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7月24日第4版),全文如下:
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构筑“起点”
应中方邀请,包括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外交部23日消息称,巴各派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分析认为,继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后,中国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宣言有助于加强巴各派团结,为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构筑“起点”。不过,对于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仍需看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曾经的困扰外交部表示,正如王毅外长在致辞中所说,此次对话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实现所有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的成果就是明确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达成一致,最强烈的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王毅在致辞中针对当前加沙冲突困境,提出“三步走”中方倡议。第一步是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实现全面、持久、可持续停火,确保人道援助和救援顺畅准入。第二步是秉持“巴人治巴”原则,携手推进加沙战后治理。第三步是推动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并着手落实“两国方案”。“三步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表示,宣言的签署,可从两个背景解读。历史层面,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敌意由来已久。2007年双方爆发冲突后,哈马斯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法塔赫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巴勒斯坦陷入分裂。此后,几乎每隔几年,埃及、沙特等国都试图推动巴两派和解,但难以持久。坚持“武斗”、不承认以色列存在合法性的哈马斯,与作为世俗民族主义力量的法塔赫之间,存在极大分歧。这种分歧不利于巴勒斯坦内部形成一个声音、一种立场,也使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面临重重阻力。现实层面,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作为冲突当事方的哈马斯受到重创,而法塔赫则充当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尴尬角色——尽管呼吁停火,但由于缺乏对加沙的实际控制,它在冲突中没有实质影响力。这也给巴以停火谈判带来一定困扰。绕不开的起点从上述背景中,不难看出宣言的重要意义。刘中民表示,长期分裂的巴勒斯坦当前面临危急时刻。宣言的签署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其一,巴勒斯坦内部和解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一步,通过内部和解逐渐统一对外发声和行动,有助于推动“两国方案”的实现,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巴内部和解是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和根源,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刘中民说。其二,以色列和哈马斯正就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进行沟通,有关该地区未来计划的讨论已变得更加紧迫,而任何围绕加沙战后安排的计划,都离不开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解这一前提。不过刘中民也指出,须看到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刘中民说,宣言提供了原则性、方向性框架,但巴勒斯坦各派别是否组建联合政府、各种政治力量以何种身份共处、对以色列采取什么态度等,这些仍有待通过更多对话加以探讨。中方作用被点赞宣言的达成,也令中国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努力再次受到世界瞩目。刘中民注意到两点:第一,宣言的签署并非一帆风顺。其实在今年4月,哈马斯和法塔赫就在北京进行了第一轮会谈,但未签署书面协议。之后,原定于6月底的第二轮会谈被取消。在7月举行第二轮会谈前,一些西方媒体也对成果并不看好。“考虑到巴各派存在种种分歧,会谈一波三折并不奇怪。”刘中民指出,“但最终宣言能签署,除了巴勒斯坦意识到团结的急迫性外,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刘中民认为,中国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秉持公正立场,坚持“两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去年6月在北京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表示,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宣言的签署,与中国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关系,以及中国所获得的信任是分不开的。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不寻求政治私利,不像某些国家拉一派打一派。”第二,宣言也是继中国成功斡旋伊沙复交后,再次为化解中东地区矛盾付出的努力。刘中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可能比斡旋伊沙复交难度更大,因为既要促进其内部团结,又必须置于当前巴以冲突的进程中,会涉及国际法等问题。他认为,上述两项“外交胜利”存在共性,那就是中国的中东外交始终从人道主义、公平正义、中东的和平稳定出发。中国同中东各方保持友好沟通,善于在存在矛盾的各方之间搭建桥梁。美以的压力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则以异样的眼光解读中国对巴各派的斡旋,甚至认为中国试图“在中东替代美国”。刘中民认为,宣言可能对以色列和美国形成某种压力。因为以色列长期以来通过制造和利用巴勒斯坦内部分裂来谋取利益。而美国在中东战略收缩后,经常炮制所谓“中俄填补真空”的叙事。这种理解既狭隘又夸张,暴露出对中东国家自主权的漠视。中东不是任何大国的领地,巴以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不应成为任何地缘政治交易的杠杆。刘中民表示,尽管宣言的签署赢得外界褒奖,但中方仍应保持谨慎,致力于中东和平需要久久为功。鉴于之前巴内部和解有过失败的教训,如何使宣言保持持久生命力,同样值得深思。刘中民认为,这将取决于几点:一是巴内部各派能否真正摒弃分歧,而不是将团结流于形式。二是如何避免域外力量的干扰。三是国际社会能否有有效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机制。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
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