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点击封面,订购期刊
(投稿网址:http://www.zgbjsdyj.com)
清代边疆研究
思想、实践、制度: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话语体系构建
——读《清代国家统一史》
段金生
摘要
历史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脉络与谱系,是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不断反复思考和探讨的重大命题。但由于这一问题的重大性,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的多元性、政治实践的多变性、思维认知的复杂性等交互影响,学术界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清代国家统一史》以国家统一史为研究视角,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哲学维度上,以“大一统”思想为统领;实践维度上,将清代分为实现、维护和巩固统一三个阶段,对清代国家统一历程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重点阐述了清代经略边疆的复杂进程和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制度维度上,解析了清朝国家统一的制度特点、功能及其主要架构。这一研究成果,虽然也存在薄弱环节,但其尝试构建“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清代国家统一史话语体系”,这是从“中国传统和本土出发构建清代史研究”的“三大体系”的重要努力,有利于推进边疆研究及清史研究的“三大体系”建设,也是取得实际成效的表现。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话语体系构建 《清代国家统一史》
作者
段金生,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教授。地址: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邮编650504。
清末东疆“改土归流”:辟展改设鄯善县研究
王启明
摘要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八月议准设置鄯善县,但其实际行政运作始于光绪二十九年五月。清末鄯善知县人事因各种原因更替频繁。辟展改设鄯善县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对吐鲁番札萨克郡王基层司法(词讼)与行政(地方头目任命)等权限“改土归流”的最终完成,显示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清末 辟展 鄯善县 改土归流
作者
王启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邮编710062。
清末东沙、西沙群岛治理规划和开发模式述论
刘永连 张莉媛
摘要
清末,日商侵占东沙岛引发海疆主权危机。为巩固海疆主权,开发海岛富源,张人骏、袁树勋、张鸣岐三任两广总督均拟定并执行了相关治理规划。从张人骏东西沙—榆林联动开埠计划,至袁树勋官办开发东沙磷矿,再到张鸣岐与日本大泽商会合作开发东沙螺贝,治理规划和开发模式几经变动,实践效果各异,其中成败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为当今海疆治理及海疆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清末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海疆治理
作者
刘永连,1968年生,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媛,1989年生,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博士生。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邮编510632。
专题论文
开元年间父子名分下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嬗变
——以交聘文书为中心
齐会君
摘要
开元年间,唐朝与突厥确立了父子、君臣关系。由于默啜的原因,最初唐朝对突厥请和的诚意持怀疑态度,并未积极回应双方的父子关系,但以开元十五年突厥献吐蕃密谋入侵瓜州的书信为转折点,加之当时东北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唐朝开始利用双方的父子关系拉拢和安抚突厥。唐朝政策的这一转变在授与突厥的交聘文书中有充分体现,文书体例的变化也反映了唐朝授与周边民族政权的交聘文书在体例选择方面存在多重标准。
关键词
唐朝 突厥 父子关系 交聘文书
作者
齐会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邮编100101。
医药传播与北宋对岭南的治理
赵瑶杰
摘要
北宋时期,岭南在北宋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治理日显迫切。为谋求岭南地区的稳定,北宋在岭南地区采取医药救助、传播医药知识以及改善医疗条件等举措,使岭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北宋时期的医药传播举措既是开发岭南的必然需求,也体现了统治者以仁治国、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举措为南宋、元、明治理岭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北宋 治理 岭南 医药传播
作者
赵瑶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成都市一环南路24号,邮编610000。
宋交熙宁战争前夕邕州溪峒首领的态度与立场
黄粲茗
摘要
北宋与交趾间爆发的熙宁战争是宋神宗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神宗即位之后曾对广西的治边策略作出调整,宋英宗时期广西边臣所建立的管阅左、右江峒丁条例遭到修改,引起了诸多溪峒首领的不满,未能发挥“巩固边防”的作用。邕州主官因政见与广西帅臣不合而被排斥出边事决策之外,致使宋廷对交趾情报的搜集陷入停滞,进而影响到决策的合理性,导致钦、廉、邕三州的沦陷。
关键词
北宋 广南西路 交趾 熙宁战争 溪峒首领
作者
黄粲茗,1995年生,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邮编530006。
