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奉先
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村落之史,或不知其几千载焉,尔其毓秀子孙,乃不知其萍末,何以知其本乎?
但毋庸讳言,在中国本土,其浩浩汤汤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不仅为每个村庄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也让每个乡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每个村庄大抵均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或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我们团队从即日起将全面启动的“一村一故事”发掘活动,旨在对各省各县市及其乡镇村名由来、人文地貌、风土人情、家传宗谱或之历史掌故开展进一步挖掘提炼、系统整理工作;对村里的历史名人、当代典型等进行全方位考究。
本团队力求通过“一村一故事”挖掘,发现诸县乡村的真善美,以增强村民自豪感、归属感。
楚国农夫云:夫村之有史,犹国之有史鉴也;列其本源,修其世系,撮其流,纪其实也。
一村一故事,家家有传记,此亦是总编励志走笔之宗要也,或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本平台有志于对村民姓氏之源,穷尽其所有: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复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也!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知万殊原于一本!
敬告读者:
《一村一故事》注定是一本故事化文学化历史化的典藏读物。我们将在在投稿者原创基础上,加以理性修改和编辑,力求最大限度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果实,使故事更精美,传说更充实,语言更生动。在这套丛书中,总编将选取上至远古传说时代、下至民国期间的中国乡村历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资料,予以专业而底定。
坦率说,无论从学理上对中国五千年村落文明有如何多样化的解释,但从存在的载体、从文明演化根源看,负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生产方式依旧是农耕经济,而农耕经济的载体不在城市,依旧存乎于乡村。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历次更朝换代中,作为皇权中心的城市,虽然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但中华民族血脉的繁衍,并没有因城市的毁灭而中断。只要乡村在,中华文明就会一次又一次劫后重生。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明是属于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
与此相对应,2500年前,诞生于地中海,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另一种形态的文明。由于工商业经济最需要的载体是城市,由此决定了西方文明之根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所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鼎盛、衰微与消失,总是与城市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近代以来西方走向文明复兴之路,也是从地中海城市的繁荣导致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与此对应而言,中国的一村一故事,便任重道远了!办好这项浩大的工程,我们团队成员自当专业精湛、语言驾驭能力出众、文史底蕴深厚,方不负众望,如此苦心孤诣,或是一件功在千秋泽被后世的大史记矣!
《洛阳伽蓝记》,偶然看到底下这一段:
"刘白堕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劫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畏白堕春醪。”
笔者读了这几句话,想出许多感慨来。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不如在这个流年流月的日子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
即:理性同才华变做乡村的唯一的主题!
我们必须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人类乡村文明的嬗变。中国的城镇化,必须给负载中华文明的乡村足够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记得住乡愁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要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世界城市化构成时空坐标中,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毛泽东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中国高歌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诚可惜,原本最值得我们自信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具多样化、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文化,只是近来仍难引起众多文化人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分工化生产方式建设成的现代城市是千篇一律的,而中国古代乡村文明,却在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
从自然来看,在中国丘陵地带乡村是诗意乡村,山地是桃源乡村,平原是田园乡村,高原是天堂乡村。从历史看,有神话乡村、远古乡村、历史名人乡村。从功能看,有茶乡、花乡、陶瓷之乡、刺綉之乡、武术之乡、耕读之乡等等,数不胜数。
中国乡村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遗产。
我们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繁荣与发展,是源于扎根中国大地的乡村不断为城市提供营养。是乡村的承包制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程,为城市改革形成了示范效应;是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主体!
因之,我们不能忘记,进入21世纪以来,是因为中国农村和农民,从来没有停下创新和追赶时代的脚步,才孕育了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如今,我们打造这一平台,便是希望点滴记载与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以使百世以后的子孙源清流洁,饮水思源。
笔者才疏学浅,不善巧叙,谨凭感恩回报之心,积一腔热血激情,知难而进,竭尽编辑之责,尽最大努力抢救中国乡村文化遗产!
我等只有尽心敬业,倾尽全力,诚惶执事,未敢有丝毫懈怠。
我们竭诚为读者朋友们服务,天道酬勤,精益求精。
敬以此文,是为序。
(图:当年的楚国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