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人大副委员长与柴静激烈交锋:中国人是不是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61gsq1s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新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那就是“丁仲礼”。
你可能都没想到,他还是一位网红!现在,有一段精彩视频流出,让人拍案叫绝!请立即点击下面视频,见证这位新科副委员长的学者风范!
当我们在漫天雾霾里痛苦不堪的苟且愤慨时,这位中科院院士从他的专业视角,一语道破问题的实质所在…
首先表明态度:
从丁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正是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学者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向他们致敬!
这个采访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柴与丁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其原谅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
丁院士作为研究古地质的泰斗,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以亿年计,同时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也使其相对于普通人更加的理性而富有远见。
这造成了丁院士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站的更高,看的更透彻。他让我们明白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历史等一系列问题。
而柴静在这个采访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普通人针对环境问题所发出的的诘难。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历,妄下论断。
从立场上就与丁院士相悖,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的面部表情多次表现出惊讶和对对方的不认同。
首先针对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柴静犯下了几个普通人都会犯但是却难以察觉到的错误:
一、首先柴是站在自己预设的立场上来看待环境问题。
这是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她所代表的是生活在北上广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丰厚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所以不满足于现在浑浊的空气,想要追求更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都市白领的声音。
但是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同样是获得干净的空气。每个人甚至每个群体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他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少开几次车,少抽几根烟,甚至是随手关一下电源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但
是作为河北省的中小钢铁厂及工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工厂的倒闭和工作的丢失。
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如果你让他为了改善环境停止焚烧乔木而改用天燃气或者无烟煤的话,他们面对的很可能是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收入中额外的支出一大笔钱。
这些钱原本可以为家人添置几件衣服,也可以为孩子多买几本课本。
但以柴静为代表的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想当然的把自己的诉求当成了全中国人民的诉求,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每天发出声音。
但是如果你现在去农村或者去非洲采访一下当地人民是愿意要温饱的生活还是要蓝天白云,恐怕我们又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
但是,他们不会上网,他们没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也扮演了柴在中国类似的角色,他们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红利,物质经济都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全世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对他们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需要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吃饱穿暖。他们连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你却要求他为了全人类放弃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的一种剥夺。
二、柴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她潜意识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正如丁院士在视频中所反驳的一样,科学家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科学是以事实判断为依据的,我掌握了事实,那我便是主流,无关名气人数。
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屡次按照西方塑造的价值观和逻辑来对丁院士进行责问。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我才不管亚非拉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看不了病。我们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你们不行,你们不可以和我们一样消耗大量资源,这样地球温度会上升,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借用评论中的一段话:“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柴静是100%占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去质问丁仲礼,逼的丁仲礼回应柴静 :中国人是人不是人?”
“柴静质问丁仲礼指责IPCC,丁仲礼回应为什么不能指责,柴静:我看到你的措辞是很激烈的,有这个必要吗?
“柴静提出科学家不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为人类共同利益。
丁仲礼回答精彩: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落实,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
柴指责丁仲礼,就差把话挑明:丁仲礼是五毛。
三、柴人为地将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割裂开。
她不自觉地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全人类过的更好,却不知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就业。
这就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以后,我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需求。
但是柴将这个需求割裂开,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当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要求他们按照西方的标准全盘接受。
这也造成了在视频中丁院士反问:“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这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无论我们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来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认同更好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更高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处在更低生活层次的人们。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矛盾与冲突。当然,最后往往是制定标准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群体获得了胜利。但是胜利者不一定是正义的!
四、作为一个记者,在这次的采访中,个人认为柴没能够做到一个记者该有的客观和公正。
过多的代入了个人主观的判断。采访中不断地表现出对丁院士观点的不认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多误导性的词语,有一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还诱迫被採访人用自己的嘴说出他们的既定观点的感觉。
视屏中多处表现出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屑。就这个视频来看,我个人认为柴静有悖与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
以上几点主要是针对柴静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绝大多数的网民和公知们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也仅仅甚至还不到柴静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他们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他们也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需求当做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为此而洋洋得意。对于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无所顾忌的谩骂和攻讦,仿佛和主流不同的都是异类。
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话:科学家没有主流,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感谢丁院士,也感谢柴静让雾霾和环境问题引起的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让更多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可以碰撞出文明的火花!
写至此,笔者深深的感觉到一个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现代科技工作者比那些情绪化的人文学者更有能力参与现代决策!
总编辑:楚国农夫
微信号:nrawbz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