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友分享 | 也谈「电话咨询」 一个律所实习生的必备技能

Legal Road 2021-09-18

以下文章来源于Law Cafe ,作者黎志博

 
为什么要做电话咨询?

在律所实习的各位朋友之所以要做电话咨询,在我看来根本问题是因为你的老板作为律师(或者说作为合伙人)需要回答客户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法律上的依据。而直接原因则是很多法律的规定并不明确,律师若想要成功解读法条内容并帮助客户做出商业决策或者进行风险评估,便只能依赖监管部门的意见了。
如果对方只是问你一些比如违约金太高了要不要在诉讼中主张调整啊,赠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撤销啊,这种问题就是基本的法律检索,最多配几个案例就好。但是对方说我们在XX地租了一个仓库但是后来发现出租方并没有办理租赁备案,问你这个行为有啥风险。你找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中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对于责任主体的规定并不明确,你可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公开的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律师大概率会认为这个文章并不够权威(除非是政府网站上的在线解答类的回复)。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只能开始痛苦的电话咨询了。
当然,还有一个让实习生做电话咨询的原因,就是觉得你反正也没啥事,有几个不是100%确定的问题你就帮着问问吧,sad。

(因为电话咨询而头痛)

怎么做电话咨询?

做好电话咨询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找到电话号码;
(2)打通电话号码;
(3)简短地问出你的问题并准备好回答对方的问题;
(4)做好记录。
让我们一个一个说。
一,找到电话号码。一般来说这一步都相对容易一些,常规的查找途径包括但不限于:(1)114查号平台,拨打这个记得要加当地区号;(2)政府部门官网查询;(3)一网通办之类的综合办事网站查询;(4)申浩律师事务所网络出版过一个《上海律师执业便利手册》,公开途径应该很容易可以检索到,如果是打上海的各类政府部门的电话这个手册还是很有效果的。
以笔者的经验,如果这几个常规的查找途径都不奏效的话,就得看看别的非常规手段了,非常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询问经验丰富的朋友/网友(不过这个好像也挺常规的,但是因为我确实不太用这个,所以还是放在非常规里面了)。(2)如果是要找某部门的政策法规处咨询法律问题(好像律所实习生打这个部门的电话机会还蛮多的),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找到这个部门曾经就自己出台的某法规/规章征求意见的通知(通过搜狗搜索引擎去找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可能会相对容易些),若有该等通知则有一定概率会附有相应的号码可以试试运气。
二,打通电话号码。打通电话号码更多的是玄学,也没有太多东西好写的。当然你要找到准确的时间点,我打法院的电话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据说早上八点到八点三十是一个比较容易打通法官/书记员电话的时间点。如果你是用手机拨打的话,大部分人应该都会选择用耳机接入吧,一直举着太累了。如果是用工位上的座机,也强烈建议问所里的或者哪怕自己买一个头戴式耳机,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到特定版权的保护)

这样的耳机当然不能直接增加你的电话被顺利接通的可能性了,但是可以减低你等候接通的时间成本,边听电话的滴滴声边敲击键盘(打工人精神plus)。这样的话因为拨打更为方便并且等候成本更低,间接地你也就会更多地尝试拨打目标部门的的电话,因此你的电话被接通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三,简短地问出你的问题并准备好回答对方的问题。电话咨询里的要问的问题肯定是得压缩一下,如果律师和你说的背景相当之复杂,你就只能自己简化了。问问题不是重点,大家肯定也都会,重点是该如何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行政机关的那些老师最喜欢问你的问题就是你们是哪家公司?可能对方知道了你们是哪家公司转头也就忘了,也不会太计较这个问题。但是律师让实习生打电话99%的情况下都是让你去做匿名咨询的。
应对这种询问你身份的问题,一般也就三种方案,(1)直接说自己想匿名咨询,看看对方是不是答应;(2)瞎掰一个公司的名字企图蒙混过关;(3)说自己的公司尚未设立,只是在研究法律的规定,评定创业项目能不能成功之类的。我一般是用第三种说辞来应付诸如你们是哪家公司之类的问题,当然如果要咨询的问题很明显是正在运营的公司才会碰到的问题(如与遭遇行政处罚相关的问题),则一般只能在前两套说辞中进行筛选了。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先用第一套说辞,说交办任务的领导不让说公司的名字(是的,把自己带入公司文员角色)。如果对方不答应你再瞎掰一个吧…
瞎掰一个公司名字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问题,笔者曾经就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的某个法律概念的内涵问题咨询过河北某地的监管部门,我是瞎掰了一个公司的名字,但是因为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属于强监管行业),监管部门对属地管辖范围内的公司情况非常了解,直接要求我用公司的座机打过去,不然不回答我的问题。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也就没辙了。
四,准确记录并向布置任务的律师反馈。比较复杂拿不准的问题建议可以直接电话录音(iPhone可以借助录音耳机实现这一功能,淘宝有售),然后在律师对你的记录内容比较质疑并追问的情况下,你就只能直接拿出录音给律师听了(因为很多时候新来的实习生并不能很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如果是那种需要综合考虑多地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的电话咨询,建议至少要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以下几个要素:(1)对方的电话(记得加上区号,律师可能会再打一次,当然概率不大);(2)对方的部门;(3)对方的称呼;(4)对方职位(尽量问一下吧,当然对方不一定会透露)。IPO过程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电话咨询,是在得到了满意的回复口径后要去做当面的政府访谈的,这种场合就更需要准确记录对方的信息了。

电话咨询只能打给政府部门么?

律所实习生一般都是给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打咨询电话,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给各类中介机构打电话(是的,你们没想错,就是白嫖)。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曾经就融资租赁公司设立问题,知识产权中的FTO(Free to Operate 自由实施)报告问题和非特殊化妆品进口中的特殊问题咨询过从事相应业务的中介机构。对方介绍的都比较到位,可以帮你快速了解这个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和委派任务的律师之间的沟通也会相对更为顺利一些。为了接收他们发来的文件我甚至注册了一个新的微信号…

(常见的中介机构的网站)

关于代入感

不管是和政府部门还是中介机构咨询,都需要有一个代入感。说难听点,很多时候实习生都需要撒谎,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客户公司的人,而不是律师(有的政府部门的人可能不太愿意和律师说太多,一方面是警惕,另一方面是觉得律师很狡猾用他们说的话去赚钱…)。以笔者的经验,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话语,来进一步削减对方对你身份的怀疑。例如:(1)对方问到你不太熟的问题,你可以说你是公司新来的管培生/你只是公司法务部的员工对业务的情况不是很清楚;(2)若需要咨询一个几年前发生的问题,可以说公司当时的同事现在已经离职了,公司的交接可能做得不是很好,导致很多信息现在找不到;(3)若需要咨询的问题法律上规定的已经比较明确了,但是律师还是想让你确认一下,可以和对方说公司的法务部比较严格(类似于无中生“友”),老板看了法务的反馈意见就让我再来和监管老师请教一下避免出现不合规的情况等。

以上便是我的简单分享,希望对各位读者朋友有所助益。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