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回顾」中国园林·墓园|中国近代陵园设计思想的革命——广州先烈路西式陵园艺术认知与保护(全文可下载)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4-04-20

导  语

墓园是逝者长眠的地方,也是在世者缅怀先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场所;既是死亡空间,也是回忆空间。中西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文化,墓园的设计应该体现文化差异,同时处理好用地问题和与城市的关系。“清明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这是踏青郊游的日子,也是回忆纪念的时节。

 

2022年清明节先后,本号推出“墓园”专辑,将推送《中国园林》上刊发的有关墓园设计的文章,通过文章回顾,了解墓园发展的历史,对比中西方墓葬文化的差异,分析不同的墓园类型,解析墓地与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才能更加人性化地进行墓园设计,让逝者能够在此体面地安息,让在世者能够在缅怀的同时也得到内心的安抚与宁静。

中国近代陵园设计思想的革命

——广州先烈路西式陵园艺术认知与保护

Modern Revolution in Cemetery Design Ideas in China—The Cogni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Western Cemetery Art on Guangzhou Xianlie Road


作者简介 | 杨宏烈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行商园林海山仙馆

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0-10期P51-55

本文引用格式:杨宏烈.中国近代陵园设计思想的革命:广州先烈路西式陵园艺术认知与保护[J].中国园林,2010,26(10):51-55.


摘要:广州先烈路是一条近代纪念性陵园荟萃之路。陵园一改中国5000年之风格形制,体现出可歌可泣反封建之革命精神,展现了勇于争取民主共和之思想作风。此国中独有之陵园艺术,犹如一股清泉,拟合世界洪波,凝聚成中国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纪念性墓园景观孤例。探讨其历史文化背景、总结其设计构思手法、规划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实为要事,不可等闲视之。

关键词:风景园林;纪念性陵园;风格形制革新;思想艺术手法;传承;继往开来


Abstract: Guangzhou Xianlie Road is a collection of modern memorial cemetery. Cemetery changes the Chinese style that has shaped for 5 000 years, showing the heroic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displaying the courage to strive for a democratic republic. The unique Chinese cemetery art, like fresh air, fits with the world trend and forms China's first epoch-making significant and only example of memorial cemetery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explor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sum up the idea of its design approach, pl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is indeed important things that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emorial cemetery; style and shape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practices; inheritance; carry on past traditions and open a way for future


所谓陵园,就是以陵墓为主要纪念物及审美游赏对象的园林。陵园种类等级很多,目前与人们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对城市形象、环境影响较大的是各类“烈士陵园”。中国历代陵园建筑风格多从古制,只有近代广州先烈路一带若干烈士陵园采用了西式风格的纪念性建(构)筑物,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彰显了一种民主革命的先驱精神。2011年乃辛亥革命100周年,特撰此文以祭。


01

一条近代纪念性陵园荟萃之路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广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广州发动了3次武装起义,建立过3次革命政权。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有无数英雄人物在反对外来侵略、推翻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共和的历次斗争中,英勇捐躯。先烈路一系列烈士陵园墓地群,掩埋着众多烈士忠骨、回荡着浩瀚英灵。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纪念性建(构)筑物(小品),以及多种可瞻性、可读性的风景园林实物载体,塑造了广州“英雄城市”的形象。


广州先烈路原名东沙路(意为出大东门至沙河一段路),192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而改为今名。该路分为先烈南路、中路(属东山区)、东路(属天河区)3段,全程3.6km,是一条串联近代陵园群的历史文化之路(图1)。

△图1  先烈路平面图


先烈南路长800m,南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北至环市东路区庄立交桥。广州起义陵园内有红花岗反清四烈士(温生才、林冠慈、陈敬岳、钟明先)墓。路之东执信中学内有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墓。路之西侧,有当年孙中山指令拨地兴建的兴中会坟场及紧邻的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邓荫南墓。


