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东瀛忍者的窥视:日本学者对比中日海上力量 不排除两国再次对决

方略书院 2020-09-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易评天下 Author 易军评


日本学者对比中日海上力量 不排除两国再次对决

◆ ◆ ◆

来 源: 易评天下

提起中日关系,大多数国内民众会不由自主联想到近代以来日本对华侵略史,两国复杂的历史与现实演变,强弱转换带来的认知变化等无不反应在两国关系里。


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在安全领域虽然受限于和平宪法,但日本自卫队始终保持高投入、高质量、精干化的发展路径。长期以来,日本海自也是中国海军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对象,优先级仅次于美国海军。不过,与中国经济体量超越日本一道,中国海军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也反超日本,令日本国内颇为不适应。

中国海军超越日本,成为亚洲一流海上作战力量后,未来发展目标直指美国海军,日本如何面对强弱对比转换现实,如何处理对中美关系成为重要研究议题。近日,美国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发表日本学者吉原俊美(TOSHI YOSHIHARA)题为《龙与旭日对决:中国对日本海上力量的看法》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海军在舰队规模、总吨位和火力等关键指标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将给亚洲海上力量平衡带来连锁反应,可能导致中日两国竞争加剧,不排除两个东亚大国再次发生海上冲突之可能。基于此,日本和美国战略界应当正视亚洲海洋的权力转移现实,加强合作提升威慑能力,打赢海上战争。”


吉原是CSBA高级研究员,也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学教授,该报告“创新性”地大量使用中国学者及刊物对日本海上力量的研究成果,认定“中国海军不断强大后,愈发具有攻击性,因而美国需要正视这种变化,特别是加强对日本的合作支持平衡,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在我们描绘星辰大海之蓝图,将赶超目标对准美军之时,不应忽视近在咫尺的隐藏在暗中的窥视之眼。易评君原文翻译该报告,保留核心观点,以供参考,全文逾8000字,阅读时长10分钟:


亚洲海上力量平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海军在舰队规模、总吨位和火力等关键指标上都超过了日本海上自卫队。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军事现代化至今仍然动力充沛,相比之下,日本海上优势似乎遭到了不可挽回的侵蚀。事实上,如果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继续保持惊人速度,中国海军很可能会在这个十年内将日本同行永远甩在身后。


日本的海洋优势地位被取代,预示着印度-太平洋地区将面临“灾难”,因为日本是“二战后地区秩序重建的重要支柱”。日本海上力量是美日同盟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安全伙伴关系的承诺和宗旨具有可信性。简而言之,日本海自的相对衰落不仅削弱其捍卫“自由国际秩序”的能力,也削弱了美日同盟的威慑态势。


由于中国——日本这两个海洋竞争对手彼此都怀有深深的猜忌,中国海军超越日本海自,可能会导致两国更加激烈的竞争,增加危机时刻威慑失效的概率。进而会削弱美国对日本履行其盟国责任能力的信心,在同盟内部播下怀疑的种子。


当前,美日两国很少有人从中国的角度来审视地区海上力量平衡。为了填补分析上的空白,本报告首次选取大量中文公开资料,以了解中国战略家在中国海军快速崛起之际,如何做出行为选择,进而为日本和美国战略界提供建议。


通过对国防大学、中国部分高校、智库、海军研究机构、船舶工业界学者著作以及公开期刊(《当代海军》《现代舰船》《舰船知识》《舰载武器》)的梳理发现,中国学者对日本海上力量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研究。


从2010年起,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每年出版一本《日本蓝皮书》,2017年其中一期专门探讨了日本海洋战略转型与中日关系。这些庞大的中文文献证明,中国曾经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怀着厌恶和勉强钦佩的复杂情绪,承认日本海自拥有令其他国家羡慕的技术水皮和娴熟的航海技术。


然而,他们越来越相信中国海军将超过日本海自(JMSDF),对他们来说,取代日本海上优势地位是中国重塑地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他们投入巨大精力研究JMSDF的特征,长处与短板以及击败它的办法。中国同行对日本海自的关注度仅次于美国海军。


根据中国学者及其公开著作的观点,竞争冲动、不安全感、历史敌意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使中日两国海上力量很难和平共处。按照这种逻辑,中国海军实力壮大后不可避免地以击败日本海上力量为目标,而日本也将竭尽全力挫败中国的海洋雄心。这些中国学者认为,中日海上竞争和海上对抗实际上是命中注定的。对于日本而言,它将与美国盟友一道,在海上包围和制衡中国。


