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丨成都:挑战、机遇与战略

中规院北京公司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23-03-26

位于我国西南的天府之国——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我国十大古都之一。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新世纪应该怎样运筹帷幄未来的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怎样统筹灾后布局进一步引领全省全面发展?这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让中规院与成都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2003年10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修编启动,到2015年11月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中规院(北京公司)团队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12年的探索都有哪些发现?请细细读来~~~


第一部分

背景及思路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立足全域成都、城乡一体发展,打造成都城乡统筹的战略升级版。本轮总规在充分研判现状及未来成都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为主线,突出“全域成都”布局理念,从城乡空间布局、生态体系、产业发展、交通联系、公服配套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形成新时期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

1

科学确定目标及定位

规划确定成都市的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并提出了发展目标:建设成为以现代高端产业为主导,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2

优化城乡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18610”的城镇体系: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68个特色镇构成的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结构,在发展走廊上集聚人和要素,形成多点带动、多廊支撑的局面。

“一区”: 规划区

“双核”: 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

 “六走廊”: 成(都)温(江)邛(崃)、成(都)灌(都江堰)、成(都)青(白江)金(堂)、成(都)龙(泉驿)、成(都)新(津)、成(都)华(阳)共6条发展走廊。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通过对6层次、8类别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标准化配置,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网络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 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按构建15分钟公服圈的要求,加快社区综合体建设,完善基本公服配套。

● 中心城区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天府新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延伸。

社区综合体

3

保护全域生态格局

规划从全域统筹出发,构建市域“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总体生态保护体系,强化空间管制要求。

“两环”:环城生态区、二绕绿带;

功能:防止城镇圈层连片发展。

“两山”:龙门山、龙泉山;

功能:市域生态保育和水土涵养。

“两网”:水网和绿道网;

 功能:串联城乡生态空间的纽带。

 “六片”:六个生态隔离区;

功能:防止六条城镇发展走廊的连片发展。

市域生态格局规划图

4

完善全域交通网络

构建先进的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打造国家内陆对外交通门户。打造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构建 “五环二十四射”的高、快速路网和“两环十二射”的快速公交线网体系。形成多层次、高等级、大容量的立体交通网络。

5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构建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6

提升基础设施配套

规划形成城乡一体、高效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综合网络防灾减灾体系。

7

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由圈层拓展向扇叶状布局转变,通过在三环外建设城市副中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 规划建设用地达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水资源调蓄和应急避难功能,适度承担现代服务业功能。

按规划实施形成的成都环城生态区锦城湖

● 依据级配合理、布局均衡等原则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成“一心一轴四副”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并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 保护中心城区自然山水格局,形成“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生态绿地系统。

● 建设以人为本、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效衔接、绿色文明的公交都市,构建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

●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三部分

特色创新

特色创新一:以“四管”为核心,凸显总规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两方面的基础作用。


● 是管方向,主要指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和策略,指导城市发展。

● 二是管格局,确定城乡发展总体格局,体现一张蓝图管到底,避免实施走样。保护市域内“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划定生态隔离区和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生态资源,防止城镇连片发展。市域内大城小镇协调发展,空间形态组团化、网络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 三是管边界,强化空间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城市开发边界,完善管控要求。首先在市域层面根据生态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次,在两规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土规定量、综合定界,形成面向2020年的城镇用地边界;同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2000万人的人口容量,考虑未来的空间拓展需求,划定开发边界。

● 四是管标准,统筹各项规划建设标准,覆盖城乡,多规协调。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等6个层级研究制定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标准,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体系,并转化为《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作为管理、审查区(市)县各类规划的刚性要求。

卫星城建设标准

1.按照大城市配套标准,构建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2.规划打造10分钟公园圈,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3.规划公共交通分担率不小于50%,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不小于80%,打造10分钟公交圈;

……


特色创新二:系统集成成都城乡统筹经验模式、深化落实“全域成都”布局理念,重塑新型城乡形态。


● 一是探索了以“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为基础,构建“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新路径。打破行政区划、城乡界限,通过流动与集聚实现产业、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的统一配置,建立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空间配置总体思路,统筹集约安排城乡生产、生活功能空间组织。如将全域116个工业产业园归并成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集中、集约、集群式发展。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将成都市域范围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促进城乡功能结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形成“六个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形成了31项指标综合测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 三是重塑“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提出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小组微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理念,指导镇村建设。整合全域山水田林、地域文化资源,结合轨道网络、绿道网络,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不同主题类型的城乡统筹示范线、示范片,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特色镇村联动发展。

“小组微生”规划技术导则


特色创新三:首次划定环城生态区,探索城乡结合部空间治理方法

● 改变以往将城市生态区内的生态用地与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笼统对待,导致村镇建设失控、生态用地被侵蚀的局面,首次将城乡结合部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纳入总规统一管理,严格环城生态区内的生态用地与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界限,保护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本次规划为《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的出台提供空间依据,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形态研究、导则编制,并转化为技术管理内容,实现精细化管理。


特色创新四:首创“总规控制单元”,完善规划传导机制。

● 从“重民生、强功能、优品质、塑文化、人性化”的管控目的出发,将中心城区划分为71个总规控制单元,严控各单元内文教体卫、社会福利等设施以及绿地、道路的数量和规模底线。

● 空间布局上各类用地在满足服务半径的条件下可在单元内调整位置,具体布局通过控规落实。下层次规划编制与调整都以总规控制单元为基础,有效促进下层次规划与总规的衔接。

特色创新五:创新成果形式,进一步推进总规审批改革。

● 作为住建部2015年总规编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本版总规成果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成果精简为文本、条文说明与图集,其中规划文本内容主要涉及规划目标和刚性控制要求,文本条文说明内容主要涉及控制标准、策略及设施布局,经批准后的文本、文本条文说明和图集属法定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 本版总规的成果精简提炼编制内容,改变面面俱到的传统方式,突出重点。文本内容从定性描述变成定量管控,表述严谨准确,条文量化指标达到50.7%,实现可量化、可考核、可监督。


第四部分

实施成效

● 一是有效指导26项专项规划与下层次规划的编制。

 二是建设层面,城镇化有序健康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70.4% 。“一区六廊”的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中心城区扇叶状多中心格局初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天府新区建设启动。

生态格局上,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环城生态区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勘界与生态用地界桩设置。

交通系统上,综合枢纽地位持续提升,“五环二十四射”高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建成;轨道建设里程达到268公里;新机场开工建设,“一市两场”航空格局逐步形成。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发布

环城生态区界桩设立完成

● 三是城乡统筹成都实践为破解西部乃至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了大量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城乡差距从2003年的2.64逐步缩小至2016年的1.9。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镇、新农村。并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圆满完成成都市域“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安仁镇:以特色古镇为载体承担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部分功能


从2003年10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修编启动,到2015年11月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中规院(北京公司)团队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12年努力的成果如今得到了业内认可,喜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的殊荣。团队为获得业内认可而欢欣鼓舞,更为能深度介入到成都这座我国西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中,为建设更美好的成都尽自己一份心力而荣幸之至。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

尹  强、顾京涛、张  樵、赵  钢、胡  滨、 潘  振、曾九利、唐  鹏、孙旭东、沈莉芳、 焦怡雪、王佳文、高  菲、徐本营、吴善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