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36氪深度部 2018-05-29

点击关注36氪,置顶公众号

专业的行业新闻及深度报道,不容错过

━━━━━━



这是一篇招聘帖,也是一份对于喜欢写作、对商业感兴趣的年轻人的成长指南。从36氪深度部成立的过去一年半以来,前后共有9位记者,在职期间作品获得金字节奖。我们相信,这里是媒体人获得历练最好的地方之一。


下面的前言,来自36氪深度报道部主编杨轩。她和她的同事将为你讲述,36氪深度报道部这一年多的精彩故事。




文 | 36氪深度部      


商业记者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满足好奇心、最自由、最易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如果不是之一的话。

但在过去几年传统媒体衰落的大背景下,成熟记者纷纷转行,现在的好记者,真的太少了。

换句话说,媒体行业青黄不接。

在36氪深度部成立近两年时间里,我发现,并不是没有人想做商业报道,但是能力或有缺陷,比如或者对商业知之不多,或者缺乏采访资源。

我们当然希望马上就有热爱商业报道的成熟记者想要加入(如果你是,请立刻投简历给我),但这时候,需要的可能是付出多一点耐性。在获得了我亲爱的同事们的首肯支持后,36氪深度部不仅招募成熟记者,也同时推出一份深度报道记者养成计划:

  • 在36氪speed新闻部,用1个月进行快讯和新闻报道;

  • 在36氪未来公司部,用3个月时间来报道早期创业公司(集中在1-2个行业内);

  • 在36氪深度报道部,用2个月完成1-2篇深度报道(报道集中在新商业领域,尤其是以BATJTMMD为首的中国创新力大公司及独角兽)。

这是以我多年从事商业报道的经验,觉得对的、商业报道记者应该有的成长路径,规划的一份养成计划:对商业世界的认知,或者从商业新闻报道开始,或者从创业公司报道开始。当然,如果资历较深,轮岗时间可酌情减少。

36氪拿出了现在媒体行业非常稀缺的资源,因此,我们希望是对媒体工作有热忱的人能参与进来,并不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来报名,虽然这看起来很像一个管理培训生计划。

我们希望招募的,是真的对媒体行业有热忱,并计划在这个行业里好好工作上至少好几年的人;希望是有自己稳定世界观,了解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希望是最终能够写出36氪深氪栏目水准的文章,并以此为职业动力,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商业记者的人。

以下是一些加分项:

  • 热爱生活,对商业好奇,喜欢一探究竟; 

  • 追求卓越,能独立思考,能自我约束;

  • 乐于跟人交流,信息灵通; 

  • 优秀教育背景、视野宽阔,学习能力强;

  • 两年以上顶尖财经、商业媒体报道经验;

  • 懂商业,具备财务知识,四大审计师出身优先。

从36氪深度部成立的过去一年半以来,前后共有9位记者,在职期间作品获得金字节奖;如果不以外部获奖为标准,那么其实每一位记者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真的觉得,这里是一个做深度商业报道的好地方。

当然,这份工作并不全是光明面,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也会有压力、有焦虑。为了帮你对此有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是36氪深度报道部记者们的一些发言:在这里做记者这份工作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投简历请发邮件至:

wushanshan@36kr.com 也欢迎你把这个招聘贴/记者职业介绍贴转给你的朋友。



快速搭起一个分析框架、快速给出自己的判断,让我觉得痛快。

——张雨忻


36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只不过那时的36氪还很幼小,没有成熟的商业报道、没有选题会,甚至没有一个有经验的主编。但它却为我打开了窥探这个商业世界的一扇窗户,让我意外的发现,原来试图搞懂这个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则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件事。

这样一段意外的、10个月的经历,大概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给自己规划的职业路径。过去3年,辗转了数家媒体,一直在媒体和投资之间犹豫选择,也拒绝了好几次转行的机会,而当我终于想明白自己还是想做点好内容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我想写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商业报道,而今天的36氪已经是一个成熟且有生命力的商业媒体该有的样子。

一直以来什么都写点的我,在36氪开始有了自己专注的领域。专注让我必须在一个行业里深扎下去,而这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一个事件快速搭起一个分析框架、快速给出自己的判断,让我觉得痛快,而成为那个引导话题和舆论方向的人,是我在这里得到的第一份成就感。

