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业界信息|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 “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研讨会分论坛顺利举办
△ 分论坛现场照片
主题阐述
从场地到场所
——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
风景园林是个统筹大地及其上各类要素的、综合的学科和从业领域,如果想要全面地讨论它,会涉及极其多样的关键词——例如场地历史、价值评判、设计策略、生态效应、社区与社群、材料、技术、感知、审美,等等。
然而上述所有关键词又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一切关注点都最终服务于设计决策。虽然在科技快速发展、方法与价值迈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学科和实践边界都在不断拓展,解读和讨论也越来越多地跨越了传统范畴,但以规划设计为圆心的整体架构并未改变。这不仅体现在风景园林业界,也体现在学术领域和专业教育中,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学者和学生来说,在漫长的求学和从业历程中,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磨砺习得“设计”的核心能力。
之于行业整体而言,如果能建构从实践到方法、从方法到思维、再从思维与方法回到实践的闭环,那么这种良性的互促和循环机制将产生充足的养料,成为行业和学科发展的强大引擎。
本次会议由《中国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支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协办,于2023年5月5—7日在南京召开。
△ 分论坛现场照片
为鼓励风景园林青年学者和从业者积极参与,进一步扩大讨论范围和影响力,5月5日,首先举办研讨会的分论坛。分论坛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赵兵教授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烨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邱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丁绍刚教授主持。
分论坛上半场
主持人
赵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园林》编委、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东南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心理学术委员会委员
发言嘉宾
王文奎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特聘顾问
《走向多专业大协同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以福州晋安公园为例》
在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学科和实践边界不断拓展,场地规划设计也跨越了传统的范畴。在风景园林、规划、建筑、市政、水利、生态等多专业协同下,福州“晋安公园”的规划设计融合城市蓝绿空间,重构城市山水格局,整合破碎化的生态斑块,构建韧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的城市绿廊、水廊、风廊和慢行廊道,并在公园城市的探索中,强化了蓝绿空间场所的“公共”属性。表示风景园林设计不仅仅是堆了一座山,修了一条河,还了一个湖,更是主动协同,主动引领,对城市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沈实现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教师分院副院长,沈实现工作室主持人/杭州市首届优秀青年园林景观设计师,中国美院优秀青年学者,浙江省高校高层次拔尖人才
《杭州少儿公园改造的四个维度》
在城市存量更新,大量旧建筑和旧园林亟待改造的背景下,报告回顾了杭州少儿公园漫长的改造历程,从克服重重困难,到深入剖析核心问题,最终摸索出一条旧园改造的创新实践之路。该项目以让儿童回归自然为主旨,充分保留和利用现状的山林和泉水资源进行改造,探索传统公园低成本、有机更新的路径。具体设计过程以深入融合周边公共空间为基础,围绕微创改造、体验自然、自然教育、低碳设计4个维度展开,以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目的进行低成本改造,兼有当代儿童友好型环境研究和旧园改造的双重意义,以期为城市双修和风貌改造提供借鉴。
汤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首席景观设计师
《“昆小薇”模式——创新治理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路径探索》
报告从定义、回溯、明理3个篇章,解读了昆小薇模式的核心价值,追踪其发轫、发掘与发展的历程,梳理了昆小薇行动的4个底层逻辑,并进一步搭建“昆小薇”模式的体制、机制和路径3个层面的理论框架,将行动化作方法论,用以指导后续可持续更新的高效推进。昆小薇行动从高质量试点项目开始,边实践边摸索,体制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运行机制,融合了迭代式推进、累积式创新的动态更新思维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挑战,并以人格化的城市IP形象、场所化的力量赋予场地以生活、记忆与意义,达成了予空间温度、予社区活力、予城市底蕴、予百姓归属的治理成效,引领了城市建设经营模式的转型,推动了昆山人民城市建设。
杨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上海市虹口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挂职)/兼任ICOMOS文化遗产档案国际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编委
《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更新设计与价值呈现——以上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花园为例》
报告围绕上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花园保护和更新项目,以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为引导,探讨历史场所重塑的创新策略和路径。基于对历史场所的层积性、整体性和活态性认知,从建筑遗存、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三者的场所关联切入,深入解读了国际礼拜堂花园百年来的历史演进,探究“周边环境”的价值定位、景观特征及更新需求,提出认知特征、解析对话、激活功能为核心的场所更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为新时期高质量遗产场所保护和价值呈现提供参考。
焦自龙
紫荆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河南省园林协会苗木与花卉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鄢陵中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紫荆属植物授权品种的园林应用及特色紫荆大道的建设研究》