先烈中路南起欧庄立交,北至沙河顶,长1750m。中路西侧有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园地16hm2。其中还有反清英烈史坚如、“航空之父”杨仙逸、“佛化美术家”“革命弥陀”潘达微、陆军上将邓仲元、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等先烈墓,庚戍新军起义烈士墓,以及后来迁葬的越南范鸿泰烈士墓。中路东侧靠广州动物园处,有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东征右翼军总指挥张民达墓(图2)和毁家产、捐生命的华侨革命党人五烈士(谢八尧、邓伯曜、郑行果、谭振雄、范运焜)合葬墓。路东原来还有护法廉吏伍廷芳、伍朝枢父子穹顶十字纪念亭之墓(图3)。

△图2  张民达墓

△图3  原伍廷芳父子纪念亭


过沙河顶凯旋门以东为先烈东路,东接沙河禺东西路,长1120m。路之南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坟园;路之北驷马岗,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实行家、策略家朱执信衣冠冢墓园。此外,与先烈路遥相呼应的还有如赴印、缅作战阵亡将士的纪念性墓地纪念塔和坟园(图4)等数处。另坐落于黄埔军校所在长洲岛的著名东征烈士陵园也具有此类陵园的共同特质(图5)。

△图4  粤一师纪念园护碑亭

△图5  东征烈士墓


这是一条反封建意识很强的近代陵园荟萃之路,是一条与孙中山的事业紧密联系的警世觉悟之路,是一条为众多华侨死难烈士掩埋尸骨的墓穴之路,是一条为纪念抗击日本法西斯而死难的同胞之路,也是一条表达中国立志走向民主共和、积极融入世界主流的进步之路。因此,先烈路具有不同凡响的历史意义和不同一般的艺术风格。


人们希望当地政府规划控制好这一历史地段[1],划定为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以及拆除违章建筑、遏制超高层建筑逼近陵园等艺术手法和法规法令,改善城市环境,营造庄重优美、主题突出的风景名胜地;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本色,形成一个意义深远、感染力强、规模大的革命纪念性旅游区,陶冶公民情操、团结世界华人,赢取社会改革开放的胜利。


02

近代陵园规划设计思想的创新

孙中山先生为立志推翻封建帝制、主张民主革命,认定团结奋斗的精神“浩气”,引导了广州先烈路近代纪念性陵园的规划建设并多次主持祭奠。当时许多革命党人和死难烈士都是华侨。他们纵观世界历史、横看东西半球,深明国际潮流,为革命出钱、出人、出力,加之所在侨居国社会特定环境的影响,在广州这个敞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定然使先烈陵园呈现出划时代的风格特征。


2.1

利用“黄”姓植物营造纪念性大环境

当初,沿先烈路分布的各陵园次第展示出岗峦起伏、林木扶疏的幽雅景观,表现出建筑物对山冈水体、植被的珍重和协调。绿化植物构成的亲和空间与平易近人的气氛,体现出革命者平等对世界的精神。黄花岗陵园内外可见众多“黄”姓植物绿化美化精品。黄菊、黄槐、黄梅、黄素馨、黄穗冠等木本草本黄花四时争相吐艳、芳菲袭人[2],令人感到黄花浩气长存、撼人心扉。充分认识上述纪念性近代陵园的种植艺术特色,把握好保护、整治、创优先烈路系统旅游景观的审美基准至关重要。


单独成园的朱执信墓地占地不大,但布局得体,特别是纪念物统施黄色,则更有韵味。墓(衣冠冢)、柱、碑、亭组成空间丰富的主景区(图6),山门、休息亭与管理室组成接待处,起到人员集散的作用,入口大门外绿化布置另为一景,整个墓园层次结构明晰、令游览行为有序,建筑风格色彩统一,颇有园林艺术价值。尤以亭、门、柱设计巧妙运用西方建筑细部要素,让门、亭屋顶形象别出心裁。凯旋门、记功柱是西方最富纪念性意义的建(构)筑物,山门亦具有“凯旋门”韵味(图7)。小小墓园用了“大台阶”,划界、过渡、造景、观景4者恰到好处。不过,得此效果,多亏树木绿化配置相助。否则,园地再大,空间效果也会了然无趣。

