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会 | 初涉职场的身份转变和职业体悟(一)

Legal Road Legal Road 2024-07-01


牛年伊始,Legal Road管理组邀请到三位在一线城市就业方面有丰富经历的前辈,以“大学之后,人生之前——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和职业准备”为主题进行了内部语音分享会。本次分享会主要从法务、董秘、律师三个视角分享初涉职场的身份转变和职业体悟。

 

本次分享会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嘉宾分享,第二部分是座谈会。本期推送记录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内容,下期将推送座谈会的相关内容。第一位嘉宾Z学长目前任职于某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本次分享内容为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心态转变。第二位嘉宾G学姐目前任职于某沪市A股上市公司董秘办,本次分享内容为志业、专业、行业等因素与职业规划的联系与影响。第三位嘉宾C学姐目前任职于上海某律所公司法方向诉讼团队,本次分享内容为扭转“学生思维”、助推职业发展。





01

第一位嘉宾:Z学长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目前任职于某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


一、校园与职场的核心区别


_

校园

职场

个人目标

积累各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获取经济回报,丰富人生体验,实现自我价值

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相对单一

反馈周期较短

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反馈周期较长

角色定位

更多时间是自主完成学业

承担岗位工作,更多时间是与同事团结协作


二、从校园到职场的认知转换

1.   如何安排工作任务:校园偏主动/职场偏被动

l  校园:除部分要求在限定时限内完成的作业外,更多时间是自我安排学习任务

l  职场:大部分工作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计划和要求完成

2.   如何看待错误:原因&后果

l  职场对工作失误的包容度相对较低,特定岗位的容错率极低

l  职场中的工作失误,特别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会影响绩效考核

3.   如何把握人际关系:行为の边界

l  大部分在校生全天候相处,人际关系的边界相对不明显

l  与工作单位的同事交往应当把握边界,工作与生活要严格区分


三、心态调整小建议

可以尝试克服的心理

可以尝试锻炼的心理

在未掌握真实、准确、完整信息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想法且拒绝沟通

站在沟通对象或汇报线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


遇到挫折后陷入自我怀疑

在情绪归零的基础上积累处事经验

对思维、心智与眼界的自我设限


对新事物、真问题和元规律保持敏锐



四、实践操作小贴士

1.   应似飞鸿踏雪泥:工作留痕

l  建立工作日志,记录每日工作,总结工作心得

2.   弱水三千取一瓢: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l  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加工总结,以备不时之需

l  利用合适的机会进行信息的加工和输出,以便梳理自己掌握的信息

3.   功夫不负有心人: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

4.   书到用时方恨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l  在阅读和网络讯息中积累专业知识和专业外的知识

5.   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l  树立自信,不因一时的挫折而自我怀疑

l  择业时做好尽职调查,选好赛道,选择自己感兴趣并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


五、Q&A

Q1:选择基金行业的原因?

A1:硕士专业是证券法和公司法,自我定位偏商;基于证券法修订的大背景和硕士论文选择了证券法方向,证券公司是当时感兴趣的领域之一;正规的公募基金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起步路径,另外对股权投资或私募基金,建议谨慎筛选,更偏好金融工程,对法学生而言不太对口。


Q2:新鲜资讯关注渠道?

A2:公众号:wind资讯、观察者网;B站up主:梨核财经、蒙面财经(主要房地产)、睡前消息(主要社会热点话题)、老狗财经、冲浪普拉斯、狼爸爸的工作室等;著作及论文;看书和业内同事聊天


Q3:了解行业发展资讯的途径?

A3:看行研报告,推荐萝卜投研公众号:伦敦交易员,创投公司公众号的研报分享如经纬创投等;找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去聊,更有针对性。


Q4:法科生到金融资管行业,有什么底层逻辑转变吗?

A4:尝试培养商业逻辑和商业嗅觉。资产管理的流程大体可以分为募、投、管、退:就是募资,即资金归集;就是投资,即资金投资;就是管理,及投后管理;退就是退出,即实现资金的退出。在基金投资时,我们更多地依赖商业嗅觉,即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好的投资机会。在基金管理和退出时,我们更多地依赖商业逻辑,包括对被投对象商业模式的洞察和对于退出方式的选择。法学院毕业生进入金融资管行业,除通过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做好法律尽职调查、信息披露、合规审核等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意培养自己的商业逻辑和商业嗅觉,在宏观上把握全球及国家经济形势,了解行业知识,在微观上洞悉个体公司的运营情况。以法学知识为基础,追求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知识的融贯,这不仅是法学院毕业生叩开金融之门的必要条件,更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02

