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屯镇七旬老人41年守护无名烈士墓:只要我能动,我就一直守下去!
宋树茂老人在烈士陵园
作者:李奉先
此文之初衷
秋雨瑟瑟如梦过往,今日淅淅沥沥大雨,模糊了我车前窗的玻璃。
此刻,疲惫的心灵,独自聆听自己身体的不安与躁动;流年不过尔尔,雨阶前又湿了谁的眼眸?
我把车子停留在在路边,孤零地俯下身子检看跑了气的前轮胎,始发现坠落在苍茫的雨里的我,原来是如此的卑微!
西元十月,只是简单地读去,便没了秋的气息。一个人的桑巴舞,又在耳际想起,我打开音响,任一只秋蝉爬过我的窗边,车门外的一角处幽幽地正开着一丛明黄色的花儿。
何曾想一只只秋蝉,是穿越了千万黑暗,才到达了这个明丽的季节。每当想到这些,心中总是莫名的阵痛。
多少蛰伏于苦难的人,大约便能够有所安慰与鼓舞,相信希望的存在,收起悲哀,去守望破土的明亮。秋冬之交,因为生命,因为许多爱,与懂得爱的眼神,而分外深情。
酷爱古书的我,俄然看懂神交古人的楚国农夫,危端详于云霓间,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于是,微冷的天气,也有凄凉凉境地,全无食欲的冷雨中,似能唇齿生寒。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也许,秋季,是适合于无名英雄的,属于那位行走于民间的平民皇帝,因为只有他和他的普罗读者们,会把目光关注于异常低调的无名英雄。
想一个老人,他的名字叫宋树茂,六年前的今天,省日报曾报道他35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西屯村无名英雄纪念碑。
这些黑白文字,曾声震一时,如今仿佛没有了记忆,在文字里,他的从前恍若被抛掷一空,全然成为了别人的故事,竟如此陌生。
我也曾选择遗忘甚至擅自臆造出那些单纯的过往。过于美的,过于悲伤的,或者,过于矫情。
就这样我在平静中淡忘老人的荣光。此刻看到各大媒体均高调地纪念知名的英雄纪念碑,我突然又想起了他!但不知老人家身体安好,我只是从徒弟那里了解到他依旧守护着那片热土!
我所知道的,依旧是当年的场景,无一例外清明节热闹一阵后,很快门可罗雀;村陵园里种着那片核桃林,以及不曾孤独的杨树,在这个深秋的季节,想必落叶行将缤纷。
这里,有一段悲壮的红色记忆,四百多名无名英雄长眠于斯!
1947年3月下旬,为策应陕甘、山东两个战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发起了豫北战役。先后攻克了濮阳、封丘、延津、原武、阳武五个县城和多处敌军据点。3月29日,我军获悉,当时国民党驻守豫北军事重镇汲县城(今卫辉)的三十二师,有一部分官兵在我军内线人员的策动下准备起义,与我军里应外合。
4月1日晚上,刘邓大军第二、三、四集团将汲县包围并发起猛烈攻击。然而,由于我军内线工作被敌军发觉,起义没有成功。
“我当时11岁,听村里大人们说,那一仗打得太惨烈了,镇国塔南边尸体堆成了小山,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向前冲。有的战士中枪了,倒在地上还向前爬,死时还睁着眼拿枪指着前方。”村民宋树茂回忆。
“据说,这一仗牺牲的烈士有400多人,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园是最大的一处烈士墓群。如果不是宋大爷一直守护着这片地方,这些烈士的坟冢可能早就没有了。”当地有声望的老人亦如此描述。
41年的守护,这里就是烈士们的家
老人与这座陵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76年,时任村副大队长的他被安排去办万头猪场,那年他40岁。
猪场在烈士墓群的西侧。“当时墓地草长得比墓堆儿还高,三十年的风吹雨淋使英雄坟头都变成了小黄土堆儿,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墓群东侧,有一个砖窑场。眼看着砖窑场取土挖到了烈士坟头。“人家跟咱非亲非故,为了解放卫辉把命都搭在这儿,死了咋能连个安身的休息地儿都没有?!”
