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顺利举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博中国 Author 岳晓峰 王颖红 等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进一步推进考古学科的建设发展,探讨新时代高校考古学人才培养路径,5月27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顺利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协办。

来自国内各大高校、考古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一百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中国考古行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特色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路径”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陈虹主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方志伟为论坛致辞。方志伟强调了考古学科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考古学科的历史传统、发展成果和特色优势,希望与会专家为我校考古学科建设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支持。

图1 方志伟书记致辞

在主题发言环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赵宾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学系教授郭伟民,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分别围绕“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赵宾福指出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的五大问题,具体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料室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并分享了吉林大学在考古学专业建设上的经验。赵宾福的问题分析及经验分享,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共鸣。

图2 赵宾福教授发言

郭伟民联系考古学科的性质和目的,指出“考古学就是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高校考古人的使命担当,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观点。郭伟民强调未来的考古学就是一个提升能力的问题,包括从考古发掘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用考古材料研究人类行为的能力、将考古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向各级领导宣传和展示考古工作地位及价值的能力等。郭伟民认为,应仔细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如怎样理论地构建考古学、如何编撰合适的考古学教材等。

图3 郭伟民教授发言

贺云翱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对考古学人才培养的六点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考古学在文科中是个“全科科学”的特点;二是考古学人才培养要坚持理论学习、史料研读、田野实践三者不可偏废;三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基本核心课程,但对学生要实行开放任选的机制;四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育更加开放的知识结构;五是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那些真正热爱科学、热爱田野、热爱考古、个性质朴的学生进行深造;六是对学生的学术思想和专业使命的引导和培育、必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视野的培育、跨学校培养人才机制的设立、新的教学及科研工具的及时采用等也是一流考古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图4 贺云翱教授发言

在三场圆桌论坛中,共有15位高校知名学者、考古文博单位专家展开深度交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观点,为考古学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中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张颖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吕学明分享了人大考古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经验,涵盖学科定位、培养体系、考古实习、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李英华介绍了武大考古学科发展的历史,并从人才培养和考古学国际化两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武大考古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海提到了北大考古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思考,并着重强调了保“根”的问题,这里的“根”指的是北大前辈们建立起来的中国六大段考古,而田野考古更是考古学最“根”之“根”。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小三呼吁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分工合作、统筹配合。地方院校要培养能够胜任基层田野考古工作的学生以及更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院校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学者,从而共同推进中国考古学的接续发展。

图5 圆桌论坛一:

中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中国考古行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张晖主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罗运兵指出考古人才队伍还存在体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基层队伍薄弱的问题,建议加强学生田野考古基本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考古技工队伍的培训。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所长、研究馆员李龙彬对考古学人才提出了四点要求:有理想、有技能、有情商、有思想。他指出,高层次的考古学人才应该是集考古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下得了探方,也要能和民工打交道;既要驾驭得了考古工地上的各种材料,也要有向领导和社会推介考古成果的能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郑媛指出,山西是文物考古资源大省,为满足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研究院鼓励优秀青年学者进入高校进行深造。同时,研究院还与13所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的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并通过开设培训班、建设技工队伍、发挥资源和实践优势等举措来培育考古人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刘海旺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大力支持省考古院今后的发展。研究院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热爱考古的优秀年轻人才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刘院长呼吁国内顶尖高校开放接收考古单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和平台。

图6 圆桌论坛二:

中国考古行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第三场圆桌论坛以“中国特色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路径”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主持。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金旭东从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一是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出去”,实际涉及到涉外考古,可能我们的涉外考古应该更立足于中国本身的学术研究。二是新时期,中国考古学发展到现在,我们需要向全世界输出中国考古的标准。同时,我们的《田野考古规程》也到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的时候。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就湖北大学考古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立足湖北、培养为湖北服务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目标。他指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遵循学科本身建设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面临的问题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教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方向明认为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无论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要讲究一个“特色”。浙大考古学之前有文博的底子,加之又有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后可以向偏艺术和艺术史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话语体系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9.28讲话中提到要“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在5.27讲话中又强调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我们的目标。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教授豆海峰根据西北大学学科建设的情况,分享了两点经验:一是不管是省还是高校,在自身建设方面一定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好;二是在做境外考古之前最基础的还是中国的,要由中国考古技术研究向外延伸。

图7 圆桌论坛三:

中国特色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协、

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路径

本次论坛,与会嘉宾们就“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这一宏观课题展开深入交流、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浙江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启发。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考古学专业教育以及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和学术研究,推动了中国考古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全国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考古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人才支撑。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供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