第二位嘉宾:G学姐

华东政法大学本硕,目前任职于某沪市A股上市公司董秘办。


一、志业、专业、行业等因素分析

1.   对于志业、专业、行业的解读

1)   志业:法学生的毕业去向比较有限,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公务员和事业编,大概包括公检法、证交登(证监会,交易所,登记结算中心)。其二,律师,包括诉讼和非诉。其三,公司法务。最后是博士。

2)   专业:我现在对法学专业的理解更倾向于是民刑这两块。民商事,主要包括了民商事、经济法、国际法专业的同学,他们工作上主要是涉及到民商事经济法规。最终还是落实到民商法。刑事可能更特别一点。

3)   行业:行业的话,因为我现在面向资本市场的工作比较多,对于行业的理解在工作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感悟,因为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依靠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的。目前比较好的行业赛道,像互联网大厂,比如说电商、消费的这种独角兽,还有房地产建筑施工(头部),然后资本市场像证券基金这种,科技的话大概有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无人机,还有人脸识别这一块,有几家公司是做的不错的。然后还有医疗行业。农牧行业(头部)有一些也不错。如果大家对行业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再多做一些工作。

2.    个人心路历程

1)   志业:经历了想去日本读博→民商事诉讼律师的转变

2)   行业:我个人的实习经历比较杂,有民商事和刑事律所团队的争议解决,有日企法务,涉及方向包括房地产建工、还有私募基金、股权纠纷这一块的。目前所在公司是做建设工程、园林设计的,现在也有新的养猪业务在拓展。当时是春招进了管培生项目,先定岗在法务,10月份公司人事变动,就调到了现在的董秘办,有的公司也叫证券事务部。一般的岗位设置通常是由专员、主管、总监、经理构成的,大部分的部门职位都是这样来划分的,但董秘办具体还有一些称谓上的不同,比如说总监,董秘办可能更多的偏向于叫证券事务代表。另外,董秘是上市公司的法定高管。

3)   董秘办工作内容:

① 董秘办工作比较复杂综合,财务+金融+法律(偏向公司法证券法方向)的复合背景非常适合该岗位。

② 日常的工作:

l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就像大家平时看到的每一家上市公司的临时的公告、定期的报告比如说季报、年报等。

l  三会的运作。像董事会,其名下其实还有其他的专门委员会,比如公司有高管离职或者聘任,有提名委员会;公司高管的薪资,有薪酬委员会;还有关系到公司战略投资方向的,有战略委员会。

l  投关管理。因为上市公司很多东西都是对外的,面向整个资本市场可能会要做市值管理,因此需要对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关系进行维护。

l  对接中介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每个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会聘请咨询公司,专门针对披露做咨询方面的检查,或者需要特殊舆论服务的,会去聘请专门调节舆论的团队。

l  行业研究。资本运作的项目像定增都是要参考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情况。关注股价会关注二级市场同行业的企业的股价情况。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市值、股价的差异以及可能影响到市值、股价的因素,也会去做一些研究。

③ 上半年工作压力蛮大。因为上半年有年报,股东大会的召开,有的时候碰上有一些公司有资本运作的项目的话,中间还会有资本运作的一些项目,然后今年因为监管加严了,还有上市公司自查的情况,也集中在上半年。

④ 每家上市公司对于董秘办的定位不太一样,就意味着工作偏向也不太相同。比如我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行业,领导大多具有国企背景,行事风格也比较偏形式主义,所以我们董秘办的商务接待和应酬相对比较多,而我朋友所在公司是一家科创版企业,她们董秘办的事务更多偏向企业宣传、技术协助等。

⑤ 总的来说,相对而言,事务巨细。像三会的话,董事会是随时有可能开,因为公司会有一些新增的业务要达到披露标准,就会开。因此临时的突发性状况也会比较多。


二、如何更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

1.   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开始就确定清晰的真的很少,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有点像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感觉,而且职业方向也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如何更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建议列一个利弊清单,写明:你的专业是什么?你的比较有优势的,你实习的行业是什么?你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北上广深我要留在哪个城市?我要不要留在一二线城市?都列下来,然后最好能够覆盖自身的优劣势,包括像性格家境以及自己可能想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利弊清单作为决策的依据是相对客观和合理的。

3.  还想说心态真的很重要,毕业其实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关口。第一份工作虽然很重要,但是也没有那么重要。第一份工作没有那么理想,后面可以再根据自己的整体工作体验进行调整。

4.   推荐阅读投资类的书籍:如巴菲特、查理芒格、李录、张磊等顶尖投资家的书籍。像查理芒格、李录虽然主要从事投资事业,并且他们最初也不是专业金融、经济背景出身,但他们的阅读面非常广,从物理、生物、数学、历史、心理学都涵盖在其中,因为其他领域的知识都是他们形成投资决策的重要“养分”。