一、东亚海上力量失衡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的两个经济强国,分别位居亚洲前两名,它们的战略重心对彼此海上互动产生重要作用,无论好坏,都将被印度-太平洋地区和其他地区感受到。随着中国海军超越日本海上自卫队成为时间问题,中日海上力量对比的变化不再是双边问题,而涉及到了美日同盟的信誉以及“地区稳定基石”。美国和日本决策者应该密切关注这一戏剧性的权力转移的含义及其对亚洲未来的潜在影响。


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上力量,它在1894-95年甲午战争和1904-05年日俄战争分别取得了对清王朝和俄罗斯帝国的巨大胜利,进而确保了这个岛国在远东的霸主地位,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当美国海军在战后统治亚洲海洋时,重组的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逐渐恢复实力并重新确立了它的地区优势地位。


日本在19世纪末的成功是亚洲邻国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海军加速现代化,让日本体验到了中国与俄罗斯曾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面临的痛苦。自甲午战争至今已有125年,这一历史背景凸显了近年来中日两国权力交接的深刻意义。


海上权力转移可以追溯到两个国家经济体量的交叉点,2010年中国领先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国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有助于维持高增速的国防开支。2016年之前,中国国防预算几乎保持着连续20年的两位数增长。


同一时期,日本国防开支基本停滞。对于中国和日本而言,创造财富和增强军力是提高国家影响力的既定公式,现代中日政治家对这一路径都有特别共鸣。明治时期的日本在著名的口号“富国强军”下,劝诫国民追赶西方,这一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观念成为日本崛起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也呼吁“富强”和“复兴”,40余年的改开也基于同样逻辑。


中国和日本都有过致富强盛的经历,他们都非常清楚,当邻居获得财富和力量时,危险随之而来。日本现在担心,随着角色转变,类似的命运可能会等着他们。


海上权力转换与军费开支密不可分,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以2017年美元汇率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国防预算分别为210亿美元和近410亿美元。十年后,中国的军费开支达到410亿美元,几乎追平日本44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到2018年,中国国防预算1.1万亿元,换算成美元为1745亿美元,令日本470亿美元的预算相形见绌。


从舰队规模来看,美国防部2019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指出,“中国海军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海军,拥有300多艘水面战斗舰艇、潜艇、两栖舰艇、巡逻艇和特种船只。”


美军评估,中国海军在2015年拥有26艘驱逐舰、72艘护卫舰/轻型护卫舰,85艘攻击艇,57艘柴电潜艇,5艘核攻击潜艇。美军还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军可能会拥有16至20艘万吨级驱逐舰、36至40艘驱逐舰、40至50艘护卫舰、至少10艘两栖攻击舰和至少4艘航空母舰。

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卫队2019年的规模包括4艘轻型直升机航母、2艘万吨级驱逐舰、34艘驱逐舰、11艘护卫舰、3艘两栖攻击舰、6艘攻击导弹艇和21艘常规潜艇。根据目前发展规划,日本的水面和水下作战力量在2030年不会大幅增加。


除了船舶数量比较之外,吨位是衡量潜在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水面作战舰艇的总吨位从1990年至2019年翻了一番,关键的是,虽然总吨位急剧攀升,但船舶数量减少了60%以上,意味着中国海军舰艇的平均吨位更高,从而提高了单一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


从平均吨位来看,这一指标近20年间增加了近7倍,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近海作战的小型船只约占水面舰队总吨位的50%,到了2019年,这类舰船占总吨位不到10%。


上图为中日舰船垂发系统总量、驱逐舰垂发数量对比图,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垂发总量超越日本,两国驱逐舰垂发数量大致相同;下图为中国海军垂发构成,包括万吨驱逐舰、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


火力是衡量舰队杀伤力的主要指标,可以通过作战舰艇携带的导弹数量和类型来衡量。由于现代战舰普遍使用垂直发射系统(VLS)来拦截和发射导弹。VLS由网格单元组成,单个发射井可容纳防空、反导、反舰和对地攻击导弹。因此,VLS单元总数成为衡量一国海上力量攻防火力的重要参数。


整个90年代,中国海军没有一艘装备垂直发射系统的战舰,到21世纪初,VLS被引入舰队,随后15年里,中国海军舰艇配备的垂直发射单元数量从2005年的128个激增到2020年的2000多个。


