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法成为想成为的人?即使这样也有牵挂你的人 ——来自《步履不停》导演新片

2016-09-26 Lens WeLens



良多今年五十多岁了,还没有一份正经职业,如今在一家小小的私人侦探所混日子。不过他对此一点也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小说创作寻找素材。



良多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终能成为一个畅销小说家,数年前获得的一次文学奖让他坚信着自己的写作天赋。




但良多的前妻响子早就对他丧失了信心和耐心。儿子的棒球比赛上,他埋伏在小轿车内举着望远镜,镜头内前妻和“高富帅”的新恋人为儿子呐喊加油,看起来格外恩爱,“两个人应该做过了吧……”他沮丧地喃喃自语。


但良多仍不知“悔改”,变得愈发落魄和不堪。




他是个不合格的儿子。好不容易挣到的委托费却被他在赛车赌场上挥霍一空。身无分文的他去探望独自居住在团地(二战后因经济发展、住房紧张,日本政府兴建的密集型福利住宅楼群)的母亲,趁无人时在屋内搜寻着值钱的东西。




他是个不合格的丈夫。每月五万日元的赡养费他都无法按时交纳给妻子,差点失去和儿子每月唯一一次的相处时光。




他也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带着儿子去买运动鞋,装阔气的他给儿子挑了一双昂贵的美津浓,却在付款前偷偷将鞋磨坏,为了让人家多给些折扣。


……




这位处处失格的中年男子良多,在一个台风之夜,和前妻、儿子被困在母亲的家中。原是家人的四个人有了难得的共处时间,也让良多有机会挽救家人的信任和爱……


以上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16年新作《比海还深》的主要剧情。去年《海街日记》大热后,他带来了这部《比海更深》,使不少影迷想起了他的经典之作《步履不停》。一样是树木希林和阿部宽扮演母子,一样是主线限定在一日的小品格局,一样是描写家族羁绊的家庭题材。也一样夹带着导演的“私货”:关于去世父母的记忆。



《比海更深》于5月21日在日本上映


电影中母亲淑子居住的团地,正是导演母亲在去世前一直在的居所,甚至连“想要换到更大房子”的抱怨都如出一辙;良多戒不掉的赌博,复制的是导演父亲的不良嗜好;母亲淑子将可尔必思饮料稀释后冻成冰吃,其实是导演母亲生前的拿手好戏。



东京都清濑市旭之丘团地,《比海更深》的主要拍摄地


而“良多”作为是枝裕和作品男主角的名字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都是有些偏执、缺乏责任心,却无法叫人生厌的形象。恰似是枝裕和在随笔中写到的那样:“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有着高大身材的小家子气男主角良多


被问到为何执着于良多这个姓名时,“中意字形和发音”是官方解释,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当男主角身上的某种特质和我相似时,我会叫他良多。”

父子二人躲在管道里。儿子真悟问父亲:“你过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现在实现了吗?”父亲良多这样答道:“还没有实现。”

那么是不是证明是枝导演也没有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是枝导演回答说:“我吗?完全没有。我现在的目标反而是能够继续拍下去,人生可以一直持续不断拍电影。电影导演这个工作应该不会有完美成真的那一天。”

“致没能实现当初梦想的人们,即使这样也有牵挂你的人”,预告片中这样写道。

不堪如良多,但他身边的亲人其实也未将其放弃。虽然有了条件更为优秀的新恋人,但是妻子在抱怨良多时眼神中仍充满了不舍;


母亲看着闷不作声的良多,以她独有的哲学安慰着他的不完美。


不过,是枝裕和并没有给《比海更深》画上一个大团圆的句号。虽然家族四人的灵魂从未像台风夜之时靠得如此之近,但是等到第二天雨过天晴后,每个人仍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这个片名取自邓丽君1987年发表的日文情歌《别离的预感》中的歌词:“比海更深,比天更蓝,我已没有办法爱你更多”。


“《比海更深》里包含着我对家庭电视剧,对团地,对在团地独自生活、去世的母亲,以及对主人公没有过上理想生活从而萌生的后悔和灰心的爱。虽然这份爱的质、量乃至纯度无法与他人相比,但这部《比海更深》却凝结了如今我自己拼尽全力所能使出的所有的爱。”是枝裕和说。


