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满意”,还是让“领导注意”?
DEC
18
【编者按】
今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评论,写得很好,小Young推荐给大家。
一些人之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领导注意”上,表面看是对上级负责,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绩”。
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优先考虑离主干道、铁路线近的位置,甚至将房屋面向高铁线路、公路的一侧刷白,另一侧不管不顾;签订投资协议时,原本只有数十万元的项目,被“注水”包装成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级;违法安排统计人员授意规模企业虚报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在工作中,究竟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还是打着“群众”的幌子让“领导注意”,检验着政绩导向,也折射出作风问题。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够实现“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作风建设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然而,“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这种“四风”新表现提醒我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
现实中,一些人之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领导注意”上,表面看是对上级负责,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绩”。现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向深入,对上级决策部署虚与委蛇、大打折扣的少了,但急于求成、层层加码的现象却有所增加。比如,脱贫攻坚中,有的地方简单理解“不落人后”,一味强调“早早早”“快快快”,在时间“提前量”上层层加码,结果忽视了脱贫摘帽的质量,导致了“数字脱贫”。再比如,一些干部为了在上级面前挣“脸面”,只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造成工作被动。凡此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唯恐上级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把工作重心放在立竿见影上,甚至不顾发展阶段、不管法治原则、不讲客观规律,片面追求执行速度和力度,结果表面如火如荼,实则一地鸡毛;自己乐在其中,群众苦在其后。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发人深省。片面追求“领导注意”,忽略甚至不在乎“群众满意”,归根到底是权力观、政绩观出了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话很多领导干部都会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人民群众的向往?是俯下身子听民意,还是拍着脑袋想当然;是目中无人,习惯长官意气挥斥方遒,还是心有敬畏,深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其中的差距,可谓云壤。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群众满意”是制定方针、执行政策的初衷。偏离了这一点,口号喊得再响,也不过是有口无心;执行力度越强,可能越有违“初心”。
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就深刻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并要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狠批“四风”新表现,就是要坚决清除这种表面政绩观,同时也就此告诫全党,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不化解矛盾,就是最大的官僚主义。
《镜花缘》中曾描写过一个“两面国”,里面的人用“浩然巾”把脑袋遮住,对官府老爷露一张正面笑脸相迎,而遇到其他人就会展现另一副面孔。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走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的误区,实现对领导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的统一,还要弘扬表里如一的堂堂正气。我们讲对党忠诚,关键在一个“实”字。毛泽东同志强调“靠实事求是吃饭”,邓小平同志提倡做“实事求是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一个“实”字,道出了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道出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翻开十九大报告,新时代的内涵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新时代的价值追求,体现着我们党的不变初心。以群众满意赢得上级认可,以求真务实体现政策初衷,才能在新征程上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
来源丨人民日报
校审丨袁 帅
编辑丨王广烨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