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史上十大铁血硬汉!认识一半算你厉害!
1、文天祥
笔者最为叹者三焉!文山公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
而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有日本奉其为士大夫之首模,奉先特为之仰止!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此天之祥,乃赵宋之瑞也。而今人之冷暖自知,实为心酸哉!
余年少时于其诗了然于胸,斯文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2、陆秀夫
在736年前的今天,1279年3月19日 (农历二月初六),陆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国南宋灭亡。为什么陆秀夫亲手淹死皇帝却被称作民族英雄呢?
南宋末年,气息奄奄,命悬游丝,打个喷嚏就可能呜呼哀哉。然而,这“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艰时局,却英雄辈出,他们共扶河山,同撑危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剧,千年之后,仍令人不禁一睹三叹焉。
文天祥的光焰太炫目了,以致历史歌咏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誓言时,湮没了同样光彩照人的陆秀夫、张世杰。
陆秀夫的英雄之处,在于他“舍生弃辱”——个人的耻辱,“末代皇帝”的耻辱,一个王朝的耻辱,甚至一个民族的耻辱,毅然背上宋末的小皇帝赵昺蹈海而死。这是千古第一悲剧,陆秀夫上演了主角。
1259年的金榜,足以让300年的宋王朝刮目相看,让3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刮目相看。因为这一榜诞生了宋末两位足以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
厓山保卫战,是宋元的最后一战,从此宋元无战事。这次海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悲怆的战役,赵宋王朝最后灭亡。
夜幕下突围而出的张世杰听说陆秀夫缚帝殉难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他步履沉重地登上舵楼,俯视残损舰船,焚香告天说:“我张世杰为宋室江山,亦鞠躬尽瘁死。一君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事已至此,天意吗?天意啊。”说完,纵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位忠魂。
3、金圣叹
大师金圣叹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大师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大师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大师。
但没想到大师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这也是大师最后一句被记录下来的话。
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
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4、夏完淳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
这时候,在松江(在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是夏允彝和陈子龙。夏允彝有个年才十五岁的儿子叫夏完淳,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也参加了抗清斗争。
不久,清军围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清兵包围,到乡下隐蔽起来。清兵到处搜捕,还想引诱夏允彝出来自首。夏允彝不愿落在清兵手里,投到河塘里自杀。他留下遗嘱,要夏完淳继承他的抗清遗志。
父亲的牺牲引起夏完淳万分悲痛,也激起他对清朝的仇恨。他和陈子龙秘密回到松江,准备再组织起义军。这时候,他们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一支由吴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把家产全变卖了,捐献给义军做军饷,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他还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封给夏完淳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衔。
过了一年,陈子龙又秘密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这次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被杀害,陈子龙也被清军逮捕。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跳河自杀。
夏完淳正在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
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他给他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
夏完淳十四岁从父参加抗清活动。十六岁被俘虏后,洪承畴审问:“你一个小孩能有啥见识,肯定是被叛贼哄骗了。如果归顺大清,我保你做官。”
夏完淳笑道:“你别骗我!洪先生早已为大明捐躯,你这个满清小丑,穿着虏服虏帽,怎配冒充洪先生,真是狗贼!”说得洪承畴无地自容!数月后,夏完淳被清军处斩。
5、南霁云
安史之乱,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冲出叛军围困,向临淮守将贺兰借兵。贺兰不愿出兵却又想留他效力,便设宴款待。
南霁云知道对方不肯出兵,说道:“城里被困百姓好几天没饭吃了,我怎么忍心在这吃独食?”拔刀砍断自己的手指,对贺兰说:“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愤怒离去。
当年十月,南霁云城破被虏。叛军劝他投降,南禀禀正气的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昂首挺胸英勇就义。
6、阎应元
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赵翼是一个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对阎应元的画像时却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他把阎应元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诸多忠臣义士、叛官降将进行对比,发出了“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的感慨。
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万普通农民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汉奸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后世将其与陈明遇、冯厚敦合称为抗清三公。顺治二年,江阴降清后颁布剃发令。江阴城掀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反抗。阎应元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7、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绰号“石敢当”。领兵被困大渡河,为保军士性命,投降清军。后与部下被清军处以凌迟。行刑时,部下痛处难忍而不断惨呼。石达开斥之:“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寂无声。
翼王石达开,客家好男儿,凌迟数千刀,未曾发一言。反清英雄,铁血真男人!