三、转行的风险及如何辨别风险

1.   风险提示

1)   市场风险

l  注册制既是春风,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面临的自生自灭的可能性越大。

l  目前市场上的企业,其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难以预知,而且每一个行业的龙头公司数量有限。从这一点来说,中介机构包括律所或者证券公司,相对是比较稳定可控的。因为你不会因为企业可能做了一笔资本运作的交易,就说垮就垮说破产就破产,然后也会因为身处中介机构,接触到了比较多的企业样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企业在管理和运营当中存在的问题。

l  如果转来董秘再转回律师,可能性比较小。

2)   行业风险

l  年龄资历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水平,导致对整个行情缺乏了解。比如地产大家普遍觉得没有以前那么朝阳,但是跟金融法律相关的房企岗位实际还是比较不错的。国家对房地产还是有聚焦和关注的,这一方面的机会也相对较多,只不过不像以前的房地产开发、土建那样热门,但作为非技术人员的法学生,地产法务还是可以尝试的,建议头部公司或比较有名的本地房企,若能涉及融资业务的岗位,对后续的转型和跳槽比较有利(可以跳到金融机构做相关的房地产业务)。

3)   企业管理风险

l  企业从高层到中层到一般员工,构成人员较为复杂且水平不一,在一些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岗位,招聘的要求相对会低一点,相应接触到的这部分人员的水平难以保证。但董秘办在这点上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可以接触到企业高层,受他们做事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学到很多,成长很快。

l  相对来说,公司人事比较复杂,包括同事、直属领导、分管领导这种延伸关系的处理,其实是没有像律所跟平时对接老板或客户那么轻松。

2.   如何识别风险?

1)     事前

① 进一个公司前,先结合大形势宏观政策去看这个公司所处的行业,从而大致了解行业态势以及薪资高低。针对具体公司的话,可以对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发展去看心仪公司的水平,可以从业务模式、经营数据、舆论情况等方面对比。上市公司的话,可以看财报和一些舆论情况。还可以关注一下企业发行债券的情况以及产品,了解公司的一些财务性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等。

② 了解渠道

l  检索,百度、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企业预警通等。关注股价:同花顺、wind、东方财富证券等。

l  直接询问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比如、券商、行研(买方主要是公募基金,卖方主要是证券公司,然后像私募或者创投,也会有自己的行研团队)。

2)     事后

进公司后,去跟公司关系到“钱”的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比如跟法务的同事交流,去了解公司的整个经营情况,去判断他们的说辞,觉得这个公司怎么样。当然最好的话还是有一些客观的东西会更好一点。如果只是在实习的话,不用太过担心,觉得不对换下一家及时止损就好了。正式工作的话,还要判断这个公司能不能给你一些机会。其实,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是头部的公司,成为一颗螺丝钉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应届还是比较建议先去一些大平台的公司,因为无论是业务还是管理都比较好,能够学习到一些先进经验,之后再跳槽。但如果是要跳槽的话,就不见得非要往所谓的龙头企业去跳,因为在龙头公司你的工资不一定就很高,有时候去往一些中小公司,做到核心岗位的话,薪酬待遇反而会不错。还可以关注一下工作氛围的融洽度,好的环境能带来愉悦的工作心情。另外,不太建议频繁的跳动。一个实习期的话,建议还是做到3-6个月,除非是实习一两周后觉得很不对劲,那这种情况就没必要消耗自己,找机会赶紧溜就可以了。


四、Q&A

Q1:都是管理岗位,为什么选择董秘没选择公务员嘞~

A1:虽然华政的刑法专业选择公检法的岗位其实也很不错,但基于对自己性格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比较清晰的认识,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公务员。个人观感上来说,体制内的束缚相对比较多,但我自己还是属于比较愿意去发挥个性,比较想在市场上打拼的这样一个性格。还有一个我同时也比较愿意去跟人沟通,但体制内可能就会有一些包袱。

 

Q2:从准备跳槽的角度来讲对挑选工作还有什么建议吗?

A2:跳槽的话,首先肯定是希望工资能有一定的涨幅的,这个是底线。从平台角度的话,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平台没那么好,但有跳槽的机会去到一个平台相对不错的地方的话,即使薪酬变化可能没有那么大,我觉得也是可以跳的。不用担心说非得要做到一年,因为好的机会确实是比较难得的。哪怕是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到为什么不想做了,也大可以把整个的情况如实相告。

