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是带着烟火气的艺术家

Linjoy 麟角LINJOY 2022-07-14

走进知名室内设计师连志明、王珂夫妇,与他们分享对设计的理解、对创作的态度、对生命的感悟,那是一种灵感闪耀、充满启发、“无界”又自在的享受。


他说:建筑是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容器,它是一个载体。

 

她说:生活的核心,就是人的这颗心。安藤中雄说的对,人的心是无法在高速运转的数字时代安住的,设计师要带给人们真正有温度的生活。

 

他们认为:设计师是当下生活方式的总结者、是带着烟火气的艺术家,既要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实际需求,又要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滋养。

 

设计作品夺得两年北京市商业地产销冠,提出集成家居概念,800平米的展示空间产值3.6个亿,他们是备受瞩目、在行业内获得一致赞誉的知名设计师与最佳搭档。

 

从历史、哲学与美学中汲取营养,创作能释放内心本源、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把家变成人与自然无界交流的空间,他们也是一起创作、一起学习、一起旅行、一同修行的模范夫妻与灵魂伴侣。

  

谈设计:大美无界,设计要关注当代人的生活与心灵需求


室内建筑设计专业毕业, 90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结婚后,夫妻两人分别就职于北京知名室内设计公司。

 

2002年,连志明和王珂倾其所有去巴黎ESAG Penninghen高等室内建筑及广告设计艺术学院学习,当时正是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最红火的时候。

 

有些人觉得,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定,有点匪夷所思。

 

回望过去,两年巴黎留学生活最大的收获,在他们看来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连志明、王珂和校长的合影

连志明在法国的学习氛围

连志明和论文导师合影

 

以前我们做设计,更关注材料、装饰、造型。去欧洲学习之后,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室内设计的核心应该从‘空间’切入——研究空间和人的关系,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关系,室内空间和器物、家具的关系,室内空间与人深层的心灵需求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对如何原创、设计手法和原理、如何推进设计流程等问题做了一些梳理,回国后就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连志明说。

 

“我们现在的风格,其实是来源于自己骨子里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上衍生出来的。‘出去’帮我们拓宽了思维方式和方法,有一个过程让我们回望自己,看得更清晰。”王珂温柔地解释


我们追求的东西相对比较自然,结合自己从小成长的经历,对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哲学的学习,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风格,这是从文化的‘根系’上形成的。


他们设计的百里乡居

 

宋代文化是夫妻两人特别推崇和喜爱的,从宋词、绘画到园林艺术,他们都满怀热情去研究,“我们关注的并不是细节和形态,而是它们背后的哲学体系”。王珂说。

 

“中国文化多元而包容,我们梳理、寻找自己喜欢的,再围绕他表达我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认同,而设计正是围绕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来展开。古人没有设计这个概念,所有的设计都是因需求而来的。”王珂进一步解析他们的“设计理念”,

 

中国人一直讲求‘天人合一’,把自己摆在比较谦卑的位置,让自己融入于自然中、山水间,这是一个非常自在、放松的状态。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与自然离得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便利,但人们总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这种‘不自在’和焦虑,体现在很多方面,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

 

他们的作品——百里画廊面馆

 

面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把“天人合一”的概念,运用到了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中。在他们看来,“建筑是一个承载人与自然的容器”,人与自然应该是“无界”的——“就是说室内空间应该是流动的,人在室内空间中的感觉应该是流动的,就像在自然中一样,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界限也尽量让他模糊。”连志明说。

 

在他们的私宅与地产项目里,你随时可以体会到设计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挖掘和表达。

 

地产商很满意他们的设计,因为房子好卖,他们的设计连续两年拿下了北京的“销冠”。

 

他们一手设计的燕西华府


平凡的居住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事实证明,老百姓很喜欢他们对空间的处理手法,他们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很学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会直觉地感受到,在这样的空间里生活很舒服。”

 

我之前做过一个12.9平米的小空间的改造设计,那个施工造价肯定不如我之前做的卖十几万一平米的房子,但是空间处理的高级程度,可能比那些很贵的豪宅还要高,设计没有贵贱之分。

 

连志明说的是2016年北京电视台“暖暖的新家”第二季《12.9平米阴冷蜗居变迷你别墅》那期节目。那段时间最让连志明和王珂开心的事就是,听到公园里锻炼的老头老太太都在谈论他们的这个改造项目。

 

极限改造的小空间

 

说原创:释放内心世界的本源,优化人们的生活 


我们认为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风格先切入会误导人,这是非常表面的东西。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就需要设计师给他一些引导,没有这样的引导,生活会被过成一种‘标签式’的生活。

 

什么是连志明和王珂所说的“标签式”的生活呢——“把生活过成一个一个‘符号’,生活用品的选择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喜爱。所以我们会看见一些人生活中的元素是‘断崖’式的,可能拿着非常名贵的包包,开着非常高档的车,但是回到家里,他的窗帘、他的毛巾、他的床单……”

 

设计是无界的。繁忙的室内设计工作之外,连志明和王珂也一直在坚持做自己的产品。

 

这其实是在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本源的东西,对设计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当下生活的理解,我们把这些寄托在器物的设计上。


 他们设计的白色陶瓷手机扩音器


曾经尝试做自己的品牌,起名“大然”。最后还是放弃了“品牌”与“生意”,“回归到设计师的本源”。

 