报告介绍了紫荆属植物授权品种‘四季春1号’紫荆树在全国各地的园林应用情况,种植区域从华南地区一路往北至华北地区,总计共67座城市应用了该紫荆树新品种。同时针对特色紫荆大道的建设,从‘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品种名称、造价预算、规划设计、施工栽植、养护管理、提升扩建、开发运营7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该品种的特点与注意事项,帮助园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应用该品种,以期为利用植物打造城市特色道路景观提供方法与途径,为中国花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帮助。
齐羚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城乡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期刊特约编辑/北工大设计院副总规划师、清华同衡风景园林中心顾问
《入场戏·学乐园——教育戏剧理念下儿童剧场性户外空间设计研究》
报告以联合国儿友好城市倡议和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背景,基于儿童教育戏剧和儿童户外空间在“儿童”教育对象属性、“儿童社会化”目标和“剧场性”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同源关联性研究,梳理剧场性儿童户外空间的研究基础,探索剧场性儿童户外空间景观设计4个要点和3个构建方法,并结合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分类解读分析,为拓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维提供新的启示。研究展望部分以大栅栏历史街区为例,介绍正在开展的教育戏剧理念下历史街区剧场性教育空间的课题研究与设计实践,利用儿童情境教学法和景观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交叉特点,探索基于历史文化教育性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儿童友好型户外空间的交互式景观设计方法。
赵曦志
华设设计集团城建事业部景观规划设计所助理所长,注册城乡规划师
《公园城市理念下高铁新城慢行系统构建研究》
大型交通枢纽影响并重构城市空间,而慢行系统是链接站与城、激发城市活力与品质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发展建设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园城市理念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和各地政府的关注,而通过公园城市理念倡导的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场景营造为方向指引的慢行系统规划,利用大数据分析、空间句法分析以及交通仿真等先进技术,从人的活动需求的角度探索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实现从空间营造向场景营造的转变,以期为今后的高铁新城区域进一步探索“站、城、产、人”的融合提供借鉴与思路。
李莎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国际办学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3D视觉与空间重构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英国空间规划框架下风景园林引领多学科合作的实践思考》
报告讲述了英国作为现代城乡规划的发源地,其空间规划编制和动态监测机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落地经验。基于多年在英国一线的实践经历,举例不同尺度存量更新项目中多学科合作的协调特征,进而对伦敦北部绿带内风景园林引领多学科合作进行用地性质变更的案例展开分析,论述在国家规划政策框架更新、区域自治策略叠替的二级框架内,英国风景园林作为空间规划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学科,其政治属性的行业领导力实施范畴及分类明确,是风景园林实现引领多学科合作的底层逻辑,也是风景园林能够协调空间规划从政策走向技术落地的核心。最后讲述英国风景园林师整合多个交叉领域制定土地管理政策,为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思路。
阎晶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乡规划分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常务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城建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通州区工委参政议政专委会副主任
《从“单一的河道”到“拥河发展绿色有机的公园城市网络”——以山东省淄博市孝妇河沿岸绿色发展规划为例》
孝妇河是淄博市的母亲河,是城市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的重要承载地。规划以河道生态修复、绿化景观提升为切入点,以蓝绿生态为基底,以活力共享为宗旨,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重塑城水关系,彰显滨水活力,构建韧性安全的城市水网,打造全民共享的公园绿脉,建设独具魅力的滨水空间,营造健康活力的多元场景,将原有“割裂、破碎、低效、无趣”的河道空间变成“安全、健康、高效、活力”的滨水开放空间,实现了生态空间与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了淄博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文化复兴、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活力,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论坛下半场
主持人
邱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常务理事
丁绍刚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风景园林学科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发言嘉宾
黄欢
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风景园林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南京林业大学硕士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文创产业EMBA、重庆永川智库专家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视角下低成本蓝绿空间景观提升策略》
报告以盐城外滩·新洋港景观带为例,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景观为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应用。把NbS理论与低成本管理相协调,进行蓝绿空间景观提升探索,为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案例。设计耦合了蓝绿空间的特性综合提出低消耗和在地性相结合、低干预和安全性相融合、低维护和生态性相耦合的原则解决蓝绿空间生态系统连续性问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唤醒场地记忆,使其成为体现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活动场地。
