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先 原创
大凡乱世,必然英才辈出。反观和平年代,能臣良将乏善可陈。
三国时曹操算是枭雄,亦是战略家。但其能够迅速崛起而成就一番霸业,则归功于其身边的智囊团使然。即便如此,吾观其重要谋士,大多难以善终,或被逼自杀,或被曹操下令除之。
于曹魏阵营中,被曹操杀掉的重量级智囊有很多。
陈宫,跟过他,但后来当了吕布的谋士。据说陈宫嫌他厚黑无度,乃不形容。曹操劝降未果,遂全其名节,尔后,厚葬之。
祢衡,天下狂士,曹羞辱他反遭祢所嘲讽,便使借刀杀人计,派他去了荆州,最后竟死在暴脾气的黄祖匹夫手上。
你说的这两个人,皆才名盖世,而曹操也自诩唯才是举,还终不能为其驰骋,或许你心有纳罕。只是别忘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也就是用用而已,只要只对他一人忠心,甘心加入他的“一人党”组织中,就不管你品德如何如何了,哪怕是华歆这样的小人。
1、逼死荀彧
我们来说他的首席智囊荀彧吧。荀彧同志,不仅有谋才,还是干才,而且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一般曹操在外面打仗,他就在家里管后勤,是个非常出色的后勤部部长,就像刘邦的萧何一样,即管事,也能事。
据说他的谋略比曹操最器重的郭嘉还高了一个档次,不过,也仅仅是个100与95的比例,尤其是内政方面,俩人的差距迅速拉开至100:70。
荀彧还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杜袭、郗虑、华歆、王朗、荀悦、辛毗等大批精英。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谋士,作为栋梁共同支撑起了曹操集团,曹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强大。
可惜,荀彧同志的悲剧,是他不该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就是有政治正确的大汉梦。他的要求也很简单,很纯洁:我就是要光复汉室,你曹操也只有做大汉丞相,这样我才甘心辅佐你。这一点与曹操早期的行动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努力,消灭了大部分的割据势力。曹操说要不是自己,不知道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但到后来,老曹已不甘心只做个丞相了,他要做周文王。事情还要一步步来,于是准备先称魏公,最后称魏王,直到加九锡。
以荀彧的聪明,他一看老曹要称公,下一步就要称王了,于是撂挑子。曹操当然也知道,以荀彧的才能,一旦成了对立面,也够他后半生头疼的了,于是只能比他自尽也罢。
2、巧杀许攸
许攸,也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谋士,他的才华远比演义中的更突出。官渡之战中,许攸弃绍投操,不过后来死的很尴尬。
我个人认为,许攸投操献策,是很见不得阳光的,至少说明这家伙,是个只讲利益交换的掮客。果不其然,许攸投曹
操后,建议曹操作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袁绍仓皇逃跑。袁绍死后,他又献计决漳河水淹冀州城,攻克冀州城,令袁尚兵败逃亡,审配身首异处。冀州城一陷,袁绍基业彻底崩溃。
袁绍连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最终败自己人的手上。说许攸是小人,不算是错。
小人得志便猖狂。他自恃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诸将以许攸如此无礼狂妄,都忿忿不平。过了几天,许攸遇许褚于东城门。又耐不住旧事重提:你们没有我,能这样出入此城门吗?许褚愤怒的驳斥道:我们将士千生万死,身冒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么胆敢这样夸口呢! 许攸不知死活,骂道:你们都是匹夫,没有什么了不起。 许褚大怒,拔剑把许攸杀死。
且看曹操许褚杀许攸的反应——
许褚杀了许攸,提头来见曹操:许攸无礼,我杀之矣。 曹操说:许攸与吾旧交,故相戏耳。 曹操“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
许褚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许攸被许褚砍头,一条性命,等同蝼蚁。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推断出:其实,许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
许攸很狂妄,丞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3、妒杀孔融
孔融也是个杰出的人才,孔子的直系后裔,做个北海太守。大家都知道孔融他小时候便很聪明,那段令人津津乐道的“融4岁能让梨”的典故更是被视为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表率。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而孔融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
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从小便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
197年,袁术称帝,曹操便想公报私仇趁机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说《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推托说,这是上面的意思。
