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广东教育 | 这十年,我想在广东上大学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即日起,广东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推出“非凡十年·广东教育”专栏,展示广东教育十年成绩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先哲的心里话——
这十年,我想在广东上大学
如果能拥有一台时光机,我希望能起码年轻十岁。我可能会在十年前参加高考,作为2012年的一位广东考生,最好考分也还算理想。我可能还是不太想离开广东上大学,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会有些纠结。那个时候省内可选择的高水平大学依然并不太多:中大与华工各领风骚,然后数得上来的大概就是暨大、华师、南方医……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展一直是全国排头兵,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整体波澜不惊。长期以来广东人也习惯了,反正“孔雀东南飞”,广东基本未有过吸引人才的危机感。
当然,如果真的拥有一台时光机,我更希望是在今年才开启我的大学生涯。作为2022年的广东考生,如果考分还算理想而且又不太想离开广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就没什么好纠结了。这个时候广东的名校似乎翻番了,如今还有纠结的话可能会产生选择困难症。作为传统双雄的中大与华工依然是报考热门,但不少高分考生也可能会更青睐于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新贵;广东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已经达到8所,在“双高”建设有力推动下,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不少高校已经明显提升一个档次;主打国际化特色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早已开始招收本科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这一年正式启用校园,正筹建的大湾区大学也在向未来的考生招手……
这十年依然时光匆匆,但广东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发展确实肉眼可见。和以往的若干个十年相比,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念在此期间发生了更为根本的改变:一方面,广东意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本土高等教育的紧密支撑,不能总是依靠“孔雀东南飞”的远水解决近渴;另一方面,广东也意识到只有把高等教育做大做强,才能更根本地解决广东考生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的问题。而且在此期间,广东也以一些大的政策行动为抓手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广东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第一个大的政策行动,是2015年广东力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双高”建设方案。敢为人先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的鲜明特色,但更多是表现在经济领域。“双高”建设算得上是广东敢为人先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当时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前就先行先试下了一步先手棋,充分体现了当时广东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远见和决心。“双高”建设以来,不但经费投入令全国瞩目,而且建设成效显著:入选ESI世界排行的高校和学科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高校站到各类“一流”的舞台中央;尤其是旗帜鲜明地加快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建设,对于支撑新时代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个大的政策行动,是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广东高等教育牢牢抓住了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当广东“双高”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较好基础后,广东的主要发达城市又被纳入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后,广东高等教育又迎来一次大发展的重要外部机遇。这次大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大湾区各城市高等教育合作迅速升温,多所实力强劲的港校纷纷“北上”,和珠三角九市通过加强合作办学、新建大学等方式,让广东和全国学子在高水平国际化大学就读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广东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效应明显,各类高校与区域产业高度互动的“科-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并逐渐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集群架构越来越清晰:研究型大学和学科的阵营越来越强大,并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起主要支柱作用;应用型大学则主要为大湾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尤在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特色更是持续强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头部高职越发在全国起到先行示范作用,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大学也在与区域经济产业的互动中办得有声有色。
当然,这十年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并非只是着眼于更高更快更强,更重要对省域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科学统筹和优化。坚持多年的“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即是聚焦于解决区域高等教育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加快推进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高校和校区建设,目前已经实现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每个地市的高等教育都迎来了加强版。
再过十年,不知会不会真的有人发明和出售时光机呢?如果有,我也自私一点地希望——这是属于广东高校学子的发明和创业故事。
-GZ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