从吨位和火力两个指标的趋势变化图来看,中国海军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尚未取得实质性领先或者达到与日本海自旗鼓相当的水平。


当时中国海军舰艇在航速和火力方面差距尤为明显。然而,到2010年代中后期,中国海军要么取得了对日本海自的决定性优势,要么在日本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与之相抗衡。


从舰艇数量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大量装备小型巡逻艇,总量超过日本,但主力舰数量和现代化程度方面,日本海自遥遥领先。到了本世纪初,双方主力舰数量大致相当,到了2015年,中国主力舰数量开始大幅领先。


截至2020年,中国海军拥有的主要水面作战舰艇数量是日本的2.5倍。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日本海自装备的主力舰平均吨位保持对中国海军45%的领先优势,然而,随着055万吨级驱逐舰和052D的大量装备,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火力指标上,中国海军追赶日本海自的进程同样具有戏剧性。日本海自(JMSDF)引进VLS比中国早了大约10年,然而,中国海军建造垂发舰船的速度很快弥补差距,到2017年,中国海军装备的VLS单元总数上超过了JMSDF,2019年,比日本多出60%,到2020年差距扩大到75%。中国海军主力驱护舰同时配备垂发发射系统,相比之下,日本海自仅在驱逐舰上配置。中国现代化驱逐舰数量比日本略有超出,这反映了中国海军装备的导弹数量在过去十年里的巨大飞跃。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海军装备的导弹射程超过了日本同行。中国海军拥有最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据悉,鹰击-18超音速导弹拥有290海里射程。


日本海自库存中唯一可比的武器是有着40年历史的“鱼叉”亚音速反舰导弹和已有30年历史的90型亚音速舰舰导弹(SSM-1B),它们的打击范围分别在70海里和80海里左右。射程上的严重不对称将使中国舰船能够在安全区域向日本舰队发起打击。这样的战术优势将为中国海军提供主动权,并弥补中国在诸如航海技术等方面的短板。


最后,人力的缺乏对日本海自扩充潜力造成了结构性限制,即使有足够的资源来进行大规模造舰,也没有足够人员填充。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海自的人员数量一直停滞不前,从1997至2020财年,日本海自核定兵力由45752人略有下降至45360人。


同一时期,舰船人员配备率从95.4%下降到93.8%。随着日本建造吨位越来越大的舰船,如“日向”级和“出云”级直升机航母,日本海自一直在挖空心思为其配备人手。更糟糕的是,日本长期的人口下降使有资格服兵役的年龄组大幅缩水。诚然,解放军也将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但这种压力只会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凸显。


从衡量海军实力的诸多指标来看,日本正在或已经被中国取代。虽然单靠数字并不能完全说明海上力量失衡问题,但以上数字显示了中国如何将综合国力转化为海军实力,这一实力令日本长期引以为傲的海上权力黯淡失色。

二、中日竞争加剧难以避免


日本海上权力的相对衰落,是在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过去20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自信,与日本停滞不前的经济表现和自信心下降对比鲜明。中日两国在竞争地位上的交叉,导致前者在海上采取更果断的战略,同时迫使后者增强意愿捍卫其海洋特权和利益。这种快速的权力交接反过来又加剧了数十年来中日关系的敌意。


不过,在许多中国学者看来,权力转移以及由此而来的影响力争夺,只能部分解释这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海上竞争态势。除了权力转移,日本因其“失去几十年”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其地缘战略地位,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其域内和域外战略,以及日本特殊的战略文化,促使中日进行激烈的海上竞争。


在上述结构性因素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可被忽视。当中国战略家们评估他们的海洋未来时,必须直面一个被包围的幽闭环境。环绕欧亚大陆东侧的“第一岛链”就像一座长城,美国和日本守卫着哨塔,岛链禁锢了中国海军自由进出太平洋。因此,用路障比喻岛链的恰如其分。


第一和第二岛链的共同特点是日本的突出地位。对欧亚大陆国家来说,日本不仅是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户”,而且对亚洲国家向海洋方向发展经济和军事行动能力起着“巨大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防御端,也在进攻端起作用。