在他们看来,“设计师是人们当下生活方式的总结者”。所以在创作时,“做一个系列的产品,先放到一个时代的特征里去思考,然后再把人群分类,继而思考目标客户群体是什么样子,做了这两层的梳理之后,再开始创作”。

 

他们设计的葫芦灯


王珂作为女性当然更加感性一些,“自然界的造物能力真的很神奇,人很难去超越它,我不是画家,不能把自然中那些美丽的事物和瞬间都画下来,但我是个设计师,我希望赋予美丽的事物以功能,把它们的状态(那个形)再加上功能性,成为一个产品,与人产生联结和共鸣。”

 

王珂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是以“残荷之美”为灵感的荷花灯。在她看来,有生命力的好产品不但要是“自我精神的释放”,还要同时能“优化我们的生活”。作为创作者的他们认为,与工业化的“完美”相比,“有残缺”的不完美,恰恰带着温暖人心的“温度”。


 文中所说的荷花灯


然而,设计师和创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却有着并不美好的“残缺”——品牌在知识产权上的漠视,设计者追求利益明知故犯的抄袭,甚至生产工厂大言不惭直接“拿来主义”……这样的现象,是所有创作者共同的痛与无奈。

 

有一次,朋友打电话祝贺我们设计的灯出现在了著名的‘鼎泰丰’,去看了一下,真的几乎一样,而那时候我们的灯还没上市呢。王珂的笑有点无奈。

 

还有一次,连志明跟刘峰、宋涛等设计师好友喝到酒酣耳热之际聊起原创,整个气氛忽然变得有些伤感,因为宋涛说了一句:“尽量让我们别成为‘烈士’。”

 

感叹归感叹,原创一定要坚持。当远在法国的朋友花了远远高于产品售价的运费,把包装起来体积超大的荷花灯运回法国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

 

作为独立设计师,对抗时下恶劣的设计环境,他们也做了很多努力。其一,是把工业产品当艺术品来做,提高工艺难度,加入大量手工投入,仿冒成本降不下来,也就不会带来大量仿制(这个灵感来源于设计师alec);其二,与大品牌合作,把他们的成熟产品线做改良型的设计,推出一个新产品系列。


 比较早进入商业化合作模式的“仙人掌杯”


通过几年的摸索,他们逐步学习到了国际品牌和设计师的合作流程,明晰了设计师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梳理,也更明确了接下来的思路——做回设计师,只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与趣味相投的优质品牌合作。

 

他们说:“比起第一代、第二代独立设计师,我们已经非常幸福了。”

 

聊生活:生活的品质,应该如同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温暖

聊生活:生活的品质,应该如同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温暖

 

连老师是乐清人,王老师是青岛人,这对一南一北的夫妻档,是圈里人人称道的好搭档,朋友们都在羡慕的好夫妻。

 

设计师的家,自然最能体现设计师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他们两人的家,给人最鲜明的感受就是——自在、温暖、生机。

 


采访中,女主人王珂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生活的品质,并不是用物质承载的奢华。美,是不功利的,体验家里一株水仙生长与开花的过程,这就是奢侈。生活的品质,应该如同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温暖。

 

 “有时候不经意闻到桂花香,就会觉得好幸福。”说起王珂种的那盆桂花,连老师的脸上洋溢微笑。

 

“这是第七盆,前面几盆都牺牲了。北方的天气本不适合养桂花,我就到处找北方的卖家,想来他们卖的花应该比较适应北方的天气,终于找到了这一家。”王珂补充着。


王珂朋友圈里晒出的桂花


一个叙述,一个补充。一个表达,一个说明。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就像默契的对唱、优美的和弦。与这夫妻两人的对谈,是一个舒服随意又滋养人心的过程。

 

除了这处城里的寓所,他们在延庆也有自己的院子。身为设计师的他们一致认为“关在墙里做出的设计,人和自然是割裂的”,所以当然会身体力行,除了寒冷的冬天,天气适宜的时候,就会到远郊享受“院子生活”。

 

这些年,我们的院子每年都会颠覆性‘更新’,要考虑一年四季都有花,要调整花与环境的搭配,关注到花与生活的关系,还要配合当地的气候变化,打理一个院子,是很花心思的。女主人的“小抱怨”里也幸福满满。

 

除了安居,同样悦游。经常一起去旅行,在古典园林、人文圣地、自然山水中寻找灵感。

除了事业,更有信仰。都学佛的两夫妻也是同修道友,和师父一起到佛教圣地参拜、禅修,顺便也进行了 “考察之旅”。


苏州园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去处

 

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协作又分工很明确,连老师在外面接项目,王珂照顾家庭并参与一些重大项目的支持与协作,同时利用零碎时间完成自己喜爱的各类产品设计。

 

在阳光洒下的天井两侧,是连老师和王老师各自的工作间。王珂正在学习首饰设计制作,在公司也有一个单独的小屋留给她摆弄珠宝。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神仙眷侣”的范本,家庭和事业都经营得这么成功,但是他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内心深处有着更大的责任感——

 

关注当代人的生活与心灵需求,这才是顶级的设计。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一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来回切换,就看什么样的时代了。如果我们还要做40年的设计,我们也在思考,未来这40年的路该怎么走。连志明说。

 

这样的思考一直在继续……

 

下期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