孙天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试论生态景观营建思想争论的文化意义》
报告首先探讨了生态景观营建思想争论的内容和逻辑,阐明从生态科学和人文艺术角度理解生态景观形成的学术思维差异;其次,统筹审视中外风景园林学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上追溯了思想争论的成因;最后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对思想争论的影响和以“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为代表的2种风景园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揭示以“文理交融”作为其独特定位的风景园林学,在科技引入与整合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的复杂且值得从业者反思的特点。
唐剑
苏州五维源景观设计院院长,首席设计师/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专硕校外实践导师/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苏州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美国景观师协会会员
《苏式古典园林发展随想》
报告围绕创新技术支持下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提出苏式园林在保持传统特色韵味的基础上可运用新的手法创造出新的体验。以“新视高”“新视角”为切入点,营造“立体苏式园林”,从中表达出苏式园林的新意境,并将其他学科的新技术引入古典园林营造技艺之中,创新“苏式园林”的营造方法。报告也从空间、文化和意境3个角度探讨古典园林的创新方法,在空间上体现传统文人山水画的“三远空间格局”,在文化上表现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情怀,在意境上将存在于文人诗词歌赋中的“虚境”物化。最后,报告指出要创新需先“立新境,谱新意”,在保留传统视觉要素的基础上先进行“境”之创新,先“生境”,推敲之而成“胜境”。
王忠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加拿大UBC大学国家公园中心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科教旅游分会理事,生态文明教育学会理事
《基于场景理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机会谱构——以北京玉河段为例》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之一,大运河北京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镇历史岸段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大运河城镇历史岸段的资源与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社会构建二维大运河游憩机会谱的方法,划分了大运河城市历史文化岸段的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区域;并根据场景理论,提出了适应游憩机会类型的场景表达方式。以大运河北京玉河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生态-社会二维游憩机会谱分析框架下的场景表达形式清晰、定位明,可以通过文旅场景营建来实现游憩机会谱建立的功能价值。
孙勇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主创设计师
《观景与叙事——旅游公路观景台设计方法研究》
随着自驾游需求的增高,消费者对旅游公路及观景台等附属设施品质的期望值也逐渐升高。然而,现阶段针对旅游公路观景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及个别观景台的设计实践。因此,尝试从主客观融合视角,以景观叙事理论为基础,探讨公路观景台景观叙事的建构方法。从设计师和体验者的综合视角出发,试图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主观判断与理性校正相结合的旅游公路观景台设计方法。最后,以香格里拉东环线观景台作为实践对象,进行设计表达及方法验证。
潘莹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唐河八景中的三景营造为例》
在当今城市扩张和旧城更新的大环境下,未纳入保护体系的城市八景面临在地信息被肢解甚至破坏殆尽的巨大挑战,报告介绍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并提出保护性更新是该类城市八景具有守正创新意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报告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 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旨在丰富我国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参考和一定启发。
张崴
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研究中心设计总监/参与编制《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南》等团体标准及多部地方标准导则
《从低效空间到活力场所——山地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实践》
报告从建设背景出发,指出相较于其他平原的城市,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用地条件有限,因地制宜采用织补式、碎片化的更新方式,以山地城市中坡坎崖壁、“零散”土地、桥下空间、低效绿地等具有代表性的低效空间为例,结合建设实践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总结出从“拆墙透绿”到“建园共享”、以“占天不占地”打造“近身空间”、以“全龄友好”助力“活力提升”和针对山地条件下的无障碍设计等4条实践经验。希望将城市边角地利用起来,使边角地焕发活力,打造口袋公园服务综合体,构建城市微公园体系,更好的发挥公园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
周琪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山水地-营经典园-成画意场——第11届江苏省园博园城市展园苏州园设计》
第11届江苏省园博园城市展园苏州园的设计,是一次在具体场地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造园实践。报告针对造园过程中的3个关键阶段对苏州园展开分析:首先通过“相山水地” 结合场地特点,利用塑造山体、引水入园等措施进行地形处理和山水布局;再经由建筑、假山、植物的共同组织“营经典园”,创造既能够呼应经典园林又独具特点的空间情景;最终实现“成画意场”,使园林真正成为让游人在其中感受穿越古今、欣赏画意的场所,这是将经典园林创新性地融入当下生活的一次思考与实践。
分论坛从中午13:30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22:00结束,会场座无虚席,会后参会者与发言嘉宾就报告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收获满满,同时更加期待第二天主论坛的精彩报告!
撰文 | 王媛媛 刘欣雅 易侨 曹莹 沈宏杰 潘超
摄影 | 陈超怡
排版 | 范颖佳
审校 | 金荷仙