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拾零】《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笔记

2017-03-07 方略书院


编辑:方略书院(flsy2017)

在动车上读完这本书,没有选择已下载好的历史类或社会心理学类的书籍,选择了一本内容和篇幅上都让人毫无压力的书读完。

近几年自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每逢寒暑假回家,就会和爸妈谈论起"爱情",哈哈,那么当我们谈论起爱情的时候,都谈论些什么呢?从前一直以为爸妈那个年代是相亲后,经过一年半载觉知对方"还可以",就组建家庭。对他们曾经的过往毫无感知。后来不经意的捕捉到了一些线索,比如爸妈曾经历跨国恋爱,相互写信;比如他们曾经历家人反对;比如他们当年也有各自的择偶观,且与现在的我们大不相同;比如我的爸爸妈妈真的是谈了3年多的恋爱,才结了婚。

这些小线索激发了我探索80年代爱情风貌的好奇心。这本书的题目好似标题党一样吸引了我。那就谈谈这本书。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个县城,男女主人公雨波的父亲都曾遭遇文革的迫害。男主人公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在北京读书。女主人公一分之差,加之政治背景不好被发配农村,陪着一同接受改造的父亲住进大山。男主人公大学毕业后,被暂时分配到乡下做宣传干事,与高中时就暗恋的女主人公丽雯重逢。与城市女友沟通不畅的同时,旧情在苍凉的乡野中如一泓清泉,倍加滋润雨波的心,也勾起了青春的悸动。在回城离别之际,这份感情的火苗终于在之前一点点的积累中被点燃。丽雯没有挽留雨波,而是在临行的前夜当爱情的火焰已在二人心中熊熊燃起之时,突然被丽雯脑海中的"大局观"给扑灭了。这个"大局观"就是:丽雯认为雨波有雄心壮志,非平凡之辈,走出大山定会有更好的前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雨波对自己此刻缱绻的留恋只能是短暂的美好。雨波走了,在坐上车回城的那天,他回过头看到了默默目送他的丽雯……他走了,他的爱情被丽雯"放逐"了。

丽雯克制自己心底强烈的爱,狠心将他遣走,我不解。丽雯曾是县高中的班花,自己参加过高考。因为父辈的原因,自己只能放弃梦想留在农村,做一个售货员。难道她不想改变命运吗?难道她不想自己的生活幸福一些吗?那么为什么又要放弃一份美好的爱情?后来想到,文中丽雯说的一些话,我似乎有所悟。丽雯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有理想有抱负,也曾是县城里的风云人物。后在文革时期犯了错误,不仅害死了丽雯的母亲,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断送了丽雯的前程。丽雯对父亲有怨,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与父亲一起待在农村相守。她看着父亲终日在草屋中听着收音机,了解大千世界的种种变化发展,心有一番言辞见解却无处发表,只能蜗居乡野用自嘲聊以自慰。丽雯心里替父亲苦,她的怨也不是对父亲,更像是对那个时代。

这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丽雯忍痛放逐雨波,因为她已经承受过比失去爱情更痛苦的事情,失去前途。她已从父亲身上体会到,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男人却只能终生留在荒野,是多么残酷。而雨波,也是一个有抱负的男人,他一定要与他的理想同在。

小说用一半的篇幅,在描绘男女主人公在村里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份感情含蓄而克制,我却读出了呼之欲出的强烈与渴望。那时候的感情每天都在冲击爱情抛物线的最顶端,即使到后来,雨波经历了牢狱之灾,与丽雯重逢,二人在酒店真的发生男女关系。相比之下,后者已然走在了爱情抛物线的下滑线上。

作者野夫在叙述这部小说时候,很跳跃。在第一部分结束后,只用一句话带过了雨波回城后的种种——结婚、离婚、升官、入狱。读的时候觉得是种缺失,回想起来也是作者写作的真性情,不套路,不刻意。我抱着读懂80年代爱情风貌的心,打开了这本书,但却没有解开我的疑惑。因为这本书不具备80年代爱情风貌的代表性。作者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很特殊,父辈在文革中的遭遇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丽雯和雨波爱情有所进展都是在人性必然的驱使下。而二人爱情发展的路上,父辈在文革时期的遭遇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影响,像无形的手在左右着他们。小说中作者过多着墨于明写或暗喻对文革的批判。丽雯最后因癌症去世,雨波与她重逢在棺椁前,那一刻笔者塑造的时代悲剧与爱情悲剧最终融为一体。然而对于文革这一政治事件,作为读者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评判。今后找些书籍和文章去阅读,然后在形成自己的分析。

以上是我读过这部小说后,一些粗略的感受。阅读过程中记录了一些颇有感悟的句段。回头再补充进来。读书不是看花灯,当时觉得好美过后却连怎么美都说不出。写读书笔记是我要培养自己的一个习惯。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

明宇

丁酉年二月初二  于星华公寓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是最大的鼓励!谢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