△图6  朱执信墓柱墓亭

△图7  朱执信墓园入口


2.2

运用庄重轴线统筹自由灵活布局的手法

早年黄花岗烈士陵园范围很大,现今只有园地13hm2。主体建筑轴线布置,陵园正门广场上耸立着宽达32.5m的四柱三洞西式门式建筑。带有明显收分特色、简洁垂直线脚的方正柱体,气魄壮实、凝重质朴,显得十分庄重肃穆。由正门而入,是一条长达230m的墓道,两旁苍松翠柏如墙夹道,中部有扇形水池(墨池)横架石拱桥。合葬烈士墓冢呈正方形,边长17.5m,四周砌筑护冢花岗岩石墙。墙垣上曾竖立有颅骨状铸铁望柱,串以铁链拦护。墓冢中央建有四柱墓亭,塔司干柱式上承四边三角形山花,正中央为自由钟式亭顶。亭内立有“七十二烈士之墓”碑碣。幕后是标志性主体建筑记功坊(图8)。下层为通道式门堂基座,上层立有巴洛克式花纹的女儿墙。坊墙正面刻着孙中山书写的“浩气长存”4个大字。顶层中间有由72块长方形青石砌成的大型三角形“献石堆”,上刻资助单位——国民党美洲各支部名。献石堆中央顶部耸立着一位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紧执律书的自由女神石雕像,最后两侧各竖一根折柱,象征着烈士之死,如折国之栋梁[3]

△图8  墓碑后记功坊


黄花岗烈士陵园原入陵主入口为现在南门,具有雕刻石材构件与铁艺有机组装的巴洛克式南门,同因势利导的游览式墓道恰然配合、自然景观与纪念设施小品相得益彰。现主墓轴线与先烈路垂直布置,因干道较宽使陵园主景更显得硕壮而气宇轩昂。主轴联系着其他各个墓群与纪念服务景点。各个小规模的墓园宛然一个个独立的景点或园中园,与严肃庄重的中轴线相比,这些墓群之“园中园”设计较为灵活,有的另有微型轴线和入口园门,空间尺度贴切而意境盎然。南国茂盛的植物分隔与曲折游路的联系又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整体令人肃然,深为推翻封建帝制、创立共和民主的先驱精神所感动;局部自由灵活,让人有一种冲破长期封建桎梏,吸纳世界文明的新鲜气息之感。


2.3

充满人文精神的民族主义形式创新理念

邓仲元墓园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园中园,有一组西式古典风格景观建筑群。墓道门楼正中框景门洞两旁有科林斯式方形倚柱2根,上部山花刻有墓名和“南洋天窗”(图9)。墓冢上有西式古典风格方亭一座,高8m,科林斯倚柱承托有叶纹饰的檐部,上覆穹隆顶,四面各开一拱形门洞,并筑有栏杆,中央竖立孙中山题书的墓碑。墓亭后是高15m、柱身刻有凹槽的方形横断面墓表。邓仲元雕像刚毅威武的精神状态与建筑风格的自信不骄配备恰当[3]。创造多种组合形式的墓葬体制与纪念人物雕塑,突出了人物的公民意志与奋斗精神。

△图9  邓仲元墓园入口


2.4

运用西式构件但异同西方的景观配置

先烈路众多烈士墓园中的建(构)筑物特色十分鲜明,其布局、用材等一反传统型制,充分显示出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代革命党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反叛和对共和民主思想的信仰追求。这里大量采用了西式的建筑构件,但造型、规划布局又不完全与西式建筑相同,启动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中西合璧潮流。整个先烈路各陵园中的墓道、墓体、墓碑、墓塔、纪念柱、纪念亭、挽碑、石刻、雕塑、基座、陵园大门、墓道入口及其附属设施均具有同一性、开创性的美。


