查,东南亚的温和穆斯林中有77%支持伊斯兰教法。
车臣共和国,虽然名义上还在俄罗斯联邦,事实上已经是准独立的伊斯兰国,因为非穆斯林都被赶走或被迫迁徙了。
前文我们论述,伊斯兰主义是以宗教外观展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革命教义。看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伊斯兰世界和世俗世界的边界,普遍发生冲突。塔基亚原则,和伊斯兰教义中的经济规则、生育规则、生活规则等,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教,都是为了扩张。
伊斯兰教义中的塔基亚原则,产生了如下后果:
一是道德底线的无限下行。
宗教通常包含劝人向善自律的内容,无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如此。但不同宗教存在差异,核心是道德底线不同。在伊斯兰强烈的政治性、律他性基础上的塔基亚原则,对伊斯兰组织生存和扩张的考虑压倒一切更为高尚和长远的目标,使得信众心理长期处于某种战争状态。为了战胜敌人,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我们一次次看到呼喊着“Allahu Akbar”的信徒们,冲到巴黎《查理周刊》编辑部对记者们大开杀戒,在伦敦地铁引爆炸弹制造平民大量伤亡,甚至开卡车在尼斯、墨尔本闹市区对密集人群横冲直撞,劫持民航客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不断刷新我们对道德底线的认知。
二是行为模式的突变性。
当教徒生活在世俗社会,周围都是卡非勒,也没有宗教群体的压力,为了获得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教徒会将教规抛之脑后,生活变得世俗化。但如果他回到群体中,或随着当地信徒群体的比例增加,甚至发生安全形势的突然变化,他必须籍口塔基亚原则。但口说无凭,教徒需要证明自己。为了自证没有叛教,如果这个自证与自己性命相关,这些平时并不遵守教法的信徒,为了向正宗信徒证明自己不是卡非勒不该被消灭,就必须表现的比正宗信徒更疯狂。所以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平时看起来很世俗很温和的教徒,反而会更积极更具有破坏性。
理解了政治伊斯兰,就能够理解塔基亚原则对教徒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再举个现实的例子,某管理部门的一位司长谈到教规和国法的关系时说:“教规要服从国法,国法要兼顾教规”。前面一句是标准用词,后面一句非常值得玩味:
把教规和国法平行,意味着什么?
国法凭什么兼顾教规?
国法怎么来兼顾教规?
细思极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