像我现在面试,我会说到是因为我们整个公司的发展状态。因为都是已经公告出去的信息,如果面试官是比较诚心想要跟你沟通这一块的话,他也会做一些背调,去看公告,去了解一下你上家公司的整个发展情况。因为公司的发展情况离职的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还有一个就是我现在可能在跳槽这一块的话,不会限制那么多,因为我对自己刚刚也说了有一个比较大概的认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哪些工作做起来会比较容易得心应手一些,我都会愿意去尝试,哪怕可能我之前没有做过。我之前在我们的一个群里面分享过,如果有一个比较不错的金融公司的销售工作让我来做的话,我也愿意去尝试。因为不是说这个工作好不好,而是还是要看你自己适不适合、你自己能不能做出来,很多人都会觉得说房地产销售这么多,但其实也有很多人基本上一套房子都没卖出去的,这个工作可能就是属于淘汰率也比较高的,但我觉得只要在你的损失承受范围内,都可以去试一试。主要是对我的一个分析,因为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再多看看。


Q3:请问董秘办和一般法务岗工作内容和心态有什么区别呢?

A3: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董秘办和法务岗都属于公司后台职能部门,主要是支持业务部门的事前风险控制、事后纠纷解决等业务衍生问题。区别在于,法务岗更偏向法律事务,包括业务咨询、审改合同、内控合规、对接外部律所或者参与公司需要法务参与的专项工作。当然,主要还是看具体公司对于法务的定位。

董秘办的话,工作通常包括信息披露(临时公告、定期报告等)、三会运作(董监股东大会)、投关管理(市值管理、投资者关系包括个人与机构)、行业研究(资本运作的项目都会参考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情况、平时关注二级市场同行业企业的股价)像资本运作的项目通常都是由公司董秘办这边牵头做,例如我们公司现在在做的非公开股票发行、还有一些涉及资本运作的化债项目,具体看每个公司情况,包括重组并购财务性投资这些都在其中。大家可以看出来董秘办的工作是比较复合型的工作,一般最好是财务+金融+法律(偏公司、证券法)。无论是法务还是董秘办,如果部门没有专项的项目工作要开展的话,日常的工作都是能慢慢上手的。但如果有专项项目要做,就比较辛苦。在这点上,因为董秘办对接资本市场,工作量就比较大,主要就是对内对外的沟通工作会比较重。

心态的话,我觉得我一直还算是个心态比较积极乐观的人,但去了董秘办后因为立即上手项目,又同时踏出了原有的舒适区,平日工作中对内对外沟通事务繁重,对接董监高管的时候比较多。身心压力确实更大,因为造成的错误是不可逆的,做事会更高压焦虑,最后也会在身体健康上有所呈现,比如一直长痘、容易累、周末急需补充睡眠等等,个人生活也相对更窄了。在此感谢遇到lgr,让我即使已经工作了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Q4:学姐读研期间有找到董秘办工作相关实习吗?

A4:我读书期间没有做过董秘办工作的实习。我的实习经历主要是律所民商事、刑事争议解决、日企法务。唯独没有做过非诉实习,这是现在比较遗憾的事情。如果有资本市场的实习知识积累,对董秘办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Q5:长期加班如何能保持精力和专注度?

A5:相比于律所资本市场团队的小伙伴的工作强度,董秘办还是相对轻松一些的。董秘办的工作忙季主要在上半年,当然如果公司比较多资本运作的项目,就会比较辛苦一些。我自己还比较适应多线任务的状态,对于保持精力和专注度的一些方法可以分享下:

1、每天最好保持适当运动量。我大部分时候没有刻意拿出时间运动,但因为家离公司比较近,路程半小时左右,所以基本平日都走路上下班,一天也有一小时左右的运动量了。

2、一般在不加班或与朋友有特殊安排的周末,我都会拿出一天时间睡觉(睡到自然醒、想睡就睡的状态),然后休息足够了,就会边收拾家里边收听电台、音乐,或者看看杂书,也会刷微博、抖音这类社交平台。有的很优秀的朋友兴趣爱好相对比较单一,但我觉得自己是需要娱乐生活的。

3、在保持专注度方面,主要则是工作时的状态。现在自己还比较适应多线任务,主要也是因为工作性质顺其自然形成的。我们平时专业性和行政性事务都会同一时段到董秘办这边,如果我的任务比较多,我会先跟领导确认事务的轻重缓急后按序进行,中间有小插曲需要脱身,跟领导说声即可。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尽力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心力多投入到事务处理细节中,专注力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同时也会发现工作能做得很不错。


Q6:请问董秘办的工作模式和律所的差异之处和相同之处分别在哪里?

