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辉县竟有两千多年前的古长城!
本论坛点滴传承新乡历史文化
(点击上图,直通真相)
文字:共城文化研究会
图片:网络
整理:辉县部落
在辉县市、林州市与卫辉市的交界处,有一段蜿蜒起伏30公里古长城,这就是战国时期的赵魏长城遗址。
现在的长城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2000多年的风霜雨雪,摧垮了它的完整,剥蚀了它的坚固。
长城的修筑,得益于水利堤防建筑水平的提高。为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战国七雄的当政者纷纷运用建筑堤防技术,一边将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一边在边境上修筑新的长城。
赵国长城有二:一是赵魏长城,即本文所说长城;二是赵燕长城,赵燕长城约在公元前306年修筑,东起今河北宜化境内,经过今山西北部,西北折人阴山,至今内蒙马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650公里。
赵魏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筑的?修筑的具体起因又是什么呢?《史记·赵世家》中说:“(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肃侯是赵国君王,是赵成侯的儿子。赵成侯在世时,曾不断用兵打仗,以图扩大自己的疆域,但取胜的不多。成侯死后,儿子肃侯即位,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赵肃侯出兵围攻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
赵肃侯的爷爷曾“拔魏黄城”,但不久就退还给魏国,赵肃侯执政后,再次想打黄城的主意,并且把心动化为了行动。
赵肃侯想占领黄城,但吃了败仗。失败后,赵肃侯害怕魏国报复他。于是,便想办法采取防御措施,开始修筑长城。
赵国的都城是邯郸,西面有黄河,南面有漳河,与魏国为界,东面有清河,与齐国为界,北面有易水,与燕国为界。赵肃侯此时修长城,主要目的是防御魏国,应该从南面的漳水附近开始修起,据此,杨宽著《战国史》上说:“公元前333年所筑长城,是由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连接扩建而成的,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县南。”
但是,赵魏长城并不仅仅是上述的一段,而是另有所延。清人王士俊等人纂修的《河南通志》和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林县志·古迹》中说,在今河南林州市区西边5公里处,有一道堤防叫作秦王堤,南边通向今河南沁阳,北边到今河北武安县,古人说这是秦国与赵国的分界堤。清道光《辉县志·关隘》中说:“鹿岭口、在侯兆川东北隅,山上有墙,墙东为林县界。”这里边说的墙,应是赵魏长城的一段。
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与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它的实际路线是从今河北省武安县起,向东南到达河北省磁县西南,并从这里分成了两道:一道折向东北,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县南;一道折向西南,向今林州市延伸过来。如今,林州市市区西北15公里的西丰村东,存留有一段长约100米、基宽4米、残高1米~2米的古长城,向南、向北都有延伸。林州市西高家庄东至河间乡西20余公里的堤岭村之间存留10余公里,基宽8米~11米,残高1米~2米的古长城。而后,古长城从林州市直向辉县市而来,到达林州市与辉县市交界的鹿岭村西北山坡上,又一直沿着鹿岭村与南村镇司寨村东山上的峰岭蜿蜒行走,绵亘20余公里。鹿岭村的一段即清道光《辉县志》上说的墙,当地群众皆称其为边疆岭。
从林州市沿伸过来到辉县境内司寨东山上的赵魏长城,南北走向,穿山岭,跨河谷,盘旋游卧于群峦峻岭之上。虽经2200余年的沧桑变化,但仍有一部分至今清晰可辨。位于辉县市的一段,长约30公里,基宽2米~3米,高1米~2米,全用青石垒成。
关于赵魏长城,目前还有一种说法,这段长城为韩魏长城。
2003年1月,《平顶山晚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大意说,平顶山市区北部擂鼓台山上有处叫分境岭的古代遗迹,南北长约15公里,残基宽2.6米~2.7米,局部残高2米,外用条石、块石干垒,内填有乱石,当地人不知为何物。经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当地知名中原文化专家潘民中副教授等人实地踏访,初步判定分境岭可能是战国韩魏边界长城。
经有关人员实地调查后发现,分境岭不仅限于平顶山市最初发现的15公里,它北人汝河平原,继续延伸进人颍河流域,南跨平顶山市湛河谷地,进人沙河平原,与位于禹州和新密、登封接界的长城和边墙,荥阳市境内的武岭和鸿沟,卫辉市、辉县市、林州市境内的边墙岭是一个整体。
从战国时期的地图看,当时有一段时间,韩魏的国土在这一带有交错,大致位置的最北端就在所说的赵魏长城一带。
对于这一观点,中新社2006年5月10日的报道,给出了结论:“史学界专家们认为,这是一条建于春秋战国之交的韩魏边界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它建于战国初期,在公元前453年到408年。南起淮河支流沙河,北到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之滨,地跨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安阳5市,长达300多公里,均宽2.65米。地经当时韩国(战国时期的韩国)上党和南阳地东界,魏国东部河内地和河南地西境。”
究竟是赵魏长城,还是韩魏长城,需要真正的专家尽快拿出准确的结论。社会发展的速度,留下的时间并不宽裕。等到古长城弥漫的“硝烟”散尽,以讹传讹恐怕就永远只能以讹传讹了。
史上千年没改地名的城市,有没有你的家乡?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要说朝代名字了,就连各个城市的地名也是经常变动。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了,北京以前的称呼就有燕京、大都、北平等等称呼;而西安在古代也被称做长安。要说古代改地名最频繁和搞笑的就是王莽了,他一登基后就把全国一大半地名都改,改得很奇葩。
然而,也有一些比较例外的城市,历经千年而没有被改名的。下面我将列举几个千年未改,古色古香的城市地名。也欢迎读者补充。
咸阳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相信这座城市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当年大秦帝国的首都。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后,曾经火烧秦朝宫殿和阿房宫,据说大火足足烧了好几个月。咸阳历经千年,仍未改名。
邯郸
邯郸,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连邢台、南毗安阳,素称河北省的南大门。早在8000年以前,邯郸这里就诞生了新石器初期的磁山文化。在战国时期,邯郸成为赵国的都城,不仅成为战国大型战争邯郸之战的发生地点,也诞生了著名的成语——邯郸学步。
舞阳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属漯河市辖县。这座城市因位于舞水之北而得名。自商朝开始,这座城市就没改过没,也是难得。
成都
四川省的省会,根据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的建城历史要早于春秋战国,甚至追溯到3000年以前。换而言之,成都的地名也保持了三千年不变。
对于成都地名的由来,取自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在春秋时期,蜀语中“成都”的发音和“蜀都”发音是一样的。
即墨
即墨市,目前是山东的一个县级市。在春秋时期,即墨是齐国经济、政治比较发达的城市。战国时期,乐毅率六国军队伐齐,一口气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唯独没有打下即墨、莒这两座城池。即墨由此名扬历史,至今未曾改过。
南昌
南昌,目前江西省会。南昌在汉初建成,名字取自“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最让人熟悉的应该是初唐四杰王勃写的那首《滕王阁序》了,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其中的豫章故郡指的就是南昌。虽然历史上有过多次改名,但现在仍然叫回原来的名字,实属不易。
洛阳
洛阳,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想不知道这个城市都难。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很多大一统王朝的首都。虽然历史上有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称呼。但洛阳这个名字也是一直有叫的。洛阳在古代一直还算大都市,现在已沦为中等城市。
各位读者,上面有没有你们的家乡呢?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虽然现在的一些城市名称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古人起的时候引经据典。但小编觉得城市名称也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