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6)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摄影:作者)
于茗,一个严重的脑瘫患者,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文末有彩蛋)
编者的话:欢迎来到一枚园地,共筑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为了保障园地的读者们可以有充足的睡眠,“一枚园地”的更新时间将是北京时间晚上22:00附近。不保证每日会更新,但会尽量勤更,有更新时,当晚会在前一篇文章的“置顶留言”里预告,也请大家养成习惯有问题时到前一篇的置顶留言看最新说明,减少我一个个回复读者私信询问的时间。
今天,我们推出“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的第6篇 -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哀残疾人生活之艰难,请关注底层弱势群体
文/木岚
从小我妈妈就说我"眼窝那么浅,动不动就掉眼泪"。
妈妈的意思是, 我看不得别人遭受苦难和不幸。 哪怕是看电影时,别人还没有开始掉眼泪,我的眼泪早已经就哗哗直流。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是因为泪点太低的缘故。而泪点太低,缘于心地善良。
一个星期前,在方方日记接力第57棒《为我颓废的身体,涂上灵魂的颜色》一文里,先天脑瘫残疾人静子分享了她的故事。
我一边读,一边眼泪夺眶而出。
同时,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个与静子同龄的姑娘。那个姑娘叫于茗。
我在文章下面留言道,“看到静子诉说自己坎坷的身世、身残志坚的奋斗经历,恍惚间,我以为静子就是于茗。”
同是八零后,同出生于辽宁,同是生下来就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同是用一个手指敲电脑,她们不但走到了广阔的外部世界,而且走进了文学世界。
静子生在辽宁长在辽宁,婚后跟随丈夫到兰州生活。
而同样生在辽宁长在辽宁的于茗,也是通过在电脑上广结问缘,成为激励很多残疾人的榜样。有一位深受她感动的残疾人到辽宁去看望她,两人很投缘。不久,两人喜结良缘,生了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孩,一家人过着物质贫困但精神充实的生活。
我是上世纪末在天涯社区文苑版当版主时认识于茗的。那时,她刚刚学习写作,怯生生地把习作发上文苑群里。我知道了她的经历后,便格外认真地修改她的习作,并在她的每篇作品后面点评,鼓励她。
当于茗把手术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为她高兴极了。考虑到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弟弟还在读书,而她的家庭为她从小到处求医问药,早已是一贫如洗,我决定匿名给她寄去500元,做为手术后的一点补贴。
那是2004年。
经过一段时间与于茗的文字之交,我已经发现, 于茗与她的父母,都是那种性格特别要强的人, 一旦他们发现是我寄的赞助费,一定会千方百计退还。于是,赞助费寄给她后,我便换了网名,切断与她的联系。只在网上默默地分享她的一些消息,比如,手术成功,所在社区给她一份有微薄收入的工作,她喜结良缘,她当上了母亲,孩子健康可爱等等。
我没有想到她居然找了我十年。
十年间,她不断在全国各网站发贴,"寻找恩人木岚阿姨"。
您好!时光如梭,转眼又是一年。我已经是多年没有您的音讯了。不知我昔日的恩人您现在身在哪里?身体是否安康?您是否还记得您曾经帮助过的网名“美丽愿望树"的脑瘫女孩?
古诗云,人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我与您素昧平生,但每到年节时,我就格外地思念你,思念与我远隔千里,却又给我很多帮助的善良的木岚阿姨。虽然您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您却似我的亲人一样让我时时刻刻思念着、牵挂着。
阿姨,对于我来说,您不但是我的良师益友,还是我的恩人。昔日与您在巜天涯文苑》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依稀可见,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怎能忘记,您为我的每一篇习作做认真修改、点评,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怎能忘记,您写的每一篇美文都成为我学习的范文,使我看到自己在写作上的缺点与不足,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那年做手术前,您以“海南省人民政府于成"的名义给我汇来500元,让我知道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有象您这样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铭刻在心。“