A6:不同之处:最大不同原因还是因为公司与律所之间的不同。无论是非诉还是诉讼,基础资料肯定是来自委托人,通常就是公司。董秘办在热衷于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的地位中还是很高的,这是由它是“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桥梁”这一角色决定的,所以董秘办对内对外俯瞰全局更明显。比如公司拟签订一个达到披露标准的重大合同,通常业务部门在与交易对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董秘办就会介入,哪些条款的签订不符合交易所披露要求,都会尽力修改使其符合,合同没问题了再走上会流程,通常就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就整个商业决策或者资本运作的流程,这通常在律所是感受不到的。而且因为我们的工作内容通常涉及内幕信息,一般在告知外部律所的时候也会比较谨慎。再者,就是董秘办的日常工作会比较关注二级市场以及参考同行业公司的情况,看他们的股票、日常公告、年报、项目情况等等。因为在律所不会太细分行业,所以这点可能也是在律所感受不太明显的。还有就是知识需求了,董秘办的工作比较复合,确实是需要财务和金融的基本知识的。这一点我现在也还在疯狂补足中,压力还是比较大。同时也是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而言了,因为我们是传统行业的公司,作风都比较老套,所以董秘办的日常商务接待的工作就会比较多,我在科创板公司董秘办的朋友,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视频剪辑技术,日常辅助公司宣发。

相同之处:一方面是理论基础,因为工作中都确实需要法律知识,虽然我不在法务了,但涉及到股转、董秘办对外签订的中介合同都会是我们自己改。还有就是日常对证监会交易所法律法规的适用。另一方面是实务操作,其实无论是哪种工作都很看日常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做得多了才能感受深刻、逐渐成长。之前在律所和法务也会遇到自己出去做案子、做项目的时候,现在同样也有。


Q7:请问法学生成为董秘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这些劣势如何补偿?

A7:其实我觉得法学生的思维逻辑是很有利于做证券事务工作的。首先我们较为熟悉各种法律关系和有较为扎实的法律文书底子,尤其是在资本运作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对事前风险因素会更了解,也在日常的文书工作中有很大的优势。其次,我是觉得大部分法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比较有条理和逻辑,这点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比较出彩,因为参与要面对的人事会比较多。最后就是法学生的气质会更受人信任,跟人打交道中别人会因为这个背景加分。

劣势其实也比较明显,首先,就是在专业知识上,财务和金融会略显不足。其次,就是法学生的思维通常而言会滞后保守一些,有的突破惯例的做法可能不敢于尝试,这点对于促成商业交易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最后,法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自信的,当然我们也是有这个底气自信,但就是公司的人事相对比较复杂,做事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Q8:有考虑转回律所吗?成为董秘并一直做下去的吸引力在哪里?

A8:之前在实习群也跟群友分享过自己正在物色新机会的想法,目前是考虑科创板企业的董秘办、证券基金金融机构比较多一些,考虑回律所的比重不太大,因为算是离律所的工作模式越来越远了,但也还是有在看有没有自己比较心仪的机会,面向资本市场比较多,我个人比较喜欢PE/VC方向。

虽然我现在是在董秘办,但距离成为董秘还太早太早,而且就我目前了解的董秘职业路径,跟机遇的关系更大,但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以后这个职业路径应该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就目前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来看,与其说董秘的吸引力(通常来说都是高薪),不如说董秘办的工作更适合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身边朋友的反馈,大家对于我的沟通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我自己其实也比较乐于跟人交流,这方面是挺适合董秘办的岗位的。还有就是组织协调能力,因为我临时参与定增对接各中介机构、带领我们外部律师出差进行项目谈判、日常主持董监高的会议议程等的一些经验,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也不存在怯场、包袱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可能就目前来看这个岗位相比律师、法务更适合我的性格。

不过我自己也是个风险偏好的刺激型选手,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可能也会选择不是法律的工作。我做事的准则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热爱+坚持,如果能遇到合适的方向是最好的了,但合不合适也只有试过后才知道。一直比较建议大家趁在校期间多去实习多去体验不同岗位,只有比较过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当然也有后悔的时候,我之前一直比较想做诉讼律师,就没试过非诉的实习,失去了一些学习的机会。结果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在资本市场讨饭吃。


03

第三位嘉宾:C学姐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现任职于上海某律所公司法方向诉讼团队。本科毕业后曾于律所工作两年、曾较长期服务于校基金会对外联络工作。


一、本次分享会的举办缘由

今天分享会的起源其实就是在李狗肉的家族财富管理群里,一个群友跟大家诉说了一下关于他离职这件事中,让他感觉到困惑以及痛苦的一些因素。他说他离职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感觉跟他的leader沟通的不是特别好,leader下达的指令,他的理解跟leader想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偏差但是leader又不愿意把问题说得非常明白。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工作之初是会经常出现的,一个是因为跟老板还没有完全磨合,另外一个主要是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地扭转过来。因此当时我就分享了一下自己曾经遇到相同情况时的一些感悟。

