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7世纪东北边疆人口与政局变迁

杨军


曹操征三郡乌桓、司马懿灭公孙氏,使辽河东西的人口由近百万锐减至十几万人,汉朝以降的东北边疆秩序彻底坍塌。曹魏以后辽西新兴起的胡汉杂糅的区域社会人口最多时近80万人,控制辽东人口约20万的汉人社会,成为前燕称霸东北、进军中原的基础。前燕以后辽西人口下降,至北燕灭亡后,辽西人口残存不足10万人。高句丽占据辽河以东后,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大政治势力。由北朝至唐初,高句丽控制下的鸭绿江以北人口稳步上升至约35万户176万人,仅辽河下游以东平原地区人口即达约10万余户54万人。辽西地区人口却一直在数万至20万人之间徘徊。即使在唐平定高句丽叛乱之后,辽河以东还有13万户65万左右高句丽人,4万户20万人左右曾经依附高句丽的靺鞨人,而营州统治下的辽西地区仅有人口15万,其中契丹人占三分之二。唐朝欲以营州镇抚东北“戎夷”,其结果必然是东北边疆的治乱系于营州,而营州的治乱系于契丹。未能重建东北边疆的汉人社会,使唐朝在构建其边疆秩序时没有可以依赖的力量。

关键词

东北边疆  人口  政局  割据  移民

作者

杨军,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



唐代首任河西节度使司马逸客墓志考

冯立君


神龙初司马逸客节度河西诸军州,为唐代首任节度使。他长期负责北方边地军政事务,与突厥、吐蕃等在边疆的活动密切相关,其间所任“兰州诸军事”等为首见,可补史阙。司马逸客在武周时期因执法严明获得拔擢,曾任中央和河西纠察官员之职。司马逸客墓志提供了重新观察唐代北方边疆局势演替的珍贵资料,还对《张说集》《姓纂》及凉州《大云碑》等关涉文本的解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唐朝  司马逸客  河西节度使  兰州诸军事

作者

冯立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邮编710119。



鸠占鹊巢:奚人集团与契丹建国

——兼论辽政权对皇族祖先身份的重塑

吴翔宇


奚人集团在契丹建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契丹族群的演变。建立遥辇氏八部联盟的涅里出自可突于奚人集团,名号“遥辇”体现着统治集团的奚人身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作为涅里子孙,同样是奚人后裔。辽政权在建立后对契丹族源传说进行了改造,将皇族祖先塑造为契丹始祖,并抹除了奚人祖先的痕迹,从而消除了皇族在契丹族群中的外来者、后来者身份。

关键词

奚人集团  遥辇氏  辽朝皇族  族源传说

作者

吴翔宇,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



北宋王韶《平戎策》相关问题再考释

贾连港


王韶《平戎策》的思想渊源,可追至向宝、王雱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其个人实地考察的体悟。《平戎策》以攻取西夏为最终目标,并进一步细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步骤。由于《平戎策》在流传中出现残缺、变异,只能通过现存策文的节文管窥其全文概要、整体战略构想及第一策的主要内容。今存策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官方系统和私人系统,两大系统节录有别,但核心内容并不冲突。从时代背景看,王韶上奏《平戎策》并受到了神宗君臣的重视,是在熙宁初年宋朝转向开边的政策趋于明朗之时,与宋廷对外政策的曲折转向相合。

关键词

北宋  王韶  《平戎策》  拓边运动

作者

贾连港,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暨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街1号,邮编710127。



清初西北茶马御史述论

郭宇昕


顺治二年,清朝平定陕西后,沿袭明朝之制,由中央选派监察御史一员赴西北地方专责西北茶马贸易及苑监牧政,称“茶马御史”。茶马御史任期例以一年一更,下辖茶马司、苑马寺及孳牧诸监。受西北形势影响,茶马御史权责屡有调整,后经几任茶马御史整饬,茶、马诸务有所复兴,但始终未复旧观。由于清朝用马情况与边疆形势相比明朝发生了变化,不再专一依赖茶马御史提供马匹,加之蒙古各部相继臣服,边外平靖,已无须专职维护,待清世祖驾崩、清廷满汉关系变化引发政治形势转变,茶马御史遂于康熙七年裁撤。