孔融心想,扯你妈的淡!嘴上也不饶人: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如今天下人敬仰您,只因为您聪明仁智,办事公道。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
曹操想想他说得也有道理,就不杀杨彪了,但心里肯定结了个疙瘩。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小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这事,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
看到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及至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说酒可以亡国,由此非禁不可。
孔融又跳出来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怎么可以禁?再说从古以来就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
到后来,孔融还要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对曹操的每一重大决策都要表示反对,这就使曹操不能容忍了。加上孔融和刘备关系非同一般,曹操又正好要用兵荆州。留着这样的人在朝中,如何放心得下?于是曹操便决定在消灭刘备之前,先消灭了孔融。
杀名儒孔融毕竟还得讲点法律程序。因此曹操便任命郗虑去当检察长,查一查孔融有什么问题。郗虑原本与孔融不和,自然心领神会,大喜之下,很快就罗织到孔融的罪证,并让一个叫路粹的人写了举报材料。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字。这便是谋反了,当然该杀,可杀。于是孔融很快就被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也统统受到株连。
然而,曹操杀孔融,用的却不是“谋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据路粹的揭发和后来公布的罪状,孔融有两条“反动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
吃。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布告上恶狠狠地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不但该杀,而且还杀晚了。
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
4、势杀杨修
许多人认为,杨修“身死因才误”,其实不然。
关于曹操杀杨修,《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写的。
汉中战事不利。入夜,夏侯惇请示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见碗中有鸡肋,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他便问杨修,“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曹操夜巡,发现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惊问其故,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杨修说从“鸡肋”之意知道的。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史书中对此事和杨修之死的记载与此不同。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杨修随军到达洛阳,与曹植一起酗酒闹事,又“谤讪”曹彰,以“交构罪”被曹操斩首。
由此可见,杨修并没有因为“鸡肋”之事在汉中被杀。在此后六个月,杨修在洛阳与曹植一起酗酒闹事,因此被杀。
史书中记载的杨修被杀的时间、地点、原因,均与《三国演义》中所写的不同。当时的情况是,曹植与杨修酗酒之后,在洛阳御街策马奔突,从皇宫司马门冲到金门,违反“司马门惟(帝后)车驾出乃开”的禁令。曹操为此非常伤心,对将吏们说:“当初,认为子建(曹植字子建)乃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然而他私自外出,打开司马门至金门,致使老夫不得不另眼看待此子!”因为司马门事件,负责守卫宫门的公车令因渎职罪被杀,说明此事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是以“交构罪”杀死杨修的,根据是“谤讪”曹彰。曹彰是曹操的爱子之一,时常随曹操征战,屡建功勋,被称为“战
神”,封为代理越骑将军,镇守长安,手握重兵。
“交构罪”,即挑拨离间罪,指杨修挑拨曹氏兄弟争斗所犯之罪。曹操以此罪名杀死杨修,是为了警示后人,不要离间曹氏兄弟之间的关系。
应当说,这一罪名,正是杨修被杀的关键所在。
曹植由于自身的弱点,在魏太子的竞争中败北,也给他的同党带来的灾难。
而曹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了确保曹丕继位成功,不发生变乱,决定剪除曹植的羽翼。
杨修智谋高深莫测,众人难以匹敌,令人敬畏,自然首当其冲。曹操担心的是,如果日后他辅助曹植作乱,后患无穷,因此必须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我想,这就是政坛上所讲究的“站队”问题,站错队了,轻则靠边站,重则掉脑袋。
杨修即使不被曹操杀死,曹丕称帝之后也断然不会放过他。
此言有理。何以知之?
魏王曹丕称帝后,对积极支持曹植夺嫡的丁仪、丁廙,诛戮其两家全部男口。杨修与丁仪、丁廙均是曹植的三大智囊,因此,杨修被杀,只不过迟或早的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