我刚来到现在这个工作团队的时候,老板想让我思考一个涉及父母和子女之间房屋转让怎么样能够实现税费最低的最优方案。因为刚来这个团队,我肯定非常想把这件事给做好,然后我就从当前的国家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执行情况,这个案件各个房产的实际情况,房产周边的环境情况以及上海各个区税费的实际操作是否存在不同等等方面,做出了一份特别详细的报告,甚至最终把版图都非常精心地去美化了一下。当时提交上去的时候,我其实心里是很期待老板能够因此对我多一些认可的,因为毕竟自己也是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也偷偷地熬了夜,但是老板拿到这个报告时他没有说不开心,但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很开心或者表扬我,然后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然而后来我才知道我提交上去的那一份报告,如果单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满足了他的需求的,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但是我忽略了他一开始让我做这件事的背景条件,是他朋友咨询他一个问题,这也就是说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不收费的人情方面的情谊行为,我需要做的可能只是针对这个问题稍加研究之后给出一个初步结论即可。虽然最终的结论很好很严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在这件事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实际上对他来说就是浪费了时间,这其实对他来说是一个效率很不高很不经济的行为。所以从那之后老板布置的任务,我都会去问一下处理这件事的大背景是什么?我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是什么?然后去想想老板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是仅仅只是想让我去完成这件事,还是想让我把这件事给做好,我觉得这样的话很多问题其实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时分享过后,Z学长就找到我跟G学姐说,我们三个作为刚从校园走入职场的人,对这方面其实还挺有感触的。现在感觉到群里的蛮多人在这方面有困惑,所以不如我们就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开一个分享会。如果能够因此给大家解决一些困惑,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能够以后少走一些弯路的话,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于是我们就一拍即合,就有了今天的分享会。


二、对于“学生思维”的理解

1.   只专注于机械地把交代的这个任务做好,而忽略了最终结果与客观实际是否相匹配

2.   只专注于从法律角度去思考,而忽略了从全局、其他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3.   被动的等待老板去布置任务,而不是主动地思考我还能做什么,在整个案件中我的价值是什么


三、同一任务“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的不同处理方式

1.   问题:现在老板接到一个案件,让你帮忙检索一个法律问题。

2.   带有学生思维的做法:

1)      针对法律问题罗列出它背后所涉及的一些法律法规条款,以及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争议焦点。

2)      针对这个争议焦点,从法院层级高低罗列出支持的案例有哪些,不支持的案例有哪些,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某某问题,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支持的或不支持的占大多数之类的。

3)      然后将法律检索报告完成提交给老板,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件事就可以暂时地抛之脑后了。然后要么就休息,要么就等待老板交给你其他的工作任务之类的。

4)      做得更好一点,顶多就是把那一份法律检索报告制作地更精细或者说严谨一点,然后通过诸如表格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呈现的效果更加一目了然一点。

3.   抛除学生思维的做法:

比如说一个光伏电站组件的一个买卖合同,这个案件当中,我们需要提交一份能够证明供货方没有尽到相关职责的法律检索报告。

1)    首先针对检索报告,他可能会先去了解这个案件,问老板这个案件它大体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我要做的法律检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支持的依据还是反对的依据?然后我们要想的是根据呈现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报告内容。

① 最详细的肯定就是作为内部使用内部分析研究的这样一个法律检索报告。那么这份法律检索报告最终呈现的效果应该是首先结论出来,比如说供货方没有尽到相关的职责,应当承担责任。然后展开论述,第一个方面就是把他的法律依据进行分析,根据某某某某条的规定,然后要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围绕本案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本案为什么要适用这一条法律法规,本案与完全适用这条法律法规之间的差距即争议点在哪里,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第二个方面就是案例支撑,就是针对我上面说的找到的争议焦点,分别有哪些案例对它予以支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又有哪些案例没有支持的理由又是什么?针对没有支持的理由,再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有没有空间对它进行反驳或者补充修正等等。第三个方面就是学术支持,就是要去找找这个法条背后的立法目的,或者有没有相关的学术文章,看能不能对本案的争议焦点起到支持的作用等等。

② 如果这个报告是提交法院的,那么最好的就是要按照目前法院习惯的依照请求权基础来审判的思路进行,所以我们最好就是切合法院的请求权基础的审判思路来予以论述。比如说本案的请求权基础是什么?然后该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每一个构成要件,我方是否都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予以满足,在都满足的情况下,对方是否存在抗辩权,对方提出的证据又是否满足抗辩权的全部构成要件等等。然后按照这个思路,中间再穿插一些相关案例的支持,法官就会更加一目了然。

