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校参与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段莹、许冰彬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2022-06-10


2021年10月17-20日,“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鉴藏研究所名誉所长王连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辑范景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主持开幕式。


与会代表合影


书画鉴定与鉴藏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独特传统。1949年以来,老一辈专家学者在书画鉴定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书画鉴定与鉴藏之学奠定了优厚的学术根基。近年来,鉴藏史研究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开始开设鉴藏史方向,各大博物馆的大型书画展览和研讨会也选取书画鉴藏为主题,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继承老一代专家的学术传统,秉承“学术故宫”的理念,不断推进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推动了书画鉴藏与艺术史研究的进程。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在开幕式上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聂崇正、单国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肖燕翼等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等高校、科研和文博机构和社会团体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先生致辞


会议为期两天,群贤毕至,精彩纷呈,从个案研究到宏观艺术史议题,横跨各个时代,涵盖文物藏品研究和鉴藏史研究各个领域,不仅包含了材料观点与理论的创新,同时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视角。专家学者分别从古书画鉴定理论与实例、鉴藏研究、书画史研究等方面争鸣论道,展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日研讨共分为四场。第一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单国强《古书画鉴定的特殊性——与古器物鉴定相比较》、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肖燕翼先生《馆藏书画的鉴定远未结束——元吴镇竹石图鉴例的提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访日看画所见的〈五马图〉》。由薛永年先生主持并评议。薛永年先生指出,单国强先生的报告总结了自己美术史和鉴定的研究之路,传达了丰富的鉴定实践经验,不乏一些独到的体会。肖燕翼先生的论文是鉴与考、作品鉴定与鉴藏研究结合的突出案例。他治学中的问题意识,不迷信前人结论的超越意识,娴熟运用实物目鉴与文献印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王连起先生通过到日本东京博物馆纤尘不隔地观看《五马图》,发现五马并非皆李龙眠所绘,四题并非黄山谷所书。解决了学界常年无法考证的真伪问题。


第二场研讨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余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鉴藏史及艺术影响》、尹一梅《〈石渠宝笈续编〉碑帖拓本的问题辨析——从四部“宋拓”〈淳化阁帖〉着眼》。由白谦慎先生主持并评议。白谦慎先生指出,余辉先生的论文体现了绘画递藏对后世画坛风格的全景式影响,角度开阔,令人信服。尹一梅女士的报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拓宽了清代金石学研究的新内涵。


第三场研讨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李凯《金润〈溪山真图赏〉卷的初步研究》、赵国英《独特的文化景观:四王的崛起与私家书画鉴藏的鼎盛并行——有关画史研究中绘画与鉴藏关系的思考》、杨丹霞《钱维城绘画艺术初探》。由陈野女士主持并评议。陈野女士指出,李凯先生的研究对于中小画家和社会艺术场景内容的关注,体现出绘画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研究理念和视角的转变。赵国英院长的研究对鉴藏史和绘画史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阐发,从建立古典山水样式的原型、画家的创作理念和知识来源等多重角度考量绘画史和鉴藏史同时具有的双重意义。杨丹霞女士的论文着眼清中期君臣互动和社会环境,在史料辨析基础上追根溯源,其中对于陈书的研究对于浙江地区美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新成果。


第四场研讨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朱万章《宋马麟款〈得春先图〉卷鉴藏及相关问题考辨》、薛龙春《王铎书法鉴定札记》、黄小峰《风雨云雾如何改变了现代中国绘画史?》。由范景中先生主持并评议。范景中先生指出,朱万章先生考证此卷特点,把此卷从明代重新界定到宋代,并对收藏问题进行勾勒,是文章的三个贡献。薛龙春老师列举王铎各时期真伪作品,探讨“标准件”可信度和条件问题。黄小峰老师对文本和图像进行细读,对比东西方对相似题材绘画的态度,体现出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