延津处有与此同等伟丈夫陈玉成之墓,暂且不表,笔者公众号lfx1215ifeng草创两篇!
8、徐锡麟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失败被捕后,审讯者要他写供词。他提笔疾书,满纸都是“杀尽贪官”、“推翻清廷”、“恢复中华”等内容。审讯完后要给他拍照片。徐锡麟不满地说:“脸上没有笑容,怎么留给后代?再拍一张。”
当晚,徐锡麟被施以酷刑,恩铭亲兵将其挖心剖肝后烹酒炒食,极为惨烈。"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9、崇祯
当一群敌人围攻你家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说实话,在梦中我做过无数次翻越楼顶、遁入地道的事。但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他为什么不逃跑?他自缢时,吴三桂的勤王铁骑已快到达唐山丰润。
(电影《绣春刀》中由叶项明饰演的崇祯皇帝)
1644年3月19日(农历)凌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景山)自尽,陪伴他赴死的只有一名太监王承恩。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3月17日才开始攻城,在这不到48小时内,发生了什么?使得大明帝都拱手相让?有着精锐三大营、有着关宁铁骑的大明帝国在不到48小时内覆灭?是什么让大明皇帝选择了上吊?
作为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死前48小时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逃?
我们先来纵向比较下中国几位都城被围的皇帝。北宋徽钦二帝在汴京被攻破后当了俘虏,是有前次勤王军成功击退金军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会灭国;明景泰帝在于谦帮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建文帝国破身死(失踪),也是指望各地勤王军到来,未曾想过敌军能成功。
横向比较,斯大林、希特勒在兵临国都时也是不逃的。不逃首先是考虑能坚守待援,其次是顾虑被俘虏。元首非常担心被俘后受辱,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被处死后的惨状后,狠下了心自杀,而且叮嘱销毁尸体就是这个理。
但是,这最后48小时内崇祯帝就没想过点别的?
事实上,崇祯也是想战略转移的。变民军抵达北京之前,他就和大臣商量,当今之事且当如何?匪夷所思的是,从宰相到部长,没有一个人正面回答他。绕来绕去都是“皇上圣明,一切由您决断”。崇祯也给逼急了:“不管我说啥,你倒是给个建议啊!”大臣们铁了心封嘴,长达一个时辰就是不张口。
高蹈于晚明的士风,我们可以在方孝孺身上看到基因。为了他一个人的名节,他在朱棣“不写即灭九族”的试探威胁中,赌气“灭我十族又何妨”,真的把873人陷进去了;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元帅率20余万德军投降,损失的是名节,保留的是20万将士生命。
一个有意思的心理问题,崇祯帝死前想到了谁?
我想,崇祯皇帝也许会想起三个人:袁崇焕,朱由校,魏忠贤,皇帝的命运或许从他们仨中间能够找到答案。
300多年后,翻开历史尘封档案,我看到了运作这篇判决书的两个人,一个叫作温体仁,浙江吴兴人,毛文龙的同乡,立志要为毛报仇,时任内阁总理(首辅);一个叫作梁廷栋,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与袁是同学(同年),但袁做过他的上司,得罪过他。原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以此性格,临死时,崇祯也一定不会认为他杀错了袁崇焕!
天纵英才!登基时自然不把那个天才的木匠哥哥放在眼里。死前,崇祯遗诏是无面目再面对列祖列宗,自然是愧对传位的哥哥。
1644年3月19日凌晨,崇祯自尽,再次回到了276年前朱元璋立国的原点。信任与不识抬举,这套私人情感用词,始终与明代国事相伴,并被崇祯作为帝国最后的陈词:“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亡国之君让人目瞪口呆,对泛东北亚近现代史影响最长的正是崇祯皇帝。所有皇帝年号使用最长的是“崇祯“,崇祯死后,他的年号依然在朝鲜李朝沿用,中朝前后一共使用了265年!当年的朝鲜,即便归入满清的藩属也不认夷狄为正统,李朝心怀中华,在本国一直用崇祯年号;就连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舆论也一直盛传他是崇祯皇帝转世。
10、杨业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总编辑楚国农夫
李奉先,原名李德军,中共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延津县作协副主席,凤凰网文史栏目编辑,凤凰卫视特约撰稿人,《联合早报》主笔之一。
以散文杂文见长,工于国学文言典籍,音乐/书法爱好者,科班:先秦文学;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学者,诗人,凤凰网军事评论员。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