2015年,于茗继续在巜寻找木岚阿姨》的贴子里写道,“阿姨,我想告诉您,我历时十年写的自传体小说《化蛹成蝶》已经出版发行了。好想给你寄去一本。因为这本书能够出版,与您当初对我的帮助与鼓励是分不开的。我真想与您分享我的一份喜悦,但苦于没有您的通讯地址。”
终于与失联十年的我取得联系,于茗与她的家人喜出望外。她立即把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自传体小说巜化蛹成蝶》寄给了我。
书后,江山文学网编辑部主任古渡写道,“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人、每个家庭认真阅读收藏的人生之书。一位脑瘫女孩,何以从几被社会遗弃的命运境地,坚持至今化蛹成蝶、成就奇迹的发生,就是因为在这背后有另一个奇迹的支撑:比天高的母爱、比地厚的父女之情、比海深的社会关怀、比炼金更为重要的育人之路。”
著名作家、编剧鲍光满写道,“在阅读于茗书稿过程中,我多次被感动得眼含热泪,感动于一个脑瘫患者的自强不息,感动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寄托。”
那天,我把静子的接力文发给了于茗,她在文下留言说,
“静子你好,我就是网友在留言栏里说的与你患有相同疾病的脑瘫患者于茗。比你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在一直在我身边,陪伴我成长。
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我学会了走路,走进了校园。现在的我,可以独自出外散步,也能作一些家务。惭愧的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我中断了写作。我想和你说,在生活的允许下,你一定要写下去,为你自己而写,为我们残障人士而写,为中国的弱势群体而写。最后希望你的心血之作能够早日出版。那时我一定会买一本有你亲笔签名的著作来认真阅读"。
于茗发到文学苑上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她父母如何节衣缩食给她买了第一部电脑,而她刻苦学习电脑,用唯一可以打字的左手食指,那个一直在不停颤抖的手指,敲下了自己用电脑学习写作的艰辛过程。
我这才知道,Ⅰ982年出生于辽宁盘锦的于茗,因为宫内窒息,生下来就是个脑瘫孩子。当时医生判断,这个孩子可能得在床上度过一生。
她生下来的时候不会哭,不会动,不会自己吮吸、吞咽,睁着双眼不睡觉,医生又说可能好不了了,不少亲朋好友甚至都劝于茗的父母放弃她吧。
但父母于心何忍?他们还是把于茗抱回了家。
把一个严重脑瘫的孩子养活、养大的过程,是常人无法想像的艰难。
在她的文中,于茗这样写道,
“我三岁,还不能翻身,不能坐立,双手紧握拳头,手指分不开,根本拿不住东西。父母带我走遍全国各医院寻医问药。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病目前医学水平治不了,只能靠锻炼改善自身功能。
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尽他们的全力,来帮助我走上艰辛康复锻炼的漫漫之路。
首先是练习翻身、活动四肢以避免肌肉萎缩。刚开始,父母把我抱起来坐在床上,用被子围在我四周以防我坐不稳而摔倒。他俩分别坐在我的前后,伸出手臂在两旁保护我。每当我将倒下去时,立即把我搂住。
随着坚持不懈的锻炼,慢慢地,我坐立的时间越来越长,终于可以在不用父母的保护下独立坐立。
学会坐立后,父母又开始教我练习站立。为了让我学会走路,父母几乎把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我身上。他们把双手放在我的腋下,搀扶着象面条一样松软的我,一步一步,慢慢向前挪。
就这样,我在父母的搀扶下,走过春夏,走过秋冬,走过人生最初的艰难旅程。
在坚持不懈地帮助我康复锻炼的同时,父母没有忘记我的启蒙教育。父亲一边搀扶着我走路,一边给我讲故事、唱儿歌。母亲教我认字,教我数字计算。
父母不辞劳苦地教,我如饥似渴地学。在上小学之前,我己学会小学一至五年级的语文课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那时,我的梦想,是能走出家门,走到同龄小朋友中间,走进课堂,聆听老师动听的讲课声。
然而,虽然我能认不少字,但我连一个最简单的一字也写不出来。因为我的右手连一个苹果也拿不住,怎能握笔写字?怎能做作业?