论坛现场


研讨会分设“文物藏品研究”和“鉴藏史专题”两个分论坛。在“文物藏品研究”分论坛中,学者们分别从书画文物、历代作品出发予以考察。关于藏品研究,邱才桢先生结合道教史与音乐史,考察《听琴图》内容和创作年代问题。王中旭先生对浙博本、上博本及故宫本《揭钵图》的真伪及年代问题进行考察。颜晓军先生对清宫所藏的董其昌作品进行了统计和考辨,并探讨了代笔和作伪问题。段莹围绕陈洎《自书诗》残卷的面貌、著录及历史背景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颜复残跋予以披露。关于鉴定研究,王亦旻先生对故宫藏乾隆书法作品进行了对比,探讨了乾隆不同时期和情况下的代笔问题。张震先生以故宫藏《云华惜花图》为依据,对乾隆朝宫廷画家陆灿的其他作品进行辨识。李宁先生以摹搨本二王法书为中心,探究南朝押署的押署位置、书写格式等,反观南朝押署的变相与伪相。关于题跋研究,关键认为故宫藏元代邓文原《芳草帖》为赵孟頫《水村图》卷后跋,于明清之际遭到分割。张梁对虞集存世题跋墨迹进行整理,通过题跋看虞集的书法与鉴藏。姜鹏先生对董其昌在重要古画留存下来的一系列题跋予以鉴别解读,重置其历史语境。此外,秦明先生梳理40年间刘九庵先生对黄易书画研究过程的历史发展脉络,旨在建构刘九庵书画鉴定方法体系研究。张冰先生从《积书岩帖》切入,阐释王澍不同于前人的唐代书法观念和对清代书学的影响。徐华烽、吴雪杉也作了专题性报告,丰富了古书画藏品研究内容。


“文物藏品研究”分论坛现场


在“鉴藏史专题”分论坛中,学者们从收藏、题跋考释、著录以及个案分析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研究。关于鉴藏史研究,史睿先生以宏大视角,将书画鉴藏史与唐代重大历史叙事关联起来,并试图建立起书画藏品性质从文到雅的转化观照唐宋之变的历史进程。李方红先生考察宋代皇室书画收藏的历史过程,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含义。盛洁对宋代曝书会制度进行梳理,思考观览内府收藏会对士大夫的书画鉴藏活动造成的影响。郭怀宇探讨整个明代内府收藏的流散现象,并讨论此现象对明代鉴藏家寓目情况所产生的影响。赵琰哲结合档案文献和内府藏品,探讨在乾隆朝中后期大灾背景下,皇帝的现实忧虑与书画鉴藏之间的互动关系。关于鉴藏个案研究,杜娟女士以张寰的书画藏品为切入点,说明了明代中晚期书画藏品流传的特点与书画鉴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汪亓先生对翁嵩年的鉴藏进行综述,认为其对于书画的兴趣明显高于古籍与碑刻,勾画出其鉴藏的轮廓梗概。任文岭先生对罗天池书画鉴藏活动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把握其在当时在广东乃至全国书画鉴藏方面的影响与地位。关于书画递藏流转问题,李源探讨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的流传情况及未入《石渠宝笈》的原因,同时也对现藏于锦州市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摹本予以介绍。谭浩源通过清至民国时期金石学者的题跋观款,研究《宋拓武梁祠画像册》的递藏问题。程俊英从从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收藏家的中国书画收藏观发生的重大转变入手,讨论近代日本中国书画鉴藏体系的形成。此外,栾林、王莹、韩燕也围绕书画著录问题作了专题性报告。


“鉴藏史专题”分论坛现场


研讨会闭幕式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赵院长指出,本次研讨会上所有的研究和观点,对学术界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拓展视角、坦诚交流,直面学科新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提升古书画鉴定和鉴藏研究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势必会加强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的学术热度,促进交流合作。未来,让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们的学术精神,进一步深入研究,共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疫情能够好转,国内外的学者可以再次共同研讨。除与会专家外,此次会议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众多高校学子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研究人员旁听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致辞摘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教授白谦慎先生在致辞中说,鉴定学虽然在西方已经衰退,但是在中国依然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受到高度重视的领域。鉴定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需要的信息量很大。浙江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有做文物保护、科技鉴定的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辅助的科技鉴定,也希望博物馆能开放资料,未来的古书画鉴定必然会向多学科、跨学科交流的领域拓展。


本文摘自故宫研究院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