当我试着自己去发现一个行业趋势、把它打磨成一个成熟的选题,并且花一两个月做上十几个采访再写出来,并且最终得到一个10w+和行业认可的时候,那些跟采访对象沟通时的艰难、梳理稿子逻辑时的困惑和写稿那几天的习惯性失眠,都成了那份成就感背后必须要做的付出。

这是一个你需要打开全部感官去感知这个商业世界的地方,有压力、也焦虑,但觉得很踏实,那种踏实是你知道自己半年之后,会变得比现在更好。


很多原来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如今换了商业的角度重新想一遍,豁然开朗。

——杨林


来36氪之前,我跑过都市新闻,也做过调查记者,还尝试写过很文艺范的特稿(不过写的很烂),27岁这一年,我尝试向更专业的商业报道转型。

36氪是非常好的选择,无论从平台影响力还是能够给记者提供的薪酬待遇上。虽然入职初期并不容易,看不懂财报、没有选题、也没太接触过自己领域的那些公司,前面几次出去采访,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听到对方说的一些专有名词还是很懵,要拿着录音回来一个词一个词地搜,然后把它们背下来。

幸运的是这个平台给了一个记者足够多的包容,以及学习成长的机会。在这个平台上,你有大量的时间去接触创业者、员工和投资人,多和人聊天总不是一件坏事;它鼓励你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观察和描述这个商业世界,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越来越专业;原来可能读都读不懂的商业报道和评论,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居然也能写出来了。

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来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如今换了商业的角度重新想一遍,豁然开朗。

我们正身处中国商业的巨大变革中,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无人货架、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区块链……从一个对这些事情有关注但是不了解的商业小白,到能够更早期地看到这些事情的发生并说清楚其中变化的逻辑,再到通过自己的报道去对一些商业领域作出微小的改变,我觉得是一种幸运。


单纯的史料记录总缺点什么,而没有一手信源的评论也总是夸夸其谈。

——闫浩


我以前是学历史的,对我来说,记者就跟以前的史官一样,大公司发生事儿以后记录下来,应该没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事了吧?

当然,最让人有职业荣誉感的是做类似于司马迁那种无论记录还是评述都非常好的内容,如果是单纯的史料记录总缺点什么,而没有一手信源的评论也总是夸夸其谈。

目前觉得自己还没有代表作品,只做到了写历史的草稿阶段,接下来要在媒体行业继续奋斗。


一个好的采访需要多问商业问题,而不是行业问题——至少一年前我不可能分得清这两者。

——乔芊


我的前东家是一个沉静、谦和的杂志社,纸媒寒冬很久了,还是有人在那里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但新人总是更容易陷入“该往何处去”的困惑。

来到36氪深度部之后,那种抽象的大焦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的、具体的焦虑:下一个大选题是什么?大公司怎么突破?财报怎么读?线人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在一个快速上升的机构中,个人是找不到懒惰借口的,你再也不能甩锅给大环境了。

但可见的进步又疏解了它。我在36氪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会写新闻,你需要放下写出一个优美开头的执念,快速下笔、给出判断。

我花了更长时间建立起商业分析的框架,就像高中时代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不得不恶补数学。最近我思考最多的是,究竟怎样提问才是对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一个好的采访需要多问“商业问题”而不是“行业问题”——至少一年前我不可能分得清这两者。

这是一个高流动率的组织,信息和资讯非常密集,每个人都认识很多的人,让找一个人变得容易。这是36氪带给我最初的惊奇,它让我看到真正一家新媒体机构该有的样子。至于深度部,这里有一个会给下属倒水送咖啡的女领导,和几位平时不常见面,但聊起专业就得心应手,能帮你迅速抓住事情核心的同学。

焦虑还在,但每一个人都在奔跑。


这是一份极大倚赖他人善意的工作。

——九连环


记者在我看来是份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工作:你不知道采访对象会不会接受你的采访,什么时候接受,接受了又能讲出什么。前有编辑后有同题,作为记者,除了积累的行业判断力,你能依靠的就是广撒网,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人,如饥似渴地获取一切相关信息。也因此,它也是一份极大倚赖他人善意的工作。你跟同事是打配合,跟采访对象也是互相帮助,很多时候,你甚至是在单方面接受别人的帮助。