关键词

清初  茶马御史  茶马贸易  马政  西北

作者

郭宇昕,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邮编330031。



论近代中央政府治理云南的历史演进及政治逻辑

陈克清


在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政治变迁中,中央政府与云南地方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近代中央政府对云南治理的历史演进有中央权力的普遍性、整体性特征,与此同时,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世居少数民族众多且相对分散的民族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的现实基础,又决定了近代云南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系统梳理近代中央政府对云南治理的历史演进及政治逻辑,对于推进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工作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近代  中央政府  云南  边疆治理

作者

陈克清,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地址: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东外环南路,邮编650500。



长垣与章丘:明代万历中期李化龙考辨

陈旭


明代进士名李化龙者有三人,其中的两位曾与明朝万历年间处置播州土司杨应龙相关涉,故而常被研究者在利用《明实录》等史料时误会为同一个人。实际上,其中一位是北直隶长垣的总督李化龙,而另一位是山东章丘的巡按李化龙。这一误会既见于明代的《万历武功录》《王文肃公牍草》等书,也出现在《蛮司合志》《明史》《明通鉴》《遵义府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等清代史料中。

关键词

明代  李化龙  杨应龙  播州之役

作者

陈旭,1983年生,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平安大道,邮编563006。



18世纪中后期清朝对浩罕政治军事信息的搜集与认知

英卡尔·巴合朱力


18世纪中后期,清朝主动搜集信息,了解浩罕、哈萨克、布鲁特等中亚部族政权的动向。往返于中亚各商镇与喀什噶尔之间的贸易商队和投归清朝的厄鲁特逃人,向清朝提供了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含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干及河中地区的政治、军事、外交动态。文章呈现清代西北边疆信息搜集机制的运作实态,进而探讨清朝对18世纪中后期中亚政局的认知情况等问题。

关键词

清朝  浩罕  中亚  政局  信息

作者

英卡尔·巴合朱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邮编100091。



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解纷机制再探

方玮蓉  马成俊


在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的纠纷解决机制中,乡老、部落头人等群体是重要参与者,并与纠纷两造同时组成解纷机制的基本构造。清代藏族部落纠纷有“细故”和“重情”二类,民间力量在其中分别承担着“调解人”和“承保人”的不同角色,部落冲突类型也因其存在于独立部落及部落联盟间而有所不同。通过对晚清部落解纷机制的类型化分析,可知大国治理中心和边疆地区的不同。

关键词

循化厅  部落纠纷  解纷机制  边疆治理

作者

方玮蓉,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2号,邮编300072;马成俊,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邮编810007。



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喀尔喀蒙古再探

——以返藏史实为中心

乌云其木格


十三世达赖喇嘛受俄国布里亚特僧人阿旺多尔济耶夫煽动,在英军入侵西藏之际,出走喀尔喀蒙古。清廷前后派遣延祉、博迪苏赴喀尔喀蒙古规劝他早日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复推延返藏归期,除涉及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也极力干涉,染指中国内政。为此各方在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与驻锡问题上展开博弈。最终,十三世达赖喇嘛选择以西宁塔尔寺为落脚点,离开了喀尔喀蒙古。

关键词

清末  十三世达赖喇嘛  喀尔喀蒙古

作者

乌云其木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秦“道”新证

郭涛


秦朝确立了地方上设“道”对少数族群聚居区进行治理的制度。作为县级特殊政区的“道”,最初可能取义于政治文化引导的期望。“道”制是秦的军事扩张和郡县化过程中折中的产物。“道”除有以族属命名的方式外,也有以山川类地理实体命名的;道以下并非不设乡里,而是采取乡里机构与部落组织并存的形式。道的行政归属,在区划和民政上属于郡,在少数族群事务管理方面则属于属邦,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管理;同时,实行“道”制的地区,由中央派遣官吏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是为中国古代民族管理政策之源头。

