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镜事屋 · 解密顶级大师电影镜头

路过凝结 LycheeLi荔枝荔 2022-04-25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镜事屋系列为字节社获授权转载,原作路过凝结,本文有改动。
本文共约  4200 字,阅读时间: 8 分钟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玄学,只有光学设计师的精妙考量。——沃兹基 · 硕德

人气极高、素质顶尖、价格昂贵、“玄学”风味浓厚……集这些特性于一身的 ARRI Master Prime 50mm T/1.3 无疑是电影镜头的顶级作品之一。




2005 年,Zeiss 宣布了新的 Super 35mm 画幅专用高端大光孔球面电影镜头的开发计划,是为 Master Prime 系列,共有 12 支定焦镜头,焦段覆盖从 12mm 到 150mm ,至今在顶级电影镜头序列中仍然罕有匹敌,比它广的不过 Panavision Primo L10.5mm T/1.9 、Ultra Prime 8mm T/2.8 和 10mm T/2.1 这几支;比它长的,可能也就 Ultra Prime 和 S4i。
设计师班子主要是 3 人:
Jurgen Noffke(下图),Master Prime 和 Ultra Prime 的主光学设计师,年轻时供职于东德蔡司,设计涵盖红外成像镜头、电影镜头等多个领域,2012 年因主导了 Master Prime 系列镜头的设计而与镜筒设计师 Uwe Weber 共获奥斯卡科学与技术奖,但在领奖前就已去世。


Juergen Klein ,参与了 Master Prime 的设计工作,还参与了蔡司 CVD 镀膜设备的优化设计,并在富士 Touit 60mm 微距镜头的专利中成功摸鱼。
Dietmar Gaengler ,陪着 Noffke 一起设计 Ultra Prime 和 Master Prime 的设计师,同时也设计了某些诺基亚的手机镜头(真的不只是贴牌),同时他也是 Digi Prime 系列镜头的设计师。
镜筒设计担当 Uwe Weber 博士(下图),他和 Jurgen Noffke 博士分享了 2012 年的奥斯卡科学技术奖,目前是蔡司民用摄影镜头与电影镜头最重要的镜筒机械结构设计师,最近的 Supreme Prime 镜筒也是他做的,人长得有点像 G 胖。


Weber 博士身后的屏幕应该是 Master Prime 100mm T/1.3

切正题。

众所周知,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 Master Prime。



Master Prime 为电影镜头竖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它同时具有:
  • 极高的分辨率,

  • 极低的色散,

  • 柔和均匀的散景,

  • 极低的呼吸效应,

  • 稳定一致的色彩平衡,

  • 覆盖极广的焦段,

  • 全系列高度一致的尺寸和重心匹配,

  • 准确的刻度标尺,

  • 精确的后焦调节,


这一切都令 Master Prime 成为电影镜头演进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产品
不仅成功接棒原有的大光孔 Super Speed T/1.3 系列电影镜头,更巩固了 Ultra Prime 以来 Zeiss 电影镜头的口碑。
正如蔡司设计师 Dodoc 回顾时说:

The advantage of these lenses is that the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to give the best optical performance, compactness and weight again and again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optical performance at F NO 1.2 is remarkable for all these lenses.


Toward the global optimum in zoom lens design,2012 SPIE


为了同时实现极佳的光学性能、紧凑性以及重量控制,这些镜头的结构被反复优化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最终这个结构成就了这些镜头的优势。这些镜头在 f/1.2 光圈下的表现是非同寻常的。


向变焦镜头的全局最优进发,2012 SPIE


Master Prime 50mm T/1.3 (f/1.2)




ARRI 50mm Master Prime Lens (PL, Meters)

结构图

绿:特殊火石玻璃;蓝:低色散玻璃;红:非球面

光学设计分析
镜头的特殊镜片运用较为克制,前 3 片第一次将光束扩展,随即用 2 片大口径的低色散玻璃轻柔地收束。光线进入胶合镜组时的入射高度并不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高阶球差与像散的问题。
精心设计的非球面配置在光圈前方,虽然不容易计算但矫正效果极佳,为镜头的超高分辨率和平整像场贡献巨大。
镜头后组较为简洁,因为 ARRI 摄影机的结构决定了镜头的后组(光圈到镜尾)不能做得太长。尾部配置 2 片低色散镜片,稍稍凸出可能要注意。
由于镜头整体结构较长,所以即使是高度不对称的 Distagon 结构,也并未对镜头的畸变与场曲带来很大的压力,何况还有非球面帮助矫正。
镜头用到 2 片特殊火石玻璃(图中绿色),这类材料在蓝紫光区域(短波)有着相对较小的色散,故名 short flint,特别适合搭配氟(磷)冕玻璃(ED 玻璃、特殊色散玻璃)实现复消色差。
这类材料在过去属于最昂贵的光学玻璃类别之一,因为主体成分是氧化硼和氧化铅,大量氧化硼构成的玻璃骨架结构远不如氧化硅骨架稳固,而氧化铅又太容易被酸腐蚀,所以这类玻璃的耐酸耐水性能都不好,而现代配方使用氧化铌,性能已经大为改善。