印象特别深的是做万达影都的题,啥人脉也没有,我跑到青岛,在工地徘徊将近一星期,进不去保安严密的园区。后来干脆在影都对面的公寓楼里扫楼,一层层询问有没有跟影都相关的业务。最后遇到了一个从北京回青岛创业的小姐姐,带着我找人,摸遍了周边生态。我的稿子里只提了她一两句,但谢谢她的善意,让我完成了一个本来不抱希望的题,我的回馈仅仅只是一杯啤酒。

比起痛快淋漓、获取新知的采访,写稿是比较痛苦的一环。为了赶时间,那个稿子是我和另两位编辑同时在线改稿,看着代表着她们的头像和光标在文档里闪烁,看着一篇原本没那么棒的稿子,被一点一点修成按深氪的标准可以上版的终稿,容我说句矫情的话,我有一种与别人联手弹出一段乐章的感觉。

我有过好几篇10w+,有过对行业判断很准的时候,有过不少次别人或真心或客气地说,“我看过你的xxx稿子,很棒!”但就是那一天,那一篇传播没那么广的稿子,让我想好了,啊,我要一直留在36氪,留到不想留为止。


我居然可以记录这个时代,我可以从宏大叙事那里夺回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

——韩洪刚


我做记者是误打误撞。多数时间里,我没什么铁肩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看着每月到手还不错的工资,心里想着又可以买个新游戏,这是我工作最持续的动力。

但记者并不仅仅可以谋生,做记者总需要理想主义撑着,它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在这对抗中,才更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时代的荒诞和伟大。更妙的是,我居然可以记录这个时代,这些记录有的可以为大家所知,有的只能放在心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成了我的记忆,因此也成了历史。于是,有一部分过去,我可以从宏大叙事那里夺回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

我的成就感并非来自最终的结果,而是在记录和对抗的过程里,多数时候我总会失败,但至少做记者,给了我更多尝试的机会。


新技术搅动下的行业飞速变化着,每一天都有各样新事情。

——张嫣


两个月前,我加入36氪,开始了“炼狱”生活。

煎熬源自焦虑。和垂直类媒体比速度、和财经类媒体比深度、和特写类媒体比写作——这“三比”大抵是我总结的36氪汽车出行报道的目标。于是,怎么可能没有压力。特别是,当你的同事都特别优秀(且年轻貌美)。

对于一个报道汽车行业的记者而言,对获取新知的焦虑远胜以往。从报道技巧到报道内容,知识结构似乎总是在追赶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汽车领域,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新技术搅动下的行业飞速变化着,每一天都有各样新事情。100多岁的汽车行业,似乎从来不曾如此雀跃。

但谁说焦虑不是生产力。“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这些新技术,我们有了更多机会。”这是多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曾经在公开或私下场合的感慨。汽车行业报道的媒体人也得以窥见一个真正的出行未来。

最后说个题外话。我氪养了3只流浪猫,HR小伙伴平日照顾得干净整洁,但新的物业显然不大喜欢他们。某日一小伙伴在群里发微信说:几位物业工作人员在电梯里说“早晚让他们把猫弄走”。随后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老板跳出来说:“我们就算换物业,也不会换猫的。”倍感温暖。


大家做记者不就是为了自由吗?

——王海璐


做媒体不一定能赚多少钱,但你能跟全中国最成功、最有智慧的人聊天,那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

这个年代,媒体行业挺不景气的,专心做内容的平台很少,经营上、管理上的压力传导到采编,记者在末端、在一线其实挺痛苦的。36氪是行业里为数不多,对内容有追求,而且能为大家一些生活保障的地方了。制度上比较灵活,内部调动方便,不用坐班,你也不会被强迫做很多事情。老板有句名言:大家做记者不就是为了自由吗。

如果你喜欢写,对商业感兴趣而且有一些领悟力,向往自由且可以支付自由的成本,欢迎成为我们的同事。


近百人的编辑部,每个条线都有长期观察的记者。36氪的同事圈,本身就是个智库。

——孙然


之前我在纸媒做了两年,听遍了纸媒衰落的哀鸿遍野,反而让一个心思更加坚定:要是能心无旁骛的写稿子,那多幸福。36氪是这么个能让记者保持初心的地方,这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一家媒体有所坚持、有财力、更有在竞争中向上的力量。