③ 如果是提交给当事人的检索报告的话,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能只是法律法规以及案例的简单罗列。因为当事人找律师,他的目的并不是说我想来学习你具体的法律法规究竟如何规定的,他并不想知道别的案件中的具体的情况是什么。他其实就想知道一个问题,就是他的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能得到解决的概率有多大,也就是所谓的当事人经常说的,我这个案子的胜率有多高,所以在具体研究衡量后,最终呈现给他的检索报告的思路应该特别简单明了,就是说这件事可以解决,然后依据什么法律什么案例,很大程度上是这样判的。然后全国范围内的相似案件,看这个观点占比是多少。然后同时要提示一下风险,即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不同,不同法官对于同一个案件会有不同的理解,裁判权是掌握在法官手里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地去帮你争取更多的权益这种类型的。

2)    其次就是抛除学生思维之后的做法,就是不单单会从法律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样我们用刚刚光伏电站组件买卖合同纠纷来举例,比如现在是供货方,他没有按照合同约定送达相应的组件对吧?买方他现在既可以要求供货方继续履行合同,要求他承担违约责任,那又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解除合同。如果仅从法律角度来思考的话,肯定觉得两种方案都可行。我们只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考虑一下,看一下哪种方案获得支持的概率更高,获得赔偿的数额更多,从而来决定到底是要对方继续履行还是来解除合同。但是如果再结合我国的政策监管等方面来看的话,我国对于光伏电站这一块是有补贴政策的,但是这个政策也仅仅只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刚好这个时间段政府的补贴到期了,该光伏电站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继续建设下去的成本相对于以前就会翻倍。那么结合当前的政策再去分析到底是解除合同,还是让合同继续履行下去,可能得到的结果又都是完全不同的了,给客户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也就是完全不同的了。

3)    相对于检索报告交给老板后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更好一点的做法可能就是在提交报告之后,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再对整个案件材料进行一个详细的翻阅,了解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案件中所处的阶段以及作用是什么?前面的工作是如何进展的?以及下一步又该去做什么?而我又能够做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一定要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思路清晰,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说,工作你可以累,但是你一定得知道你自己为什么累。

4)    最后我觉得虽然大家可能都是初年级律师,或者刚出学校的话,还是一个实习律师,但不管怎么样的话,自己心态上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主办律师的角度,你要去全局地去审视这个案件,而不是仅仅从一个我受领任务,我去完成这个任务的无经验的律师角度去机械地劳动。我觉得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转变自身的这样一个角色定位,然后更好地让自己融入到现阶段的工作当中去。


四、如何帮助扭转“学生思维”

扭转学生思维,其实就是扭转只做好手头工作的思维,扭转被动接受任务的思维,扭转只着眼于法律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然后最终来真正培养自己一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1.   不要仅满足于把该做的事做好

l  在处理日常琐碎问题的时候,要想抛开学生思维,我觉得不妨将自己主动推出去。就是对一些琐碎的曾经已经处理过的同类型的案件,当事件再次出现的时候,在老板允许的前提下,不妨主动让自己去跟客户对接,自己从心理上把自己当成是这个事情的负责人,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在权限能力的范围之内,就自己主动地去回应客户;在权限能力范围之外,就及时向领导汇报请示。重点在于自己这种心态的转变,主动让自己居于需要对整个案件负责任的位置。我觉得你只有把自己置于这种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自然而然地对这件事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想把它做好,做完美,然后相应地自己也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  结合大背景去思考这件事的地位及作用

1)    关于合同修改。我刚到这个团队的时候,老板让我改一份合同,因为刚来对团队以往的客户以及工作模式都不了解,我就把那份合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甚至语气不通顺的地方,都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但其实这就是学生思维。而我在没有问清楚修改背景的情况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同样的时间,我其实是可以创造其他更多价值的。后来我逐渐了解到,为有自己语言表述习惯的公司修改合同,基于朋友之间的情谊行为等情形下,合同修改其实只需要提示重大风险即可,只有在专门的合同修改以及拟定的业务当中,才需要对合同文本的结构、语句通顺度、逻辑架构以及各种风险点都做出全篇的统筹及修改。

2)   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主动去问。这个问我个人理解又分为三个阶段。

① 第一个主要是针对老板跟你布置任务但你对这个案件情况其实还不是很了解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问答,一方面其实是为了更精准地了解老板需要你做的任务是什么,防止任务理解偏差,导致做无用功。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家面对不懂的问题,习惯性地想要自己先去了解清楚,但这样其实不太好。因为对于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一时半会想通过自己碎片化的阅读,其实是不太可能了解地非常清楚的。同时你了解的过程很有可能就耽误了工作的完成进度。所以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直接去找老板问清楚是这个案件他的背景知识是什么,以及涉及的专业知识大概是个什么情况,通过这个老板的三言两语的告知,很有可能就会比你花半天时间段看一些科普性的文章,要收获要理解,要深刻的非常多,也就能更好更快的去完成工作。至于自己对于这个领域想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话,我觉得完全可以在把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交给老板之后,自己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去增补相应的知识。那么下次再遇到同类型问题时,就一定会比这一次处理地更加出色,更加娴熟了。