又如兴中会坟场墓葬形制多样灵活、少占土地。墓葬组成要素极具纪念性、标表性,有墓碑式、墓亭式、墓表式、雕塑式、方尖碑式、门亭式、墓柱式、门柱式、廊柱式等组织方式,在园林构景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他墓地还有锥柱旋转体式墓塔标志小品、梁枋柱简洁构造的牌坊式小品。这一切似矮小又高大,似朴实而精致,可谓开中国纪念性墓园建筑之一代新风。


2.5

将陵园景区设计与城市空间设计相结合

先烈路沙河顶耸立着一座花岗石砌筑的罗马式凯旋门,门楼高16m,门额镌刻“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循此导向标志建筑向东穿过林荫路,就能来到具有同样风格的另一处大型纪念性陵园(图10)——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其基本骨架仍为轴线布置。从南到北地势渐高,纪念性建筑规模亦渐大,氛围渐次高涨。最南端为进深略有变化的三开间“抗日亭”,造型简洁,但意义坚定。轴线中部有一座花岗岩《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作一节点。题名碑向北延伸,拾级而上,达到坟园最高台地。中心为高约20m的西式柱体型纪念碑,顶端为西式穹顶园亭。亭座之下为罗马多立克柱头,以下为刻有凹槽的柱身,柱础以下碑座屹立一尊荷枪待命的战士铜像,四周名人题字很多。以10多米为半径围绕纪念碑的是罗马塔司干柱式环状纪念长廊,两边空透,两端各有门亭一座。门亭方形倚柱山花山墙处理,与空廊等高,虚实对比作为收头恰到好处。带有巴洛克风的坟园东入口是一幢罗马式凯旋门,设计元素丰富,极具表现力与可读性。

△图10  十九路军坟园总平面图(许哲瑶绘制)


2.6

借用3个“母题”表达对民主宪政的追求

陵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和造型实体的观瞻审美功能,相辅相成,匠心独运。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采用了当时盛行的警钟模式穹顶,寓意人民觉醒;金字塔形的石堆记功坊,创造了寓意“联合团结”的简洁形象;国内第一尊自由女神像雕塑,直观地亮出了时代的真谛,充分表现出革命党人民主改革的思想意念。这里明显地借用了美国(或世界性)3个重要“母题”:1)自由女神——呼吁建立法制与自由的公民社会;2)顶部呈钟形的亭——以“觉醒”为时代主题,号召民主革命②[4];3)方尖碑——诠译华盛顿纪念碑之意。三者综合要义表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5]

① 在金字塔的顶端,高约2m的自由女神雕像有3个版本。最初版本,自由女神左手挟书,右手举槌,意在“唤起民众,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建立民国”。第二个版本,自由女神左手挟书,右手举枪,表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版本:她面容庄肃、目光四射,右手高擎火炬,左手臂紧靠胸侧,掌腕间挟持一本法典,寓示建立法治社会、充分享受自由。这是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而重新设计建造的。

②“警钟”大为当时所推崇。20世纪初,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兴起,以觉醒为主题的文字形式相伴而生,如杂志《警世周刊》《觉悟》,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有“自由钟”,中山陵评判顾问凌鸿勋称之“尤有木铎警世之想”等。1927年黄埔军校同学录标语:纪念二七大罢工“砰然一声全国工人从梦中惊醒”。中华全国警钟会曾提议在五卅烈士墓墓道安置“警钟”。


03

保全先烈路陵园需要理论突破

黄花岗烈士陵园曾作为羊城新八景之一的“黄花浩气”,及羊城十大美景之一的“辛亥之光”而声名远扬。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曾以“红陵旭日”2次被列入羊城八景。它们原本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可随着名城不加节制地大拆大建,规划上缺乏有效控制,致使对此重大陵园景观的危害日趋加重。