冲绳嘉手纳基地是美国空军在远东最大最活跃的基地,被称为“太平洋基石”。


中国海军的官方手册明确将美国在亚洲的首要地位归因于美国在这两个岛链上的前沿存在以及对这些岛链周围水域的控制。正如《手册》所述,“二战后,美国控制了整个菲律宾海域,并通过建立一个双层的‘岛链区’,开发了该海域东西两侧的两个岛弧。”


除了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也形成了一系列狭窄的海域和咽喉要塞,中国的商船和军用船只必须经过这些通道才能到达太平洋的开阔水域。日本坐拥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对中国的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它赋予了日本及其盟友美国重要的战略筹码。


此外,琉球群岛还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主要集结地。中国上海、杭州和厦门等城市距离琉球群岛不远,而美军可以从那里监视或封锁大隅海峡和宫古海峡。美国和日本在琉球群岛的进攻能力及其对中国利益的威胁,反过来又迫使中国发展军事手段,突破障碍,确保进入西太平洋。


除了地理因素制约外,有争议的历史也强化了中国方面对日本作为第一岛链“北方之锚”的观点。1950年美军对朝鲜战争的干预就是以日本为后方展开的,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第七舰队的插手导致中国大陆与台湾岛长达数十年的割裂。


上世纪60年代,美军B-52从冲绳起飞轰炸北越,在1995-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克林顿派遣的两艘航空母舰其中一艘来自横须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海军及其在日本的基地部署一直提醒着中国的地理困境。此外,过去20多年来,美军对华抵近侦察和监视任务的舰机很多部署于日本。


中国与日本的互动无法回避美国或者说美日同盟之因素。安全同盟关系是东京和华盛顿实现各自目标和雄心壮志的主要工具,其中许多目标和雄心壮志有悖于中国利益。


就域内和域外安全方面,中日也存在分歧。中国学者指出,日本不仅指望美国和双边安全条约来推进其海洋利益,它还在亚洲各地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看起来像是一个反华联盟。


在区域内,日本虽然无法提供军事力量和安全承诺,但以推广无形的公共物品为替代方案,比如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作为束缚地区关系的粘合剂,安倍曾经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倡议本质上是价值观外交。


日本试图以价值观凝聚地区力量外,还与中国在南海的竞争对手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以阻碍中国的雄心壮志,例如通过直接和间接干预两种形式加强与部分东南亚国家舰船互访,人道主义援助,联合演习以及为当地国家提供人员培训、巡逻艇援助等。近年来日本不断扩大其对安全和相关责任的定义,这反过来又将东京拉入中日两国利益交汇碰撞的遥远水域。印度洋已成为一个新的海上竞争中心。


从深层次方面来看,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强化了其进攻性海洋意识,这种海洋意识从历史经验中产生,也许是决定中日海上关系未来走向的最具决定性的观念变量。


有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岌岌可危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本海洋战略的进攻性。日本列岛位于欧亚大陆外围,被挤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这些岛屿缺乏战略深度和自然资源。这种‘地缘政治缺陷’在日本人心中培养了一种近乎极端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深深的焦虑使日本倾向于采取进攻手段。换言之,日本人从性情上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上图为美军驻日本基本分布图,下图为美军里根号航母与日本照月号护卫舰(秋月级)7月21日在南海演练。


总的来说,中国方面对日本海洋观念、海上自卫队构成、优势与短板进行过深入研究,涵盖政策、战术乃至技术细节。他们认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具有发展失衡的结构性缺陷,例如日本海自把反潜战和反水雷列为优先任务,登陆作战能力不足,后勤保障能力薄弱(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以牺牲后方支援为代价,偏重前线作战能力),简而言之,过度服从于美国的作战需求。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有能力在东海或钓鱼岛的海空冲突中一对一击败日本。


这些研究描绘了一个严峻的甚至是可怕的未来。中国学者对日本如何应对中国在海上崛起做出了极为负面的估计(这种估计不仅是预测,其实也是日本所作所为的合理总结。)


从现实角度来看,日本和中国在一系列可能导致海上冲突的争端和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其中最突出的是两岸僵局,这是一个典型的海上问题。


中国担心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干预,一旦对台湾发生战争,美国将从部署在日本的海空基地向交战区域投送力量。从地理位置上讲,“要把日本的安全与中国台湾的安全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日本西南诸岛的南端,离台湾岛东北海岸只有110公里。”