明代乡会试边事时务策考论
陈晨 马子木
摘要
明代乡试、会试策问例分经史、时务二体,边疆事务是时务策频繁考察的议题。以时间论,边事时务策出现于天顺年间,弘治、正德时期成为常态,至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后期臻于极盛。以内容论,会试的边事时务策题目具有专门化的趋势,与朝廷的边务决策相呼应,既用以问计于士林,亦有试探舆论、塑造共识之效;乡试的边事时务策则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围绕边事时务策的写作,边疆知识逐渐被整合入明代士人的科举知识体系中。举业读物中大量出现的边疆知识虽系辗转因袭,缺乏创见,但与明中后期层出不穷的边政书共同构成明人边疆书写的“文本库”,成为一般读书人边疆认知的起点与底色。
关键词
边事 时务策 科举 明代 边疆知识
作者
陈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邮编200051;马子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天津市同砚路38号,邮编300350。
“以文制武”制度视野下戚继光蓟镇幕府研究
朱永涛
摘要
戚继光蓟镇幕府有19名幕宾。幕宾多与戚继光在汪道昆—“后七子”部分成员及其追随者存在广泛的人际关系网。这种以文化关系网为纽带的边疆幕府,在发挥处理公文、参谋戎务等一般功能之外,更是发挥了文化交际和“儒将”形象塑造两大功能。但戚继光在蓟镇幕府塑造的“儒将”形象并未得到社会广泛承认,戚继光在文人宴集中依然被目为“粗人”。戚继光幕府内外形象的差别,折射出国家制度对社会观念塑造的顽固性,同时是边疆在国家权力格局中特殊地位之表征。
关键词
戚继光 蓟镇幕府 边将 以文制武
作者
朱永涛,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邮编235000。
从六胡州到河阳:新出唐粟特裔武将石磨咄墓志研究
陈玮
摘要
新出《石磨咄墓志》记载了唐代突厥化粟特人石磨咄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石磨咄曾祖石恒裕为六胡州中的丽州都督,祖父石希昂任朔方军节度副使,父石奉超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石磨咄于唐代宗时期从军,曾参与朔方军的边境作战。河阳镇成立后,石磨咄转投河阳军,长期参与河阳军对抗其他叛乱藩镇的战争,仕至河阳节度副兵马使。《石磨咄墓志》塑造了石磨咄家族的精忠形象,也反映了六胡州粟特人之上层在安史之乱后的迁徙。与朝廷将石磨咄定为粟特人不同,《石磨咄墓志》作者更强调了石磨咄的北族背景。
关键词
六胡州 突厥 粟特 石磨咄
作者
陈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邮编710119。
汉唐间北方游牧社会中的农耕邑居及其社会演进研究
刘壮壮
摘要
汉唐时期,北方游牧社会中一直存在少量的农耕和定居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草原的汉人在条件合宜的地方进行的农耕活动;二是处于农牧过渡地带的游牧民因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步接纳了农耕的生产方式;三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贸易城市周围的农耕经营活动。游牧社会中的农耕,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农耕邑居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唐间长城以北游牧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行国体制,但农牧文化的交融促使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持续复杂化,为农牧复合体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游牧族群 农耕邑居 农牧兼营 农牧分治
作者
刘壮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博士后。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邮编100101。
知识生产视野下元明时期白族的族群认同华夏化
孙俊
摘要
元明时期白族基于华夏文化的体认,特别是其士人积极利用华夏历史资源和知识生产系统,进行理论性探讨来回应、对话华夏,使白族华夏身份诉求为华夏所认可的同时,有效维持了自身身份。此种华夏化路径在彰显族群认同华夏化意义的同时,体现了边缘群体追求华夏身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增强华夏认同、国家认同的同时维护自身身份的信心和能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值得重视的历史侧面。
关键词
华夏化 元明时期 白族
作者
孙俊,1985年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号,邮编650500。
边疆治理视阈下明代隆务河流域民族互嵌格局的形成
许若冰
摘要
明代隆务河流域民族互嵌格局的形成是明朝采取茶马交易、屯垦戍边、朝贡册封等措施多元治理的结果。永乐年间,明朝在青海南部设置必里卫,由部落首领担任土官率领“番族”差发马赋,以茶马制度羁縻“诸番”;又分派河州卫四屯军户驻守隆务河沿岸,震慑土官。宣德年间,明朝扶持隆务寺并与之建立朝贡关系,以册封方式实现对地方僧团的收编与整合。在明朝的有序组织与多重治理下,屯田军户、“番族”土官、寺院僧团汇聚于隆务河流域,三者相互制衡、此消彼长。他们在居所上相互交错,在经济上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多元共享的生活场域。
关键词
明代 隆务河 民族互嵌 边疆治理
作者
许若冰,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任副研究员。地址:武汉市湖北大学武昌校区,邮编43006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研究:
以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为例
成珊娜
