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1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比新闻、文学之死更可怕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在死去而无人在意

2018-04-03 张守涛 涛声一久

最近,文章《真正的新闻正在死去,更可怕的是无人在意》刷屏。紧接着,《比新闻之死更无人在意的,是真正的文学正在死去》等有关文章也产生。

 

新闻、文学正在死去,恐怕已是不争的事实,至少已经在部分死去。它们为何会死去呢?部分原因也许在于,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在死去,而这似乎更无人在意、更可怕。

 

 01 

 

为何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在死去?这当然首先要明确何谓真正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一词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福斯案件。1898年1月13日,左拉以《我控诉!》为题给法国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福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几个字来形容它。

 

因此,“知识分子”一词从诞生起就专指受过相当教育、对社会持批判态度的人。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更要有独立人格、公共情怀,敢于、善于在公共领域发声,如鲁迅所言:“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



对此,著名知识分子余英时称在西方知识分子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或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而是关心人类命运、社会进步的社会精英,而中国人读书多是为了做官,因此他呼吁:“中国知识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

 

如果按照“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观照当下,我们不难觉察到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在死去。如今,很多成名的知识分子已越来越沉默、“消失”,而新的80后、90后知识分子则屈指可数。前者相信不用举例,后者几乎举不出例。

 

从近期的热点事件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严肃、理性、深刻的声音很匮乏,遑论那些敏感话题了。相比以前微博上大V们的风雷激荡,简直恍若换了人间。

 

正部分因为知识分子在死去,所以合格的新闻媒体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如果作者没有独立人格、公共情怀,只是迎合市场或权力,能指望新闻媒体合格、文学作品优秀吗?

 

 02 

 

当然,更可怕地是,没有多少人在意知识分子死去,知识分子已日益边缘化,公共知识分子被污名化为“公知”。

 

人们更喜欢喝“心灵鸡汤”,看花边新闻,读爱情或奇幻小说,而对严肃作品乏人问津。于是,便导致了恶性循环,“知识分子”回头取媚读者,更加死去。

 

如同文章《比新闻之死更无人在意的,是真正的文学正在死去》所指出的,传统媒体的衰败、自媒体的碎片化与大众的漫不经心,构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此外,网络兴盛带来的“天才民主化”、反智化及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的“体制化”、舆论监管严格等,也是真正知识分子死去的原因。 



其实,放眼世界,真正知识分子死去恐怕是一个普遍趋势。美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十几年前著有《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书,认为西方近些年来的知识分子大多学院化了,从而主动跳进“庸人之流”。只不过,西方知识分子的死亡和新闻死亡一样是慢性死亡,而非像我们这般死得疾速。

 

新闻、文学死去会怎样呢?文章《比新闻之死更无人在意的,是真正的文学正在死去》指出:“新闻拓展了我们的生活宽度,文学则延伸了我们内心的深度。失去这样的宽度与深度,我们的世界注定平庸”。

 

那知识分子死去会怎样呢?不仅仅会让新闻、文学死去,更会危及整个社会。因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和大脑。反之,知识分子兴,则社会兴。

 

 03 

 

最近,正逢“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四十周年。这次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申明“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让很多“文革”中被迫害的知识分子们深受鼓舞、奋发作为。

 

其中,有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他就是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文革”时期,有长达八年之久的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运动。被认为是研究相对论第一个中国人的周培源自然是批判相对论的首选人物,可他却坚决反对批判相对论,直言不讳地说:“狭义相对论搞不动,广义相对论有争议”。

 

尽管因此受到冲击、批判,周培源还是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并于1972年直接给周总理写信,指出了忽略基础科学的严重危害,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建议,而当时正刮着“理论无用”之风。可想而知,当时周培源冒着多大风险。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到,周培源的科研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在湍流领域里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担任北大校长后,北大在他领导下重建和改革了学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


 

像周培源一样“翻身”、“重生”的知识分子无计其数,“禁锢粉碎了,真正解放了!一辈子搞科研,有希望了”。也正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有了中国这四十年来科技、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尊重、相信、依赖知识分子,让知识分子“英雄有用武之地”,国家才会真正富强、繁荣、文明。

 

而当下中国迫切需要更多真正的知识分子,如学者李名亮在《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一文中所言:“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和思想活跃的时代已不可阻挡的到来;时代需要、并且在呼唤着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社会问题极为复杂,非常需要敢于直言、敢于代表公共利益的知识分子”。

 

可中国当下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哪里呢?如何才能涌现更多真正的知识分子呢?还有多少人在乎真正的知识分子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有更多人关注了,重视了,甚至参与了讨论,事态才会有一线希望”。


●●●作者简介:张守涛,青年学者、文史作家,南大硕士,大学老师,省作协会员,出版作品《说说当今这些文化名人》《先生归来》《凡人鲁迅》《书香余脉》,个人公号时代涛声。

  更多精彩见本号小密圈。小密圈内将发布更多原创猛文(可预览),推荐最有价值资讯,分享日常思考心得,邀请名家做客,及与300多位圈友互动交流。长摁以下二维码或点阅读原文即可入圈。


  更多原创好文,推荐关注本文作者、知名青年学者、作家张守涛的原创大号,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已有5万多读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