胜地,即有名气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名胜”近义,即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地方(据《现代汉语词典》)。先烈路以近代陵园人文景观驰名,自然风光以南国植物造景为特色。依此,我们应在大力保护文物建(构)筑物的基础上,维护拓展绿地,按照美学原则,结合现代旅游功能,进行先烈路整体性园林景观保护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对先烈路的主题定位要准确

先烈路既然是一条纪念性近代陵园荟萃之路,其主题定位就应该是革命纪念性历史文化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优美的旅游区。从城市历史脉络看,先烈路两侧岗地早年就是市民大众祭祀先人的地段。广东革命党人近百年一连串的斗争牺牲故事凝结成这碧血黄花圣地,不应让任何其他性质的用地取而代之。这里可谓是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应向全世界的华人展示自己的风貌特色。这里是现代广州的一片绿洲,一块生态平衡用地,先烈路两旁不可过多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3.2

将先烈路与水荫路统一策划

先烈路是众多烈士陵园、英雄墓园的布置轴线,包括从水荫路出入的十九路军坟园。此两路具有相同的地块特质,要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规划。为营造出可游、可览、可停、可休闲、可祭拜、可陶冶思想情操的舒适宜人的园林化城市环境,应使街道空间与各陵园空间、游憩空间相融通,使游客不知不觉产生观赏内容、情绪、环境氛围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感,发挥主题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3

以软质景观为主的设计手法

当年孙中山亲手植松祭奠英烈,现已荫庇后人。先烈路应着重运用自然环境艺术要素,创造生态化、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山水空间、瞻仰空间、游览休闲空间、商业服务空间,使街区、路线、节点、地标景观丰富多彩,提高游客容量,延长游览时间,增加有吸引力的阅读内容。


3.4

规划以“减法”或“留白”为主

先烈路的景观规划,应坚持“拆违”。因多年来局限于旧城区域插建发展,违章建筑不少,不合理的项目重复建设,积重难返。如邓荫南墓碑后的违建、朱执信衣冠冢右侧高岗上的违建、黄花岗背后的高层建筑等,对各个陵园内的游赏空间构成了严重干扰,对主题视觉景观的天际线、背景、氛围、静感、安全性等构成了严重的破坏。


3.5

以陵园文化维系世界华人社会[4]

文化特色是旅游胜地的生命原动力与灵魂所在。凡有文化特色的社区、街区,其旅游特性也很强烈。文化形象感人,商机自在其中。言文化不言商,商在不言之中,这更有利于整个社区与城市的完善发达,保护好维系世界华人的陵园文化根脉是第一位的

③ 东山区文化发展“十五”计划(讨论稿).2000年11月.


04

整合全路段近代陵园艺术风貌

无论作为国家文物保护、旅游景观创设,还是作为文化大省建设,很有必要让先烈路近代陵园设计思想艺术发扬光大,拥立先烈路这一“历史文化保护区”,将园林艺术渗透到城市设计之中,使之成为城市的名片、标志、亮点。


4.1

收复之地

陵园用地或被外部单位侵夺,或被本系统出卖。应尽量按历史原貌、甚或扩大景观区域要求收复失地,划定保护紫线,补充完善各陵园、墓园的景物设施及其小品,精心设计游览墓道沿线景观。如十九路军烈士墓园主轴线上的景观尚不完整,观赏瞻拜路线不是原方案意图,建议作必要的恢复整理。


4.2

标志宣传

陵园、墓园、坟场开向先烈路的大门按原有风格修复,并适当突显出来,不能让商业建筑喧宾夺主。如兴中会坟场、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张民达墓、五烈士墓园、邓荫南墓等主要出入口均应向先烈路开放,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朱执信先生在执信中学校内的墓冢也应在该校入口大门上挂牌点明,欢迎拜谒。