关键词

秦朝  道  出土文献  属邦

作者

郭涛,中国史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邮编430079。



汉代酒泉郡十一置新考

王含梅


悬泉汉简所见里程简是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地理的重要史料。从里程简文本形式和书写体例来看,酒泉郡十一置不包括祁连置。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可知各县内通常至少设一个以县命名的“置”,县域过大者另设一二置,与县不同名。置均处于交通紧要之地,承担迎来送往的行政职能。参照敦煌郡县、置的设置关系,可还原出酒泉郡十一置的具体名目。

关键词

酒泉郡  置  汉简  交通

作者

王含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邮编430079。



明清及民国时期祁连山穿山交通路线考

闫天灵


祁连山穿山路线可分为东段九道、中段七道、西段四道和南路九道。诸道纵横交织,将祁连山内外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各地贯通起来。穿山路线通常沿河展布,选择河流相背侵蚀形成的低凹山口跨越高山。明正德至清雍正间,蒙古部族跨越祁连山的迁徙活动十分频繁,穿山路线以镇羌河道和连接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扁都口道、白石崖道、大河坝诸道最为重要。雍正以降,蒙古族大规模迁徙的时代结束,但进藏礼佛熬茶仍在继续,松山官道、白杨河道和哈什哈达坂道为其主要行经路线。民国中期,新疆哈萨克族东迁入甘青,使祁连山中西段各道趋于活跃。

关键词

明清及民国时期  祁连山  穿山路线  蒙古

作者

闫天灵,1970年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邮编430074。



略论林爽文事件与清朝治理台湾政策的调整

李细珠


乾隆末年台湾林爽文事件爆发,清朝认识到百余年来对台湾的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惩官抚民的措施,并逐步调整理台政策,如改御史巡台制度为福建军政大员巡台制度、改革官制、整顿班兵、改建城池、增开两岸对渡正口与开放移民携眷、清查“番界”以强化汉“番”隔离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台湾治理与开发的进程,从而进一步证明所谓清朝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

清朝  台湾  林爽文事件  治台政策  乾隆皇帝  福康安

作者

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邮编100101。



“九一八事变”前后法国声索西沙群岛“主权”研究补正

任雯婧  彭敦文


法国早期远东航行中有关西沙海域的记录并不多。直到建立法属印支联邦后,法国政府才逐渐关注西沙群岛,其认知也历经反复。与此同时,法国驻印支殖民官员开始有意搜集安南史籍和西文记录。这些资料混淆了西沙群岛、黄沙和帕拉塞尔等概念,试图从中得出“黄沙”即“帕拉塞尔”亦即西沙群岛的立论是不成立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法国趁机以这些混乱的资料作为“证据”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交涉。仔细梳理法国在交涉公函中提到的法、英、越等多方资料可发现法国拼凑“证据”的过程,辨析这些“证据”的讹误。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海疆危机  法国  “九一八事变”

作者

任雯婧,198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邮编100101;彭敦文,1964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邮编430072。



抗战胜利后团沙群岛更名为南沙群岛考析

程玉祥


抗战胜利后团沙群岛之所以更名为南沙群岛,主要在于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时,发现团沙群岛既指称南沙群岛,也指称郑和群礁。更名之后,团沙群岛虽一度被保留用以专指郑和群礁,但随着郑和群礁地名的规范化,这一地名逐渐消失。团沙群岛的更名,引起南海诸岛地名的一连串变化,最终形成以南海诸岛为总称,由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构成的现代南海地名体系。

关键词

南沙群岛  团沙群岛  南海  郑和群礁

作者

程玉祥,历史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地址:南京市孝陵卫街200号,邮编210094。



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玉凤


绿洲丝绸之路是明朝与西域交往的关键通道,在明代中西交流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尽管学界对明代绿洲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分歧较大,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肯定的声音愈来愈强。而对西域各地及贡使的研究,则是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研究的一大特色,成果主要包括西域各地的使团构成,贡使的活动与管理等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的研究旨趣,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明代丝绸之路及西北边疆经略的研究。

关键词

明代  西域  绿洲丝绸之路  贡使

作者

马玉凤,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特聘研究员。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邮编730070。



近代话语转换视域下的民国边疆研究

——读《学术与时势:民国的边疆研究》

张宇龙

作者

      张宇龙,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化巷161号,邮编756000。




敬请关注本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