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选的如火如荼,这边容易被侮辱,如今谁是亚细亚的孤儿 | 捂脸听歌
这篇文章,说一说罗大佑写的那个“亚细亚的孤儿”是怎么回事。很早以前就写了。刚刚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发出来的时候也没人看。这几天看新闻。有点儿感慨。重新改写一下再发一下啦。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 = Asia
孤儿 = 没人疼爱没有朋友也没靠山的国家或地区
1983年,罗大佑的第二张专辑发行,其中就有这首《亚细亚的孤儿》,翻开歌词本,其中写道:亚细亚的孤儿(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岛难民)
真的是这样嘛?
根据维基百科:中南半岛通常特指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法属印度支那”,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旧称高棉)、老挝三国,简称“越老柬”;广义的中南半岛则指“东南亚大陆”,包括越老柬三国及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地区及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
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度假热门国家们 新 马 泰 越 老 柬
歌曲发行几年以后,有一部电影就是拍了东南亚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使用了《亚细亚的孤儿》作为片尾曲。电影我也没看过……咦?!演员中还有刘德华
豆瓣的介绍截图如下:
电影的片尾曲就是由王杰翻唱的《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唱得难听,链接就不放出来了。
2015年9月著名主播马世芳,在《听说》节目中提到,歌词中这红色的污泥就不展开讲了,总之当年台湾还在戒严时期,当局正需要这种宣传,听到这句话,也不管“白色的恐惧”指代什么了,直接就过审。
但实情是,这首歌和中南半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2009年,罗大佑公开承认,当年在唱片里加上的副标题“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岛难民” 是为了瞒天过海,逃避文化部门的审查。“亚细亚的孤儿”指的不是东南亚难民,和所有人猜测的一样,这孤儿其实说的就是战后的台湾。
“亚细亚的孤儿”这个词也绝非罗大佑先生的发明。它来自于台湾作家吴浊流先生1945年在日本发行的日文版长篇小说 —— 《亚细亚的孤儿》
这是吴浊流1945年在日本发行的日文版长篇小说。对当年的台湾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其矛盾与混乱有深刻描绘。内容叙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受日本殖民的欺压,到中国后又不被认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歧视。在对自身归依的无助感及许多人生挫折打击的日侵月蚀下,最后混乱发疯,悲剧收场。
2009年中文版《亚细亚的孤儿》被北京的华夏出版社翻译引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89316/)
歌词指的是台湾当时的状态,关于曲的部分马世芳认为《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在音乐上收到这首《Mull of Kintyre》很大的影响。
这首歌是1977年Paul McCartney 披头士里的保罗麦卡特尼写的《Mull of Kintyre》,比《亚细亚的孤儿》早了5、6年,写得是苏格兰的一个地方的抒情歌。歌曲结构相似,同样是三拍子,旋律相似,同样用到了军鼓的进行和童声合唱,不过Paul McCartney用到苏格兰风笛的地方,罗大佑使用了中国独有的传统乐器——唢呐,听起来马上从苏格兰风情变成了送葬队伍的感觉。
马世芳向罗大佑当场求证过有无借鉴。罗大佑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承认他也很喜欢这首歌。这个让老艺术家承认起来真的会很尴尬吧。
在节目录制现场 左:马世芳 右:罗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如今湾湾已经迎来民主和自由,蓝和绿你方唱罢我登场。它还是那个在风中哭泣的亚细亚孤儿吗?
无论如何,世界上永远都会有这种孤立而没有普世价值观,也没有朋友的国家。
( 它肯定不是我们拥有24字核心价值观的祖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