来36氪后,我跑了一个从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人工智能。第一个考验就是不断快速学习的能力,如何提出有含金量、触碰到症结的问题,如何在专业性上被读者甚至行业内的人认可,这些焦虑始终如影随形。这是个积累信心的过程,同时也让人想要了解更多。

从报道事实到得出判断,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创投圈的声音很纷杂,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时代的症结,需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读懂商业世界的逻辑。也是在这时候,我发现36氪的同事圈,本身就是个智库。在不用坐班的媒体机构,记者很容易像个永远在单兵作战的freelancer,36氪不同,这儿有个近百人的编辑部,每个条线都有长期观察的记者,像滚雪球一样不断采访、写作、沉淀,努力成为专家。

很多时候,一个重要的选题在起初只是个不起眼的商业现象,但几位不同视角、行业的记者一拼凑,说不定就全然是另一幅景象。

如果你在选择投身媒体或跳槽,我觉得好平台的评判标准之一,是能让你沉浸在好奇和满足好奇的循环里,永远想踮着脚尖再往商业世界的更深处看上一眼。


没什么理由可以让你犹豫的,来吧。

——yanyan


作为一个入商业圈并不久的深度部记者,同事们知识面的广度与专业度基本上是你每天神经绷紧的源头,真真是要“加油干”了……

36氪作为一家平台资源极其丰富的公司,你基本不愁找不到的人,你需要焦虑的是,你的能力是否能匹配上你邀约的采访对象。

反正我在写《黑客、神奇少女、90后矿主、二线VC...关于币圈的5个谎言》的最后关头,36氪未来公司部的同事及时给我搭线认识的人极其关键……感激之情就不溢于言表了吧。

反正没什么理由可以让你犹豫的(KPI可能是其中一个?)。反正,来吧。


我想这才是做新闻的感觉吧

——张信宇


我在36氪工作时间还不长,倒是可以讲一个最近在采访中获得意外之喜的故事。

上个月我跟同事在杭州采访某电商平台,同事是主要采访者,采访主题也是她早就定好的内容,而我只是抱着熟悉行业的目的。聊着聊着,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行业里的头部公司,采访对象顺口说了个这家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消息,而且还是巨头领投。

当时我和同事就互相感受到了对方眼神中的兴奋。这家公司正处于行业话题的中心,充满争议,而且刚在不久前表态不站队巨头。我们随即追问了几个数字,还没结束采访就趁间隙将此消息与编辑作了同步沟通。

随后,我们和编辑又分别寻找其他信源以确定消息的真实性和细节。约莫第二天中午时分,在我和乔老师都另有采访任务的情况下,依托团队配合的力量,我们发出了这个独家稿件。当然,毫无疑问的全网第一,战胜了包括彭博路透在内的所有中外媒体。

事后需要反思的是,消息中一个数据仍然存在偏差,也不排除一个信源企图利用36氪影响力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在信息的选择上更加准确,避免风险。不过,我想这才是做新闻的感觉吧。


张晴(前员工返场发言)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还挺喜欢在你前东家(36氪深度部)工作的?”

“一直很喜欢啊!喜欢在几十万字的素材里拉出一条清晰线索的时刻~和轩老师碰撞认知交换观点的时刻~收到读者反馈的时刻~以及每一个……终于写完稿的时刻!!”


以下是一些大家的代表作:

《看不懂的百度投资,与它失去的一个时代》

《黑客、神奇少女、90后矿主…关于币圈的5个谎言》

《欢迎来到「无隐私时代」,你正以100元被出卖》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

《孙宏斌进入乐视后,贾跃亭更难的一百天》

《携程在手,该往哪走?》

《陷入「囚徒困境」的外卖大战》

《买不起的流量,创业者每一天都是生死存亡》

《共享单车,真假风口的幕后战事》

《A站的至暗时刻》


最后,如果你想加入36氪深度部,投简历请发邮件至:wushanshan@36kr.com ,也欢迎你把这个招聘贴/记者职业介绍贴转给你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