为了能上学,我开始练习用比右手稍强的左手拿笔。
一开始,左手也掌握不了握笔的姿势,我只能把笔尖扎向胸前,以此来调整手到笔尖的距离(那时,我穿过的每件衣服胸前都留下一团深深的铅笔印)。
每当写字时,我的胸部都要紧贴在桌沿上,用右手支撑着头部,然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牢牢地攥住笔,牙齿紧咬嘴唇发出“咯咯咯"的声音,用尽全身力气在纸上"刻"字。笔一落,就发出"吱吱吱"的划纸声和艰难的喘气声,而笔也调皮地在我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上下不停地窜动着,以致我很长时间才写下一笔。
就这样坚持练习了挺长一段时间,我的手才控制住铅笔,写出歪歪扭扭的"l“字。但迈出这一步,己经让全家人欢喜若狂,父母还流下喜悦的泪水。
这写出1字的第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开始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我一定能学会写字,一定会实现上学的愿望。
由于长时间练习写字,我的左手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血泡。而血泡一磨破,就钻心的疼。好多次我流着眼泪想放弃。每当此时,妈妈就用张海迪和保尔的故事激励我。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就这样,字一遍一遍地练,血泡一个又一个地结。渐渐地,我写的字有字的样子了。
几番努力,几经波折。10岁那年,我终于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因为不能走路,上学放学都得妈妈接送。因为不能自己上厕所,只好强忍口渴少喝水。因为与生俱来的讲话口齿不清,而且不由自主老流口水,在学校,还经常受不懂事的同学的歧视与欺负。
脑瘫的后遗症之一是不断流口水,这给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尽的麻烦和痛苦。原本我完成作业,就得付出比同学大几倍的努力,可每当我写作业写完半页或快写完一页时,不由自主流出的口水,又把花了半天才写出的作业本浸湿,我不得不撕掉重写……
我的成长之路,是饱含着父母浓浓的舐犊之情和艰难困苦的成长之路。我的小学时代,是顽强拼搏的求学岁月。
初二那年,一场重感冒,中断了我的求学之路。我不得不含着眼泪告别校园,踏上了在家自学的征程。
在自学过程中,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憧憬着,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美好的世界,用朴实的语言歌颂人世间质朴的真情,能把我对父母、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用文字抒发出来。
父母看出我的心思,节衣缩食给我买了一部电脑。于是,我的心随着电脑再次走出家门,走进了广阔的外部世界。
我听说天涯社区海南文苑是个文学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便慕名而来……”
听了于茗如泣如诉的叙述,我深受震撼,深受感动,于是,我俩结成忘年文友。我希望在文友们的帮助下,于茗能插上文学翅膀,飞向辽阔的蓝天。
是的,于茗的事迹经全国各电视台、各报刊杂志报道后,《中国统一教育网》特聘请她为励志教育专家,巜江山文学网》邀她当签约作家,盘绵市作家协会吸收于茗为会员,所在社区安排她做一份电脑上操作的工作…...
对于文学悟性较高的于茗中止写作,我也感到惋惜。
我问于茗缘由, 她无奈地说,当今文学写作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社区工作一个月才一千来元,爱人的收入也很微薄,家里花费大,孩子上学读书费用也不少,操心的事很多…….
对此,我深表理解,因为生存是首要。
为了维持生计,于茗最初是帮乡下亲戚销售亲戚家种的东北秋木耳(每卖出一斤,于茗可以赚5元)。我知道后,马上把于茗卖秋木耳的消息去告诉亲朋好友、同学和网友,发动大家去买。她的这位种秋木耳的亲戚,人厚道朴实,种的秋木耳不但口感特好,耐泡耐炒,而且晒得干,挑得干净,几乎没有杂质,一斤可以吃好久。我和我的很多朋友都一直在买。 因为质量好、价格合理,不但买黑木耳的回头客较多,而且买的亲朋好友再介绍给亲朋好友……这让于茗增加一点收入。
泱泱大中国,芸芸残疾人。于茗,一个严重的脑瘫患者,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走向了广阔的外部世界,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她用她的行动,感动激励了无数残疾人。
感谢北京某医院,为她免费动了两次手术,改善了她肢体功能,让她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基本自理,从不能独立走路到可以自己在小区散步。而她通过电脑广结残疾朋友,自己也收获了爱情,建立幸福的小家庭。一句话,于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已的命运。正如她所言,“荣誉与尊重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正如于茗在知道我写这一篇文章时写给我的:
“虽然,随着社会进步,残障人士的待遇有所提高,如无障碍环境的设立,给予重度残疾人的每月两项补贴,辅具和药物的免费发放。然而,时至如今,社会上的很多人人仍然歧视残障人,认为残障人是无用的废物,是社会的累赘。因此,我们本应该享有的求学和就业的权力被无情地剥夺,甚至在少数人眼里,我们残障人连最基本的婚恋与生育的权力也不配拥有。
实际上,除了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我们大部分残疾人只是身体某种组织或部分功能丧失或障碍,但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都是正常的。我们也希望力尽所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能够自食其力。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耐心倾听我们残障人士的心声呢?在这里,我真诚地呼吁大家能够尊重和善待残障人士。”
愿政府可以听见于茗们的心声,更好地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心,尊重和善待我们身边的残疾人。
【作者简介】木岚:作家,诗人。坐标海南。退休干部。年方七旬,心仍年轻。方方日记读者。一枚园地文友。
编者按: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今日彩蛋:配乐朗诵(请戴上耳机听)
余秀华: 晴天
(朗诵&视频制作:七叶树)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日记接力之57:为我颓废的身体,涂上灵魂的颜色
民声(5) || 爱里没有惧怕:亲历西雅图暴乱后的义工清洁
这个副总理我喜欢
民声(4) || 草尖上的光芒
民声(3) || 当你老了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