此外,近年来中日在钓鱼岛、东海专属经济区(EEZ)划界、2013年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ADIZ)以及资源开发等问题上已经出现了摩擦。这两个经济巨人横跨在彼此的海上航道上,这是两国繁荣的重要商业动脉,这些生命线容易受到攻击。海上贸易是日本如此关注南海争端的原因之一。


对美日同盟的启示


来自中国专家的观点传递了一幅充满挑战的图景,是对美国和日本指挥官自满情绪的强烈警告。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形成对英国海军压倒性优势,为地区格局和美军的全球部署提出严峻挑战,如果美国忽视中日海上权力的强弱转换,无法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可能最终削弱美日同盟的威慑力。为了避免意外甚至失败,美国和日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采用新的作战概念、部队姿态和能力。换言之,这种转变既需要物质上的转变,也需要思维上的转变。


7月22日,美日澳舰船在菲律宾海联合军演


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首先认识到,亚洲海上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权力转移。长期以来,国防规划者和战略界只关注中美海军双边平衡,忽视了中日之间的局部动态。过去,当美军和日本自卫队拥有质量上领先优势时,人们很容易认为日本为美军“打辅助”的作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今天,随着力量平衡越来越有利于中国,日本的相对衰落可能成为同盟威慑态势中的薄弱环节。美日决策者应当首先了解日本在多大程度上落后,通过全面评估进而为决策变化提供依据。


其次,美国和日本必须重申他们的承诺,打赢一场海上战争,这是同盟存在的理由。很大程度上,中国正准备以“局部高端作战中对现代海军进行实力检验”。由于美日海上力量操作着类似的平台和系统,并对战术、技术和程序有着共同的理解,因此,他们拥有相当的优势和弱点。


中国的侦察打击综合体系,远程反舰导弹对美国军舰的威胁和对日本舰船的威胁一样大。因此,中国可以从中日海上对决中吸取广泛经验教训,进而应用到美国身上。总之,中国海军的崛起不仅是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挑战,也是美日同盟的作战困境。


为了对冲中国导弹远程打击造成的风险,日本除了加强导弹防御能力建设外,还需要重新平衡其能力组合,组建更小、更便宜、数量更多且冗余的系统,包括全副武装的导弹艇,以确保海上自卫队能够顶住中国的第一波次打击。更重要的是,海上自卫队必须能够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保持抵抗能力。


更重要的是,美日同盟必须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弱点和风险计算,然后对这些弱点和风险施加压力。中国既不是无坚不摧,也不是对风险麻木不仁。事实上,随着中国海军力量和舰艇数量不断增长,一场高烈度战争带来的损失必然巨大。


例如,中国海军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从一支由导弹快艇、潜艇和岸基飞机组成的近海防御部队转变为远洋海军,它拥有全套的大型水面舰艇包括航母、两栖攻击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在打造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海上力量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在财政、工业、技术和智力等方面将稀缺资源用于海军项目。


越是庞大且先进的现代海军,其高昂的投入伴随而来就是巨大的损失代价(这一点对中国和美国海军都一样)。而且,中国海军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换言之,海军不仅是一种旨在压迫敌人意志的武力工具,也与国家威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客观现实导致决策者不得不考虑风险。


基于此,美国和日本必须有能力在海上战争中给中国舰队造成严重损失,这种一个可信的姿态可能会对中国的评估计算产生很大影响进而产生威慑效果。归根结底,美日同盟必须说服中国,胜利没有捷径。


当然,对于日本首先应当做的就是确保美国安全承诺的可靠性,向对手展示“任何只考虑日本而忽视美国海军的力量评估都是不完整的”。


@点亮“在看”支持! 感谢分享!

推荐阅读


“航母杀手”射向南海,传递出4点信号! 2020-08-28
【视角】拜登上台能否扭转中美关系? 2020-08-28

【视角】郑永年:世界正“梦游”走向战争 2020-08-26

郑永年:信号如此明显, 为何很多人还深信“仗”打不起来? 2020-08-23
【关注】若拜登赢了,美国对华政策是否会“大变天”? 2020-08-23
班农被抓又被放,民主党关键时候又出昏招 2020-08-22
【视角】黄奇帆:中国面临十面埋伏,如何应对? 2020-08-22
中国经济向内大转变,对冲全球持续不断的割裂风险 2020-08-21
【视角】温铁军:“新冷战”早已开始,中国高层从03年起就有准备! 2020-08-21


@图文除原创均来源于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平台接受相应栏目投稿,文责自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