该特种火石玻璃的折射率曲线
虽然是超大光圈的镜头,但 Master Prime 50mm 并未使用折射率很高的玻璃消除球差,可能是顾虑到高折射率玻璃相对不佳的短波透过能力,而 Master Prime 系列对于色彩平衡和全波段透过的追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镜头除了配置 1 面非球面,几乎全靠仔细的结构配合实现球差的消除。
Master Prime 50mm T/1.3 的另一个设计亮点在于其独创的双重浮动镜组,这是蔡司 Master Prime 系列的创新设计,兼顾近摄高画质与呼吸效应控制。
据 CinemaTechnic 的工程师说,Master Prime 在 40mm 及更短的焦段中采用单浮动镜组(同样 Ultra Prime 也是单浮动),因为浮动对焦过程导致的呼吸效应较弱;在50/65/75/100mm(或许还有更长焦)采用双重浮动镜组,去除呼吸效应。
具体到 Master Prime 50mm,近摄时,胶合镜组作为第一浮动镜组,后面的所有元件构成第二浮动镜组,两组镜片相对独立运动。

Master Prime 专利所述呼吸效应计算公式

上表示 Master Prime 50mm 放大倍率分别为 0、0.027、0.059 和 0.142(合焦位置逐渐靠近镜头)时的呼吸效应。

MTF 曲线
下面介绍 Master Prime 50mm T/1.3 依专利计算得到的 MTF 曲线。由于专利未提供具体的近摄镜组位置,所以所有 MTF 默认为无穷远对焦。
T/1.3(f/1.26)全开
单色光(d 线):

图中蓝线为 10LP/MM;绿线 30LP/MM;红线 50LP/MM
可以看到 Master Prime 50mm 全开反差还是比较高的,但 30 线相比今天的许多数码镜头就不够高反差。不过一个好消息是,此时的画面中心 100LP/MM 有超过 30% 的反差。
即使是全开光圈,镜头的边缘也表现得较为均匀,至少在低线对上没有拉开大差距。

T/1.5(f/1.44)


图为 10-30-50-100LP/MM
镜头在 f/1.4 明显变锐
与此同时,画面中心 2/3 范围内的画质都呈现较为细腻的状态(实线虚线重合程度高,趋势较为一致),与此同时镜头的 100LP/MM 超高频表现仍稳定在约 30-35% 反差的水平,属于虽然较弱但能够被传感器捕捉的水平。

T/2(f/1.9)

图示为 10-30-50-100-200-300LP/MM 
在 f/1.9 的时候,Master Prime 50mm 已变得极为纤毫毕现,10LP/mm 几乎达到天花板,即使是极高频的 300LP/MM 都能有超过 30% 的反差,而 200LP/MM 已经是很多不错的民用摄影镜头的分辨率极限了。

T/2.8(f/2.7)

图为 10-50-100-200-300-400 LP/MM 
此时我已经放弃了 30 线对,因为它已经无助于说明 Master Prime 50mm 此时的残暴性能。在接近 2/3 的像场内,Master Prime 50 都能将 MTF50 保持在约 150-200 LP/MM, 同时它的 MTF30 也达到惊人的 200-250 LP/MM。底下的浅蓝色线是 400 LP/MM,这是一个绝大多数顶级镜头也无法企及的分辨率阈值

T4(f/3.9)

图为10-50-100-200-300 LP/MM。
相比上一张图,300 线对的反差有所减低,而 400 线对我们没有提供。因为在残余像差和衍射极限的作用下,它已经过了最佳光圈。换句话说,Master Prime 50mm 的最佳光圈其实是 T/2.8 附近。在 T/4 这一光圈下,镜头的反差趋于平均,孔径相关的像散和高阶球差进一步减少,使得画面 3/4 以外的区域也有接近中心区域的表现。
T/5.6 以后就不放了,高频不死,只会逐渐凋零。
Master Prime 50mm 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个镜头对于镜头尾部到 CMOS 的距离可谓极为敏感,同样是 T/2 光圈,下面为大家展示完全不同的表现:

这是镜后距 36.005mm 的表现

这是镜后距 36.015mm 的表现。仅仅 0.01mm,画面中心区域的高频分辨率,相差有如早期适马与蔡司。这进一步提示我们,镜头后焦调试的重要性。

色球差 & 畸变

可见镜头有较弱的焦外色散,主要是 435nm 蓝紫光导致的红-蓝色散。从红光到蓝紫光,不同波长呈现出非常相似的球差曲线,可见蔡司的 APO 确实是做到了对每个波长都严格消像差。畸变接近 1%,比预想的大一点但还好。

图示,当我们以绿光焦点为标准时,其他波长的光线聚焦的位置与绿光的差异,这有助于判断焦外色散的程度。蓝紫光与红光相差约 40 微米,算是比较好的表现。但不如近年来新出的一些镜头,也比自家 Super Achromat 250mm f/5.6 要大一些。毕竟是 f/1.2 的镜头,色球差的矫正是非常困难的。

图示为 Master Prime 50mm 的照度曲线,从左至右为镜头中心至边角的亮度变化,以中心点为 100%。可见镜头的暗角被控制到极低的水平,几乎肉眼不可察觉。(其实这个项目应该实拍,更有说服力)


图示为专利计算的 Master Prime 50mm 的全开光圈弥散圆亮度分布,看起来是有点荷包蛋样的焦外,前景散景不错,后景可能有点二线性。这一项当以实拍为准。

总结
Master Prime 50mm T/1.3 确实有相当不错的光学素质,在分辨率、色散、畸变、暗角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不愧是当代最顶级的电影镜头序列之一。


这个世界上没有玄学,只有科学
硬核镜头分析 · 摄影入门教程 · 新鲜器材速递
你的每一次分享,都在让科学的摄影观惠及更多的人
热爱摄影的人都关注我了

设计师图片来自:https://library.creativecow.net/article.php?author_folder=kaufman_debra&art
折射率曲线图片来自:https://refractiveindex.inf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