4.3

保持原味

历史遗迹的保护要强调原物、原状、原地的原汁原味。伍延芳墓、伍朝枢墓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搬迁回原址,并加强周边绿化入口和边界景观的设计,这将使先烈路少留历史空缺,使其文化主题氛围更加浓重,使历史的回忆更加完整。历史纪念性项目添建是常有的事。如曲阜孔庙、孔林就有历代添建的牌坊、碑亭等。只要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风格协调就行,这总比毁古迹、挖祖坟好。


4.4

有序理景

加强先烈路景观层次序列设计,选择几个高潮段、转折点或聚焦点。如先烈路南与东风路交结处(执信中学门前或华泰宾馆前)可建一标志性、纪念性构筑物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相呼应,既可因此联络周围景点,又起到进入先烈中路的承启作用。先烈中路的人行立交桥似可作一些简单装修处理,让其风格和符号表达该处“黄花浩气”的文化主题。另外加强先烈路与水荫路交汇处凯旋门广场城市节点的标志性作用。该景点四周不应有对其构成威胁的庞大而拙劣的房屋,否则应作协调处理。如果白天无法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可加以灯光进行夜景设计而获得某种补偿。


4.5

链接呼应

加强在纪念性建筑风格上、绿化特色上的联系,甚至用连通广告、公共交通站名、相同树种的林荫道等,从时空到心理思维共创特色、互利互补,游人定会大有收获。水荫路作为先烈路的“节外分枝”,可使游览空间线路更为丰富多彩。先烈北路需设立指引标志与燕岭“粤一师烈士纪念塔园”相呼应,与廉泉路口的印缅阵亡烈士纪念塔相呼应,加强主题性联系。


4.6

装饰街景

对先烈路两侧街面应围绕文化主题定位加以整治,创造有意识的景观立面、游赏广场、林荫绿化空间。街道小游园应尽量与陵园绿化或机关院落绿化景观连续一体。按陵园建筑风格要求运用多种建筑手段(如立面重新划分,“穿衣戴帽”,添加屋顶塔楼等),整饰房屋街面。街道家具:路灯、旗杆、果皮箱、阅报栏、座椅、洗手台、路牌、电话亭、月台牌、围墙、栏杆、树池、花坛、雕塑、叙事牌、台阶、公共汽车站台、天桥、隧洞等均可按园林风格设计。所在地行政机关应率先带头做好自己门前的工作,尤其处在“丁”字形街口对景部位的建筑风格一定要照顾先烈路的主题思想。


4.7

建博物馆

可选择适当的现有建筑进行加工改造装修,用作“辛亥之光”博物馆,陈列展览有关文物、图片、影像、音像、历史著作等。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名片。外环境可建辛亥名人雕塑廊或雕塑广场,沿街挡土墙可建成大型壁雕墙。


4.8

打造景点

黄花岗剧场应成为先烈路文化标志性形象建筑。通过入口“先烈广场”的打造,凸显主体建筑“先烈路”风格形象。整饰入口门窗要素(如西式山花、柱式,墙洞拱券、线脚等的造型、色彩及构图),主体综合绿化,把一个毫无特色的老式剧场,改造成别有风情,文化涵养深厚的旅游景观亮点。


4.9

动感旅游

展示动态的旅游景观文化。先烈路一带可因地制宜、灵活地设计各种大小适当的公共活动场地,为地方民俗旅游广场文化提供多样化的展示空间。如开展“羊城之夏”等艺术节,各类艺人街头画像、街头歌舞,群众性老人古典乐队活动、少年儿童的小云雀表演,民间传统私伙局的粤剧、粤曲演唱会等,用以纪念先哲,提升旅游胜地的文化品位。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

[1] 杨宏烈.广州近代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M]//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2-195;286.

[2]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广州名城辞典[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2-103;170.

[3] 徐南铁,等.广州旅游百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95;527-528.

[4] 徐友春,吴志明.孙中山奉安大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93-94;101-103.

[5]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3-225.


END

排版 校对|范颖佳

审核|金荷仙


↓↓点分享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