② 第二个阶段,我觉得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然后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在初步寻找相关知识后也没有获得准确答案,或者说实践中本来对于这个问题就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要及时地去问老板该怎么处理,但是这个时候的问也不是说不动脑筋直接去提问,我觉得而是要在问之前先向老板说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按照自己的初步想法,接下来我应该这么做,我不知道对不对,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老板知道,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你也是有所思考的,也是真的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只不过因为经验匮乏,所以想来请教一下老板,怎么样才是最优的一个做法。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其实是很愿意去用他以往的实践经验去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的。有时候这种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其实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一定要自己主动去问。

③ 第三个就是在任务提交给老板之后,对于整个案件的后续发展,我觉得可以去向老板问一问他后续的处理方式。因为很有可能很多案件他只让你参与了其中一小部分,你如果不问这个案件其实也就过去了。在这个案件过程中的收获可能也仅限于你在案例检索的过程中收获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其实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在于老板如何借助你提交的这一份检索报告去解决问题,他的解决思路是什么,解决方式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我觉得你才能真正从这个案件中学到东西。同时对于老板而言,我觉得只要你虚心地去问,老板也会觉得你是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他其实也是很愿意去说的,因为这次教会了你下次遇到同样问题,你其实也就会处理了。那么对于他而言,处理事情的效率也提升了。同时你可以在听完老板的处理方式之后,将他后续的处理方式整理成文字版本,上传到你们团队共享的工作档案记录当中整理归档,这也算是为后续的处理留痕。我想这也是老板很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

3.   从客户角度出发,明确这件事想达成的最优目的是什么

l  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这里的动脑筋更多是指要真正沉下心来去思考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去实现需求?你接待客户的时候,要去准确地把握客户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在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你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他实现他的目标?我们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律师的价值其实就是体现在这里的,而不是客户一提出一个想法,你首先就说不行。很简单,如果这个情况可行的话,客户还来找你干什么呢?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之前接触的案件,客户委托我们处理一起投资纠纷,因为投资数额非常大,涉及的当事人也比较众多,虽然双方已经有了仲裁协议,但是为了防止最终执行不到钱款,本着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我们还是通过深入研究,仔细权衡,看到底是通过诉讼还是通过仲裁对我们的当事人最为有利。但是我们当事人当时就不是很高兴,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迟迟不去申请仲裁,然后在我们跟他说出缘由之后,他依旧表示不理解,催着我们去赶紧递交仲裁申请。我们后面才了解,其实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仲裁来迫使对方出面来跟我们谈和解,所以在跟他充分的沟通之后,我们也揭示了直接仲裁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并且他自己表示也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我们就按照他的需求迅速地提起了仲裁,然后在后面案件的进展过程中,他立马就觉得挺满意了。

l  其实很多时候法律它只是用来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作为律师,你需要用你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客户,从法律上来提示规避相应的风险。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你只需要依据法律法规来处理问题,因为最终很多问题的解决,它不仅仅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你要考虑如何结合当前的政策监管来做出相应的变动。司法实践中你需要通过什么样的一种风格去处理这个问题,去变通处理方式,然后如何去跟对方沟通,怎么样去谈判,怎么样去设计交易框架,其实都是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4.   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l  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以更好地让你去理解老板的真实意图,更好地去开展工作。

l  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人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一方面想要获得迅速的成长,另一方面又很慌张,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都不会,客户一问自己问题,好像不自觉心理上就会往后缩,就会回应说我去请示一下老板,我只是一个初年级律师,但这样最终也只能局限于老板给你安排布置的任务,而你的独立担当的能力其实是没有办法得到锻炼的。其实对于这个能力,我觉得只要你有意识地去锻炼,接触到一个案件的时候,跟客户对接的时候,让自己主动地进入到这种主办律师的角色当中,慢慢地你就会变得更加自信,也会更加有担当。下次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地以一个成熟自信的律师角色来定位自己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事。

l  当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或者客户直接向你咨询问题时,自己其实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件事交给我的话,我会怎么处理?这个案子如果单单交由我来做的话,我会怎么确定诉讼思路,怎么去完成它,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进行相应的工作,不仅会让你对这个工作更加有责任心,你工作的完成也会更加全面和细致。在这个过程中再去与其他律师沟通交流,也会让你对整个案件更加有把控感,长此以往下去也会让你获得更加快速的成长。


文字 | Z学长 G学姐 C学姐 Amor fati

排版 | Lesl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