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新疆抗战大后方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来到新疆,参与各项建设事业。新疆冬学运动正是在此背景下轰轰烈烈展开的。冬学运动基于新疆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提高了新疆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改变了新疆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在激发当地各族民众爱国热情、促进国家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全面抗战 冬学运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观念
作者
成珊娜,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副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邮编710062。
20世纪怒江地区的医疗卫生与社会转型
吴振南
摘要
20世纪怒江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重要的历史拐点。医疗实践带来文化观念转变,驱逐了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束缚,也消灭了历史上的文化隔阂,医治了人们身上的疾病,更祛除了长久存在的社会痼疾。系列事实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中国边疆社会现代化转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边疆 医疗卫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吴振南,民族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宋朝烽火台考论
仝相卿
摘要
宋朝烽火台设置及行用,与周边政权战争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北宋时期烽火台主要设置于宋辽、宋夏政权的边界,南宋时期则广泛设置在对金、元战争的前线,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剧,有向内地延伸的趋势。烽火台利用举烟火方式传递军情信息,南宋为了应对江南地区潮湿多雨的环境,很多时候使用摆旗、鸣金鼓等方式,甚至开始使用火药响炮。对于烽火台的管理,宋朝中央层面将其纳入枢密院的管辖范围,地方上则由安抚司、制置司及都统制司等主管军事的部门负责。宋朝每烽由6名军人充任守烽人,待遇一般且危险系数高。
关键词
宋朝 烽火台 边防 信息传递
作者
仝相卿,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杭州市拱墅区湖州街51号,邮编310015。
“野人山”再考
郭建斌 杨立权
摘要
“野人山”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三十四年,之后随着近代中缅边界问题的出现以及中国远征军撤离缅北而多见于相关文献。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其具体所指不同。与“野人山”相关联的“野人”,也不能对应现今的某个民族,而是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的统称。放宽视野,“野人山”亦非“化外之地”,而是古代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民族走廊”。
关键词
野人山 野人 民族走廊
作者
郭建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立权,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联系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611室,邮编510006。
1949年达亚尔拉萨之行与印度企图分裂中国西藏的政策
张皓
摘要
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印度驻锡金政治专员达亚尔具体实施印度政府向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前进”政策。1949年,他入藏进行长达72天的活动,煽动和“指导”噶厦阻挠人民解放军进藏,表示印度政府会提供武器弹药,并趁机宣称要维护既得侵藏权益,强迫噶厦放弃“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由此,印度政府进一步拟定和实施维持噶厦“自治”、提供军火援助的政策。之后,因无力阻挡西藏和平解放和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印度政府不得不对其分裂中国西藏的政策有所改变。此后,达亚尔又成为印度政府协助美国官员策划达赖喇嘛“避难”的关键人物。
关键词
达亚尔 驻锡金政治专员 西藏和平解放
作者
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邮编100875。
西沙“沉船事件”与法国立场的演变
郭渊 王静
摘要
在地缘利益驱使下,20世纪初法国驻广州领事企图利用未经证实的西沙“沉船事件”否认中国主权。这在当时未产生多大影响,不过后来法国人根据需要多次“充实”该事件的内容。20年代末30年代初,法国人编造包括“沉船事件”等所谓的“历史依据”主张占有西沙,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依据”的漏洞所在,但依然与中国交涉并采取侵扰行动。法国还以“沉船事件”为说辞,要求英国“尊重”所谓法属安南的西沙主权,英国在对相关档案搜集与研究后,公开否认法国的要求,然而为避免卷入西沙争执,并未将沉船档案及研究结果公布于众。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沉船事件” 法国殖民者 英国外交部
作者
郭渊,1971年生,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1973年生,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邮编510632。
书 评 与 动 态
《历史铸就统一体:考古与文物所见西藏和中原关系资料研究》读后
张云
第三届“理论、视角与实践:跨学科视野下的边疆民族研究暨中国边疆民族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娜 赵若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菲菲 陈季君
第一届当代边疆史学术研讨会暨国史学会当代边疆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综述
温俊萍
“中国历史整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