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如何回国创业?开拓药业创始人童友之:中美初创新药研发公司的5个不同
点击上方“易企说”关注我们
发送“沙龙”进入线上沙龙直播间
8月24日,易企说线上沙龙第48期邀请到开拓药业创始人/董事长童友之博士,从他个人14年创业经历入手,分享中美新药初创团队的同与异。本文为沙龙部分内容节选,想获取完整版内容,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收听录音。
嘉宾:童友之
童友之,苏州开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药理学博士,归国创业前在美国工作约20年,先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任教、担任北岸长岛犹太卫生系统实验室主任,参与创立美国Angion药业公司并出任副总裁。
中美初创新药研发公司
美 国
中 国
原创型科学家:
来自高校/科学顾问团。
职业经纪人:
来自药企,负责企业运营。
创始人
团队
过去的创始人:
销售起家;或有国资背景的药企出身
海归科学家:
直接从海外回国创业;
在跨国或国内药企工作后创业。
以First-in-class项目为主;
In-license项目很少;
out-license是公司成功的目标。
新药
研发
项目
以me-too/best-in-class项目为主;
First-in-class项目较少;
In-license项目日益增多;
Out-license开始有成功案例,但不是主流。
原创知识产权多来自于大学教授;
大学拥有创新药物公司相当的权益;
新药知识产权从初创公司向大药企转移。
知识
产权
创业公司自己研发药物的知识产权产生;
大学教授的职务发明以及开办的初创企业;
从国外药企In-license新药的知识产权,以中国权益为主。
联邦政府:SBIR(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跨国药企的支持;
成熟的生物药基金从初创期开始持续、专业的投资。
创业
资源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
各省、市、产业园区的支持;
生物医药基金过去较少,但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主流;
国内药企的合作。
大型药企乐于并购;
成熟的纳斯达克上市模式。
资本
退出
创业板对新药创业企业有进入门槛,新三板流通作用有限;
部分药企寻求纳斯达克上市途径;
国内药企并购能力还有待观察。
Q&A
易企说:当初您为什么会放弃美国的职位,选择回国创业?
童友之:我在2007年的时候正好有机会回国,有机会参观了国内的药企,感觉到我国科研的硬件条件已经非常好,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很多年轻人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能力。但当时中国真正会做新药的企业或者个人并不是很多,中国的创新药极其缺乏,仍然只有等外国药企的新药产品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后,国内患者才能使用到,中国的创新药和国外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此外我也感觉到,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不尊重别人专利,像印度一样什么药都可以仿制的国家。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时候回来自己创办一个新药研发的公司,试试能不能在中国做新药的开发。
同时也可能像我过去的一个系主任所说的,有了中年危机。觉得在美国继续做下去也到了一个天花板的瓶颈阶段,觉得要完全打破过去已经得到的一些东西,从零开始做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正因为有了上面这些想法,我便回国创立了开拓药业。
易企说:您对刚刚回国创业或者想回国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童友之:假如你真的想创立一家创新药研发公司,一定要快。首先我觉得不要再犹豫,也不要纠结哪个开发区哪个创业园能提供更好的条件,迅速想好你的项目,开始工作。因为药物研发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确定地点之后,能够尽快开始融资,尽快申请人才计划,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起点。
第二、在融资的时候,选择谁成为你的资金伙伴和企业发展伙伴,一定要非常谨慎。因为这对于你来说是长期的资本保证,希望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想法和你是相同的。
第三,如果是回国创业,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我认为如果是一只脚在国内,一只脚在国外,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或者你一边想当教授一边创业,在国内也确实很难。
最后,我觉得在创业当中,培养人,培养团队,需要花很多的精力。
以上内容仅为童友之博士分享的部分内容,若想了解童友之博士14年创业的经历、经验;对MAH制度的分析;对回国创业的建议;对创新药开发的理解……可以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收听完整录音,获取PPT。
点击图片阅读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