不过,相隔8年的《步履不停》和《比海而深》,毕竟分别是枝裕和在40多岁和50多岁时的作品。前作主要是一个儿子和父亲的对话,新作则加入了他成为父亲后的感受,他串联起了父辈和子辈,把一个中年男人的角色深化了。

  


今年54岁的导演是枝裕和


Lens曾在2012年8月刊中刊登过对是枝裕和的采访,那时的他虽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但在日本国内观众并不多,甚至他的电影偶尔会登上“年度坏片”的排行榜。之后的作品《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由于福山雅治、绫濑遥、长泽雅美等人气明星的参演,让经常徘徊于主流之外的是枝裕和,终于与娱乐及票房划上了等号。



《海街日记》中集结了日本四大人气女优


家庭伦理的题材加上细腻温情的风格,如今的他被更多人称作“小津安二郎接班人”,不过他本人并不十分认同。


是枝裕和最喜欢的导演是侯孝贤,《童年往事》曾经狠狠地激起他的乡愁。他的祖父与祖母因同姓不可通婚便私奔到了台湾,是枝裕和的父亲便是在高雄出生的。“二战”之后,父亲被遣返日本。生于东京的是枝裕和常常不甚着意地听父亲讲述自己年轻时代的往事。直到他在侯孝贤的电影里看到台湾,父亲口中带着晦明而温柔的光晕的台南,以及那逝去的时光,像一首古老的歌曲,一下子被唤了起来。



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头号迷弟,而侯孝贤对是枝也颇为赏识


拍摄社会题材电视纪录片出身的是枝裕和,早期电影作品都带有其上一份工作浸染的痕迹:思考人性的同时又隐忍克制。这时是枝裕和是个有城府的诗人,面对人性的复杂,他不想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一旦想明白了,可能我就会对这件事失去兴趣了,所以我故意不去找答案。”


他是公认的拍孩子的高手,“主要是观察,认真看孩子的表情动作,听他们说的话。”这是他的诀窍。或许他本身也充满了童真。是枝裕和曾发表过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里面记录了他的从儿时到今的许多趣事。比如小时候由于家境普通,买不起汽车,他们家人在外拍照时一定要在别人的汽车前拍,而且还要拍得像是自家的车一样。如今已成为大导演的他,仍然保留了这个兴趣,在外奔波时一看到帅气的车,就站到车前,拜托别人帮忙拍照。这个习惯久了,连工作人员都会主动问他:“要不要拍一张?”



5岁时的是枝裕和,不知道在谁家车前


还有一篇名为《蟹》的文章,里面讲述了导演在海边散步时,目睹了一只雄螃蟹拼死保护另一只螃蟹的尸骸,最终殉情的感人事迹。导演在文中表达了他的震惊与赞许,但是结尾之处笔锋一转:“自那以后,我便吃不下螃蟹了——要是这么写的话,想必是个很棒的结尾,可惜不管是在那之前还是之后,螃蟹都是我最爱的食物。请别见怪。”


下面的句子都来自的他的书,和他的电影也很像:


“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用的东西呀,要是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不是叫人喘不过气来嘛。”


“看到眼前的风景,觉得很美,但这份美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风景的呢?是以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还是以世界为中心,将自己视作其中一部分?”


“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回想起来,如今早已消失的无法自主观赏的不便,仿佛才是电视剧的魅力。”


“无论影片的目的有多崇高,在拍摄前已有既定结论的就不能称为纪录片。拍摄本身即是发现。”


“那风从哪里吹来,云又将飘向哪儿,世界的尽头在何方?想知道答案,唯有往前走。翻山越岭仍不见尽头,但这个疑问不断催我前行”


……


最后献上是枝导演的嫩照一张。



编辑整理:chatmonchy  王小竹

图片来源: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观看“Lens·重逢岛”原创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302xalg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期视觉和Lens的其他读物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

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更多内容和购买地址请见:购买渠道


▼ ▼ ▼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视觉007:想要不提供翅膀的飞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