老人带领养猪场的七八个村民,用黄土和着麦秸秆为烈士墓群砌了一道一尺六厚、两米高的土墙。别人歇息的时候,他就去陵园拔草,挨个为烈士的坟冢培土。还在墓地空地上种了三十棵核桃树。
在他看来,既然他出手保护烈士陵墓,照顾这四亩一分地自然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年有大河报记者问他,35年来,为啥天天都要到陵园照看?
“咱们现在过得多好,多幸福,这都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宋树茂激动地说。
“俺家姊妹七个,我是老二,旧社会穷得很,整天吃不饱饭。”宋树茂告诉记者,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延津县一中。当时在农村,像他这样的高中生极为稀少。
1966年,生产大队请他去当小队长兼会计。“俺小队最穷,在全县排100名以后,人均一年才分49斤小麦。我到那儿啥也不说,带头干活儿,第二年我们分到了150斤小麦,第三年就涨到了200多斤,第四年300斤。到了第七年,我们队有8匹骡子、5头驴、两匹马、30头牛、3辆大马车和一辆拖拉机,全县排名前十!”回忆当年,宋树茂的眼睛闪着光亮。
1995年,由延津县民政部门拨款,修缮了西屯烈士陵园。周围的土墙换上了砖墙,将原来的木栅栏换成了铁门。还专门为宋树茂盖了一座平房,供他看护陵园使用。
2006年该县民政所把土围墙刷上水泥,并涂成白色,又把102座烈士墓砌成水泥的,立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篆刻碑文,宋树茂在围墙四周种上了杨树。
每天,他依旧是习惯性地来陵园转转。他说:“一天不来心里就缺点啥。只要我能动弹,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
老人不是肖申克,不需要救赎,他只为的是一种道义与良知!
此刻我很后悔没有去与那些默默无闻的良知者,炽热地爱一场,最后也没能彻底地顿悟"人间正道是沧桑"。
断想
那些年,走过的路,看过的史料,有时清晰,有时模糊。而清晰的画面常常会被眼泪模糊。
譬如大明长城袁崇焕,被崇祯下令磔刑3481刀,众人不明真相,纷纷吃其肉吸其髓!
袁大将军的门生故吏,明知其师蒙冤不白,竟无人敢直言陈雪!唯有一位无名的佘家义士,于风雨交加中悲愤地扛起主人残存的骨骸,埋葬于自家的厅堂!佘家这位老仆,临终时嘱托众子女,要他们世代守护将军的冢落!
这一守,竟接近5个世纪!!
我突然又想起那个勇敢的狱卒---倪完!南宋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屈死于风波亭,唯有他义无反顾地抢得了元帅的尸首,安葬于隐秘之处.....
这些可歌可泣的默默无闻者,让我肃然起敬!如果有泪水,让我独自哭。让世界安静下来,只留下呜咽的风,流浪在无人的旷野。
很多时候,我也看到疲惫的自己。看到自己端坐于书桌前,在莫测的未来面前茫然无措。
很多时候,我想离开自己。我说,忘记时间吧,然后忘记曾经沉沦的自己。
临笔至此,我剥开历史的真相。细细品尝着那些可爱的无名英雄被人遗忘的滋味。还有多少时间,还有多少力气,容许我享用他们的追忆?
一切未可知的长度,一切未可知的后来。这不该是一件感伤的事。
也许此时我也像苍穹中的那些追赶着时光的星,缅怀着旧的光影,寻找着关于自己青春的点点滴滴;也许也像现在岔口的路人,不知道是向有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站在原地,止步不前。回首望望来时的路,却也已模糊不清。
夜已阑,如长江黄河般奔涌的思绪也已该收束了。
风雨中奔忙;我若安好, 亦是晴天!
扫一扫关注公众平台
总编辑楚国农夫
李奉先,原名李德军,中共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延津县作协副主席,凤凰网文史栏目编辑,凤凰卫视特约撰稿人,《联合早报》主笔之一。
以散文杂文见长,工于国学文言典籍,音乐/书法爱好者,科班:先秦文学;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学者,诗人,凤凰网军事评论员。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